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向鋒



摘 要:在分析農村經濟結構變化對農業能源效率的影響中,本文主要探討1978—2009年期間的較為明顯的農村經濟結構變化。這些年農村經濟結構變化較為突出。通過實踐研究證明,農村經濟結構變化是影響農業能源效率的重要因素。
關鍵詞:農村;經濟結構;變化;農業;能效
中圖分類號:F32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333151
1 探討農村結構變化對農業能源效率的影響
農業能源主要講述的是單位能源在單位生產經濟效益中所占的比例。廣義的農業包含了農、林、牧、副、漁業。因此,本文中利用單位農業增加值的能源消耗來描述農業能源效率。具體的來說,單位農業的增加值的能源消耗越少,那么農業能源效率越高。相對而言,則表示的農業能源效率越低,見圖1。
1.1 探討農業種植結構變化對農業能源效率的影響
在改革開放以前,我國的農村經濟最明顯的變化體現在農業種植結構方面,使得農村的經濟作物得到較大的發展。1985年我國的糧食作物種植面積為10872億m2,約為總種植面積的76%,農業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在2009年我國的糧食作物種植面積為10910億m2,約為總種植面積的69%。通過分析可得出糧食作物在種植數量方面處于持平的狀態。1985年我國的農業經濟作物為2322億m2,直到2009年我國的農業經濟作為增加到4938億m2。糧食作物的種植面積跟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比由圖2展示。
在改革開放以前,我國的農業是農村經濟的主體,糧食作物在農業發展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改革開放以前,糧食作物占有無法取代地位的原因有以下4個方面:人均收入水平不高,人們消費的主要方向是食品消費;受到公社化對農業能源的制約,難以對技術經濟體制進行優化;農村不僅缺乏交換市場,而且農民不能通過農作物來增加自身的收入;當時的國內外環境影響,種植糧食成為農業發展的主要任務。
1.2 探討廣義的農業結構變化對農業能源效率的影響
狹義范疇內的農業包含種植業及栽培農作物,廣義范疇內的農業還包含了林業、牧業、漁業等。自1985年起,我國狹義農業的增加值為1655.47億元,而廣義農業的增加值為2491.68億元,其中林牧副漁業的增加值為836.21億元,所占比例為0.5051。2009年,廣義農業的增加值為35225.9億元,農作物種植的增加值為19738.7億元,林牧副漁業的增加值為15487.2億元。林牧副漁業的增加值與農作物種植的增加值比例如圖3。
林牧副漁業得到迅速發展的原因有多個方面。跟農業經濟作物的原因十分相似。經過市場化的改革,促進了我國林牧副漁業的發展。農作物種植業可以跟林牧副漁業進行結構上的取長補短,通過將農作物跟農林副漁業進行有效結合,可以節約生產成本,增加農民的經濟收入;林牧副漁業生產出來的產品可供農民利用。
2 總結
農業產量的變化不是農業能源效率變化的主要原因,農村經濟結構的變化對農業能源效率造成深刻的影響。為此,我們要對農村經濟結構進行優化,盡最大可能改變農業經濟增長的途徑,進一步提高農業能源的利用率,促進我國農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冉啟英,周輝.環境約束下農業全要素能源效率研究:基于SBM-TOBIT模型[J].經濟問題,2017(1):103-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