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丹
【摘 要】我園地處城鄉結合處,外來務工子女和農村拆遷子女較多,據了解,父母打工較忙,根本沒有時間和孩子閱讀,所以,我從繪本閱讀入手,創設良好的閱讀環境和條件,引導小班幼兒閱讀,初步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和閱讀理解能力!
【關鍵詞】城鄉結合部;小班;繪本閱讀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凡是沒有學會流利地有理解地閱讀的人,他是不可能順利的掌握知識的。”可見,閱讀是幼兒學習的基礎。繪本作為早期閱讀的一種重要讀物,在發達國家早已成為孩子的首選讀物,它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反映以幼兒生活為主的文學、美術、結構的圖畫展示,更容易讓幼兒接受并產生興趣,也特別適合低幼年齡的孩子閱讀。我園地處城鄉結合處,外來務工子女和農村拆遷子女較多,據了解,父母打工較忙,根本沒有時間和孩子閱讀,也不知道什么是繪本閱讀。所以,我從繪本閱讀入手,創設良好的閱讀環境和條件,與小班幼兒共同閱讀,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和閱讀理解能力!
一、幼兒自主閱讀
觀察:自由閱讀時間,一鳴在書架上選擇了一本繪本《螞蟻的故事》,坐在毯子上,把書放在腿上翻看起來。“這是螞蟻,這也是螞蟻”,他逐漸向后翻“好多螞蟻呀”,他又一下子翻到最后“我看完了”!然后,他把書蓋在臉上,“啊啊啊”的喊了起來,沒人睬他。一會兒他把書卷了起來,放在嘴巴邊,又“啊啊啊”的喊了起來,還是沒人睬他。他自得其樂,又把卷起來的書放在了眼睛前面,望望這邊,又望望那邊,晨晨正好走過來,看見了,低下來,歪著頭,也對著卷起來的里面瞧,兩個人呵呵的笑了起來。
分析:在繪本閱讀中,我們雖然積極創設閱讀環境,提供了符合幼兒年齡特點、富有童趣的圖畫書,但由于剛入園孩子年齡小,注意力容易分散,閱讀規則意識差,而且沒有相應的閱讀技能,所以對閱讀沒有興趣,把書當成了玩具。
二、師幼共同閱讀
觀察:繪本閱讀時間,我出示了大繪本《在一起真好》,孩子們特別興奮,“好大啊!”姍姍驚呼起來。“有大房子”楊楊說。“里面有什么呢?”我假裝很好奇,“一起來看看吧”我逐頁翻書,“這是小蘭,小蘭有個幸福的家,有爸爸、有媽媽。慢慢的,小蘭長大了,有一天,爸爸媽媽說要送小蘭去上幼兒園,幼兒園是什么樣的呢?”我繪聲繪色地講述著故事,孩子們聽得很認真,“幼兒園是個好玩的地方”姍姍開心的說,“幼兒園里有好多好玩的玩具,還可以玩好多游戲”楊楊激動的說。“小蘭也喜歡玩游戲,看看,小蘭和小伙伴們玩了什么游戲?”“捉迷藏”姍姍說,“我們也來玩一玩吧!”楊楊說,“好的”于是,我們唱起了“找小貓”的歌,一起快樂的玩起了游戲。
分析:《指南》提出了幼兒早期閱讀的目標:喜歡聽故事,看圖書;具有初步的閱讀理解能力;具有書面表達的愿望和初步技能。在共讀繪本過程中,我利用幼兒感興趣的說一說,玩一玩,引導幼兒安靜地傾聽老師講繪本故事,激發幼兒的求知欲,促使孩子喜歡閱讀,讓孩子體會到閱讀的快樂。
三、引導家長與孩子閱讀
觀察:在親子閱讀室,欣怡拿起了繪本《黃黃的,是一朵花嗎》,和媽媽一起翻看起來。“黃黃的,是一朵花嗎?”媽媽指著書念到,“是的”欣怡開心的說,她迫不及待的翻過書,“啊,不是花,是小雞,小雞在吃蟲呢!”她說。“紅紅的,是一朵花嗎?”媽媽指著書又說,“是的”她點了點頭,又把書翻頁,“又不是啊”,“粉粉的,是一朵花嗎?”媽媽又問,“不是的”,這一次,她搖頭了,“是什么呢?”媽媽笑著問,還沒回答,欣怡就搶著又翻書了,“哦,是小魚呀!”就這樣,母女倆邊看邊說讀完了繪本。第二天,欣怡開心的帶來了這本書,說“媽媽給我新買的”,又招呼起了其他小朋友一起看:“猜猜,黃黃的,是一朵花嗎?”
分析:欣怡具有初步的閱讀理解能力,也愿意表達出來。我們也和欣怡媽媽多次交流,讓她可以利用空余的時間,和孩子一起看一會兒繪本,據欣怡媽媽說,孩子喜歡的故事,她要反復講好幾遍,有時候,孩子也能講一些簡短的語句、連起來是個故事了。會講的,欣怡就想帶到幼兒園里來,講給小朋友聽。看來,家里帶來的書對于幼兒而言,更加熟悉故事內容,為大家講述,讓孩子體驗了“我會的”滿足感,也增進了同伴間的交流,這對于帶書幼兒及其他幼兒來說,都有很大的益處。在幼兒相互交流的過程中,語言表達能力及邏輯思維水平都會有相應提高,而且我們還可以看出:幼兒感興趣的內容、熟悉的故事情節,仍然是小班幼兒主動閱讀的前提與契機。
在推進繪本閱讀的過程中,我發現孩子們慢慢學會了一頁一頁的翻看、愛護圖書,閱讀的良好習慣在不斷形成。 家長也在我們教師的帶動下,對于繪本和早期閱讀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我想,下一步,我們將引導家長和孩子演一演繪本故事中的有趣的情節和對話, 享受閱讀與表演帶來的樂趣!
【參考文獻】
[1]成玉霏.盡早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J].《內蒙古教育》,2009(22).68-69
[2]李季湄.馮曉霞.《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181-285
(海門市海西幼兒園,江蘇 南通 22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