摘 要:長壽區是重慶市柑橘大產區,品種多以‘W·默科特、‘塔羅科血橙新系、‘長壽夏橙、‘鮑威爾臍橙、‘班菲爾臍橙等晚熟柑橘為主,管理水平的差異,會導致經濟效益差別很大。優化柑橘品種品質及熟期結構成為當前提高長壽區柑橘產業效益和競爭力的一項迫切任務。長壽區自2014年3月開始從成都蒲江引入春見雜柑以來,共栽培667000m2。根據2a多來春見雜柑在長壽的引種表現,總結出一些適宜本地的栽培管理技術要點供大家參考。
關鍵詞:柑;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S666.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333010
春見桔橙系日本靜岡縣果樹試驗場以清見桔橙和椪柑F-2432雜交育成的品種。因高糖、優質、果大、豐產而被廣為種植。在日本,春見桔橙與瀨戶佳桔橙被譽為21世紀最有希望的柑橘品種。長壽區于2014年3月從四川蒲江引入春見接穗高接于高廟村啪啪柑采摘園內二十年生夏橙上(基砧為枳)。
1 果園概況
果園位于長壽區石堰鎮高廟村高廟子山上,海拔480m,土質為黃壤,較疏松。常年平均氣溫17.5℃,極端最低氣溫-1.5℃,無霜期350d,年日照時數1245h,年降雨量1152mm。2014年3月將引進的春見接穗嫁接于二十年生夏橙上(基砧為枳),密度為4m×4m。2015年試果,2016年進入豐產期。
2 主要表現
植物學特性。春見高接樹,樹勢較健旺。樹姿略開張,較直立,成枝力強,幾乎無刺,圓頭形。葉片長橢圓形,葉面富蠟質光澤,葉片較薄,較老葉片出現黃化。樹體、枝葉性狀與椪柑相似,但葉片與枝的著生角度較大。
2.1 果實經濟性狀
果實為高扁圓形或倒擴卵形,果大,一般單果重230g,大者可達445g,基部短頸或無頸,頂部廣圓,頂端廣凹。果面光滑,深橙色,富光澤,油胞小而密,凸出。果皮薄,包著較緊,但剝皮較易,與椪柑相似。大果果心空,小果果心實。果肉深橙色,質地脆嫩多汁,囊壁薄,極易化渣,風味濃郁,極甜,品質佳。可食率75%,可溶性固形物16 %。一般無核,但與其它品種混栽時有少量核。
2.2 物候期
2月中下旬發芽,4月中下旬初花,5月上中旬盛花,在10月中下旬開始著色,11月中下旬完全著色,12月中下旬果實成熟。果實耐貯性強,用常規處理加保鮮袋包裝,在室溫下可貯藏3個月以上。
2.3 結果習性
春見幼樹樹勢較旺,成花易,結果后樹勢中庸。進入豐產期,結果枝以春梢為主,秋梢也能結果。春見座果率高,豐產性強。要疏果,保證果實大小一致。2016年進入豐產期,預計每667m2產量可達1300kg,2017年每667m2產量可達2000kg 以上,大小年不嚴重。
2.4 抗逆性
春見抗性強,對潰瘍病和衰退病抗性較強。適應性廣,在湖南張家界,廣西來賓,貴州烏當,四川成都,江西南康,福建三明等地均能正常結果。
3 栽培技術要點
3.1 加強肥水管理
春見樹勢較旺,結實性強,豐產性好。進入豐產期后,更要加強肥水管理,否則易引起大小年或樹勢過早衰退。春見果實采收一般在1月中下旬,所以基肥施用時間以當年12月底—次年1月中下旬左右為宜;基肥以復合肥和腐熟后的農家肥混合施用。花前肥長壽區可在3月上旬春梢萌動前,施高氮磷復合肥15~20kg/667m2。壯果肥為全年施用量最大的1次追肥,在7—8月份以速效肥料為主,配合施用有機肥。一般施高鉀復合肥25~30 kg/667m2。采果肥提前至11月施用,以P肥和有機肥為主。
3.2 整形修剪要點
春見發枝力和成枝力都很強,整形修剪主要以開張樹形與疏短枝結合,提高枝條質量和增加透風透光。春見的結果枝以春梢為主,在栽培上應以控制夏梢和秋梢,以促發優質春梢為主,可提高產量和品質。從本地表現看,春見進入豐產期后,少有夏梢和秋梢出現。
3.3 花果管理要點
春見的結果能力很強,所以要注意疏果,葉果比以80~90:1為宜。疏果時間以5月底第1次生理落果、6月底第2次生理落果后進行為宜,疏除小果、病果、蟲果、畸形果和過密果。
3.4 病蟲害防治要點
春見對潰瘍病、瘡痂病的抗性較強,但對炭疽病敏感,尤其是大量結果后,弱樹和弱枝發病較多,應注意及時防治。在春、夏梢加強紅蜘蛛等螨類防治,8—9月注意潛葉蛾的防治。另外,長壽區春見果園黑星病和天牛危害比較嚴重也應該加強防治。
3.5 適當稀植
栽培密度以4m×4m為宜,應選擇合適的地區建園。
4 評價
春見果實大,無核,果形美觀,肉質脆嫩多汁,果皮薄易剝皮,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品質優良,豐產穩產,同期其它柑橘品種難以具有這些綜合性狀,完全可作為一個優質豐產的寬皮柑橘類品種在本區推廣,也是目前柑橘換代的優良品種。
參考文獻
[1]代征科,唐曉東,陳燕霞,等.重慶長壽晚熟柑橘栽培管理技術[J].中國園藝文摘,2015(1):191-192.
[2]陳貴虎.春見桔橙引種初報[J].江西園藝,2005(1):1-2.
作者簡介:金磊(1980-),男,農藝師,2007年畢業于福建農林大學果樹專業,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