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森森
摘 要:生態環境作為農業發展的基石,必須得有效的保護。目前,我國農業生態環境持續惡化,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問題不斷惡化,對如何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提出了新的考驗。本文在總結歷史經驗和中國國情的基礎上,對我國的農業生態環境現狀進行簡要的分析,并提出解決措施。
關鍵詞:生態環境;農業;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F323.2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333012
農業的發展是離不開生態環境的,農業與生態環境的共同良性發展尤為重要。農業與生態環境的關系主要體現在2個方面,農業的發展會給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的影響,可能是正面,也可能是負面;農業的發展和生態環境緊密相連,二者缺一不可。生態環境遭到破壞,農業生產的糧食產量也將大大減少。農業可持續的發展,有利于生態環境的平衡。
1 我國農業生態環境的現狀
這些年來,為了發展農業而嚴重破壞了生態系統的平衡。從短期上來看,農民可以獲得一定的經濟收益,但如果長此以往,必然帶來生態的危機,最終得不償失。因此,必須重視起來,保護生態環境,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水環境,我國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在世界上排名靠后。節約用水的意識不強,水資源的浪費嚴重;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現象嚴重,有數據表明,我國每年的水土流失量是50億t,約占世界的1/12。我國1/2的土地處于干旱地帶,常年少雨水,沙漠化現象嚴重,平均每年增加3000km2。濫砍濫伐現象嚴重,導致草地退化、沙化現象嚴重,生物的多樣性遭到破壞,嚴重制約了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2 保護生態環境和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策略
2.1 調整農業產業結構
農業產業結構合不合理,直接決定資源是否得到優化配置。落后的農業產業結構,浪費了大量資源,破壞了生態環境,產出效果也不理想。我國地大物博,但是區域差異明顯,各地資源分布不均。對于這樣的特殊情況,我國在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必須從實際出發,在比較優勢的基礎之上,根據不同區域的特性,進行不同形式的農業發展,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利用比較優勢原理,實現農業產業的結構升級。我國沿海地區應該適當減少糧食種植,多種植特色植物和農作物,充分利用其有效資源,實現資源最優配置,從而實現利益最大化。而我國東北和內陸地區可以發揮其地理優勢,多種植糧食作物,足夠滿足全國糧食需求,實現資源有效利用,增加農民收入。
2.2 大力發展科學技術
廣泛推廣科學技術與服務,利用科學技術建設和保護農業生態環境,為保護農業生態環境提供保障,同時提高農業生產率,增加農民收入。目前,我國農業生產力還沒有達到世界平均水平,農業成果的轉化率以及科技貢獻率明顯低于發達國家水平,所以,我國在科技興農方面,還需要加大投資的力度,不斷地進行摸索和創新。
2.3 實施城鎮化戰略
實施城鎮化戰略,推動農村過剩的人口向城市轉移,減緩農村生態環境壓力,從而保護農村生態環境。由于我國城鄉人口不合理的現實情況,致使全國大部分人員滯留在農村,導致農村環境破壞嚴重,生態環境壓力過大。因此,加速農村人口城鎮化,對于保護農村生態環境,有直接且高效的作用。我國也要保證人口的科學布局,不僅要保證農村人口能夠轉移到生活條件好的城鎮,同時保證農村人民能夠在城鎮生活下去,這就要求政府在城鎮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穩定房價,為轉移的人口提供免費的技能培訓,使其能夠適應城鎮生活,并生存下去,實現人口向城鎮的轉移,從而減緩農村生態環境的壓力,保護和重建生態環境。
2.4 加快農產品的結構調整
長期以來,我國農藥、化肥品的投入量不斷增長。目前,我國已經成為世界農藥和化肥使用量第一大國。我國在農藥化肥使用方面嚴重超標,市場上充斥著許多“毒”產品,嚴重危害人們的身體健康。農藥和化肥是造成土地污染最嚴重的因素,土地板結、堿化,嚴重的導致土地無法再生,無法種植農作物。在進行農業生產時,要嚴格控制農藥和化肥使用量,發展科學技術,發明綠色環保的農藥,提高生態環境的保護水平。
3 結語
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和農業可持續發展是相輔相成的。兩者之間不可偏廢。目前,我國生態環境在不斷地惡化,出現了許多問題,嚴重制約農業經濟的發展。為了有效的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國家出臺相關的法律法規,相關執法部門依法管理,全國人民自覺形成良好的生態保護意識。只有這樣,農業才能取得可持續的發展,人民才能更加安康,國家才能更加穩定和富強。
參考文獻
[1]毛飛.孔祥智中國農業現代化總體態勢和未來取向[J].改革,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