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華
摘 要:山東省商河縣多年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和農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工作,摸索建立了以基層農業綜合服務中心為主的公益性公共服務組織和以農民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為主的非公益性服務組織等新型社會化為農服務體系, 通過對基層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發展與建設的研究,找出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合理的建議。
關鍵詞: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問題;建議
中圖分類號:S-0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333205
1 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現狀
近年來,商河縣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取得了明顯成效。
1.1 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多元化
構筑了一個服務網絡。商河縣聘請10名農業技術專家,篩選100名農技人員,遴選1000戶農業科技示范戶,搭建縣-鄉-村三級服務網絡,實行農技人員包村制度,全面把脈全縣農業生產;培育了一批農業龍頭企業。示范帶動全縣農業產業化發展。截止目前,全縣市級以上農業企業達43家;培育了一批專業化合作組織。目前,經縣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冊登記成立的農業專業合作社共有1306家,其中糧食種植651家;建立了一批“興農之家”農資供應店。2014年以來統籌建設社會化服務農機經營門店“興農之家”40個,扶持打造集農資誠信經營捆綁農技服務、吸納各方力量、高效系統的“前店后網”式農資農技服務網絡;扶持培育農機、植保社會化服務組織。全縣現有專業化防治隊伍35家,其中3家被省農業廳表彰為優秀服務組織,專兼職從業人員達2500多人,持證上崗從業人員685人,農機專業化服務合作社12家,小麥生產已實現機耕、機播、機收、機防,全程機械化率100%,玉米機播、機收也實現100%機械化,全縣農機農藝結合率達80%以上。
1.2 農業社會化服務模式個性化
“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強化龍頭企業深度開發、開拓市場、品牌加工等功能,引導同類農民合作社向相關行業的龍頭企業靠攏,形成“龍頭企業+合作社+專業大戶+農戶”共進共榮聯結機制;“合作社+合作社”模式。按照合作社自愿參加的原則,從縱、橫2個方向,將相同產業,有著相同需求的基層合作社聚集起來,進行“產業+資本”、“產業+科技”、“產業+服務”等有效聯結,優化市場信息、資金支持、技術服務、物資配備等現代農業要素配置;“種植大戶+村委會+農戶”模式。充分發揮村委會紐帶聯系作用,協助種植大戶解決一些與農民合作之間難以解決的土地集約、標準化生產、農業生產環境整治等問題,促進農村土地規模經營,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
1.3 農業社會化服務形式多樣化
通過在網上發布惠農政策、糧食蔬菜種植栽培技術、農產品加工儲藏保鮮技術等,實現與農民的信息互通;隨著廣播電視網絡設施不斷完善,有線電視網絡在農村不斷延伸,通過喜聞樂見的電視節目實現農技服務;通過培訓班、觀摩會等形式,對農民進行知識技能培訓工作;依托鄉鎮農業服務中心,加快農業科技推廣和保護力度。明確職能,細化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優化鄉鎮農業服務中心人員配置,專業技術人員均按規定達到80%以上,根據學歷結構、職稱、所學專業、個人特長等合理搭配和組裝。
2 社會化服務體系存在的問題
2.1 農業技術推廣機構不夠健全
農業技術推廣隊伍專業結構不夠合理,這與調整農業結構、發展農業產業化的新形勢要求不相適應。受經費不足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農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落實不到位,知識更新難,存在與工作實際需要相脫節的現象。
2.2 農業龍頭企業帶動能力不強
雖然培育了一批龍頭企業,但從目前來看,龍頭企業整體規模不大,帶動能力不強,創新能力不足,產品附加值不高,同質化現象嚴重,競爭力不強,輻射面不廣,帶動農民增收的能力也較弱。
2.3 合作社培育質量不高
近年來,商河縣農民合作社數量發展較快,但質量還有待加強,從目前來看,大多數合作社管理松散、運作不規范。
2.4 社會化服務內容有待進一步配套
目前,商河縣農業社會化服務機構服務的內容側重于農資供應、技術推廣和指導病蟲害防治等方面,找不到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為農業生產提供信息服務的有效抓手,農民往往只能根據以往經驗和滯后的市場需求信息來安排生產,從而導致農產品產銷關系不順暢。
3 加快推進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建議
3.1 強化扶持,加快服務體系建設
出臺促進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發展的扶持政策,明確扶持重點,提高扶持效率。進一步搭建平臺,幫助服務組織引進、培養人才,以“土專家”、“田秀才”、返鄉大學生等接受能力強、善于溝通的人員為班底,為每個行政村篩選培養1~2名農業技術人員,以種糧大戶、家庭農場、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主體為骨干,遴選農業科技示范戶15~20戶,與縣、鄉農技推廣隊伍做好有機結合,加大農業新技術、新品種的示范推廣,為農民群眾全方面、多層次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服務。通過稅收優惠、放寬審貸條件、項目融資、配套用地等方式,幫助服務組織做強做實。通過整合資源要素,推動農業產業規模化、集約化發展,推動農業社會化服務的集聚發展。
3.2 穩定隊伍,強化公共機構服務
完善考核制度。把農業技術推廣服務的實績作為考核的主要內容,把服務對象的評價作為考核的重要依據,將主管部門考核與服務對象考核相結合,將日常考核與集中考核相結合,將考核結果與職務職稱評聘、工資獎金發放相結合,實行績效工資制度;加強專業培訓。加大對基層服務人員的培訓力度,增加投入,通過專業培訓、定期進修、繼續教育、外出考察等多種途徑,更新知識結構,提高人員素質,提升服務能力,更好地適應農業生產發展的需要。引導支持大學生村官開展農技業務學習、從事農技服務,改善農技人員的文化、年齡結構,逐步實現農技隊伍的知識化、年輕化。
3.3 創新體制,培養經營服務主體
大力培育發展農業龍頭企業。充分立足本地資源優勢和區域特點,選準主導產業,培育發展1批具有一定實力、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通過企業與農民簽訂生產銷售合同,建立“產-加-銷”一條龍服務體系。對農業龍頭企業,特別是在起步階段的龍頭企業,要在政策、資金、技術等方面實行扶持,促其發展壯大,增強實力,進而更好地發揮其為農業服務方面的作用;積極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在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信息化建設、人才培養和引進等方面給予一定扶持,大力開展以規范財務和民主控制為核心的輔導培訓,加快推動合作社規范化建設。
3.4 加強引導,拓展各類服務領域
積極發展農產品流通服務體系。抓緊研究制定農產品物流發展規劃,統籌特色農產品批發市場和農貿市場及倉庫等基礎設施建設;創新農村金融支持體系。進一步拓展現有投融資管理公司職能,放大財政投入效應。鼓勵政策性銀行、商業銀行等業務范圍向農村延伸,開展支農業務。積極做好匯金村鎮銀行試點,鼓勵發展小額貸款公司。繼續推行政策性農業保險。開展以集體建設用地、林權、大型農機具為貸款擔保抵押物的試點工作;完善農村信息服務體系。借助農村信息化建設契機,整合各類網絡資源,加快農村服務網絡建設,定期收集和發布農產品供求信息,不斷擴大信息宣傳的范圍,做到上下信息暢通,確保將信息及時宣傳到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廣大農民手中。加快農村服務信息點和農村信息員隊伍的建設,并逐步聯網到村,實現信息資源共享,以便更好地為農戶生產提供系統的信息服務,指導農民盡量做到“以需定產”,幫助加工企業做到“以求定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