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倩
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葉圣陶先生曾說過:“凡是好的態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之化為習慣,只有熟練得成了習慣,好的態度才能隨時隨地地表現,好的方法才能隨時隨地的應用,好像出自本能,一輩子受用不盡。”“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本身就是品德與生活課的課程目標之一,加之教育與課程實施的本身就是學生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所以,在課堂教學這一特定的學生親歷的生活情景中,提高學生適應和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能力,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是任課教師必須長期關注,一而貫之的。
品德與生活課學生要養成的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多方面的,根據學科特點,我認為以下幾個方面的習慣尤其值得關注 :
一、培養學生對生活觀察的習慣
品德與生活課教學是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基礎的,課堂教學中離不開學生對生活的觀察,只有通過對生活的觀察,才能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也只有通過對生活的觀察,才能擴大學生的生活體驗。然而,學生對生活的觀察能力又有著明顯的年齡特征的,一般低年級是兒童想象活動的敏感期,他們的觀察總會伴隨著豐富的想象,容易脫離現實生活。中、高年級學生逐步進入觀察活動的敏感期,他們會越來越多的觀察到細節和變化,因此品德與生活課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對生活的觀察,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對生活觀察的學習習慣,引導學生從觀察身邊的生活開始。“留心處處皆學問”,但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觀察角度往往會對身邊的現象“熟視無睹”,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從點點滴滴入手,幫助學生學做生活的有心人。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對生活觀察的學習習慣,首先要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的細節展開。由于學生的年齡特征,學生對生活的觀察往往容易忽視細節。而細微的生活細節正是有實效的道德教育展開的“生長點”。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逐步培養學生不放過生活細節的觀察生活的習慣。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對生活觀察的學習習慣,還要讓學生學會從多角度觀察生活。觀察總會遵循一定的角度,這樣又容易造成主觀觀察與現實生活的落差,因此,學會從多角度觀察生活、全面地觀察、帶著思考的觀察是良好的對生活觀察習慣的重要方面。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意通過交流不斷豐富學生觀察生活的視角。如教學《秋天來了》,教師從教室里的電扇為話題,引導學生從身邊的變化感受秋天,學生從空洞的樹葉黃了、天氣冷了……進而觀察身邊的生活現象:地上的樹葉多了;穿毛線衣啦;戴帽子啦……這樣的交流展開后,豐富了學生的觀察角度,引導學生從身邊的生活細節展開觀察,學生對季節的變化、對生活的影響的感受也隨之加深了。更為重要的是,在這樣的課堂教學中,學生良好的對生活觀察的學習習慣得到了養成。
二、培養學生與他人合作的習慣
信息社會是建立在合作基礎上的,學會與他人合作,學會與他人溝通、交流是信息社會對社會成員的要求。品德與社會課是為了促進學生社會性發展,這種發展必須在與他人的交往中得以實現,就如在岸上是教不會游泳一樣。交往離不開合作,這就需要學生養成與他人合作的良好的學習習慣。品德與生活課程是綜合的活動型課程,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活動成為主體,否則學生個體是無法逐一落實的,只有實現合作的學習才能更好地適應課堂形態的轉變。有研究表明,“合作取向”的學習優于“個人取向”的學習和“競爭取向”的學習。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提供豐富的有利于開展合作學習的學習空間,培養學生養成與他人合作的習慣。 首先要鼓勵學生學習與他人交往。獨生子女往往表現出交往能力的缺乏,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老師要更多地提供條件幫助學生建立“有困難,找人幫”的群體意識,讓學生體驗合作的價值。引導學生樂于交往,進而善于交往。培養學生與他人合作的習慣還要學會傾聽。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常常能以自我為中心,表達自己的意見、想法。但對于他人的意見、觀點則表現出不耐煩,甚至拒絕。因此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及時發現,經常提醒,逐步幫助學生養成謙虛的傾聽的習慣。此外還要學會一些基本的方法。比如學習小組的合理建構;合作學習小組長的產生通過競選、輪值、獎勵、分專題等形式產生,讓人人都有機會;合作學習的基本形式:逐個操練、爭相發言、共同討論、互幫互學、小組競賽……學生一旦掌握了一些合作學習的基本方法后,他們的合作學習就能有效地展開,反過來又能進一步提高他們合作學習的技能,有助于合作學習習慣的養成。如教學《不一樣的你我他》一課,學生分小組探討生活中人們的“不一樣”時,一個小組圍繞學生自己的發現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原來學習小組中一位同學說了這樣一件事情:他和媽媽去買鞋,他想要白色的旅游鞋,可媽媽偏看上了一雙涼鞋。小組同學們紛紛談出了自己的看法幫助這位同學,有的說:我們的腳長得快,涼鞋便宜,小了就扔了也不可惜;有的說:媽媽可能是怕我們臭腳;還有的說,大人就是不理解小孩,其實我們也有我們的想法……最后,這位同學在大家的啟發下,開始理解媽媽的“不一樣”的想法了,并嘗試著與媽媽就買鞋的事情交流交流。其實,不管結果如何,孩子在生活中成長了。
三、培養學生積極的參與習慣
參與本身就是一種態度,品德與生活課就是要培養學生對生活的積極的參與態度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成為有良好行為習慣的人。課堂教學中我們越來越多的需要學生參與,在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關注活動進行得是否圓滿,更為重要的是,教師要關注學生良好的參與習慣的養成。美國科學教育專家蘭本達曾經說過,學習是學習者自身內部發生的過程,他越是卷入得深,他越是有動力,也就越能積極的和這一過程合作。她認為“卷入”是參與學習活動的起點。在教學中,我們常常感到學生的參與不僅是活動形式上的參與,更多的要體現在思維的參與上,那樣才是較為深刻的“卷入”。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的參與,就要與學生展開“對話”。這里的對話不是教師替代學生思考,更不是教師把自己的思考強加于學生,而是交流,引導學生多問、多想、多感受。讓學生在活動中不斷地質疑與反思,體驗與感悟,進而獲得真實的感受。這樣學生參與的習慣將會伴隨著活動的始終。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有一個重要環節即評價,在評價時,教師要注意尊重學生的主體性,提高學生參與的程度,這樣有助于學生完成參與活動的全過程。同時,我們也要理解被評價者,使之在充滿人性關懷、同情與理解的氛圍中享受到參與的樂趣。如教學《我能行》一課時,教師設計了站在高臺上大聲發言的活動,老師注意到有的學生想試一試,又有些膽怯。這時候,老師走上前去,蹲在那位同學旁邊進行對話,激發學生戰勝挑戰的愿望,在大家的幫助下,這位同學終于站了上去。老師適時地引導同學們進行評價,同學們對這位戰勝害怕的同學給予了更熱烈的掌聲,然后老師巧妙地將對話引向深入,讓這位同學體驗戰勝挑戰以后的感受,以及將上來前的心情與完成任務以后的心情進行比照,那位同學發自內心的說:“我能行!”。我們覺得,這樣的參與是有深度的,而不僅僅是走走過場。在這樣的活動進程中也有助于學生良好的參與習慣的養成。
習慣不是一天養成的,動氣不如用心,和學生一起克服各種各樣的不良習慣,這是我們老師教學工作中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