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躍全
摘 要:初中是小學到高中的過渡階段,而語文作為初中教學基礎性學科之一,其主要教學方式主要是對課文內容與主旨思路進行分析、解讀。由于受傳統應試教育的長期影響,很大一部分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實踐中以自我為中心,從而忽視了學生在教學中應有的主體地位,導致很多學生逐漸對學習語文失去興趣,因此有語文課堂教學效率也隨之降低。如何改變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已成為初中語文教學所關注的問題。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方法;提高
如何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實現語文課堂教學最優化,這是當前我們語文教師在改革與探索中所追求的目標之一。筆者認為教無定法,而貴在得法,而這“法”就是結合本班實際,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教學生學會學習,這樣才能使課堂教學真正有效。
一、教師善教,要善于學習,不斷提高自身專業素養和師德修養
現代社會新知識導出不窮,而在傳統視覺里,社會又賦予教師以知識的至高權威的角色,這樣對教師的知識和能力會有很高的要求,在不知不覺中教師背負了太多的“應該”,包攬了太多的“必須”,逼迫教師去扮演“超人”的角色,可是這樣行得通嗎?當然不能!教師不是萬能的上帝,也是一個普通人,不可能無所不知,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困難不是教師個人所能解決的,有許多新興的領域是教師未必熟悉的,有不少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是難以回答的,有不少現代化工具是教師還不會使用的。所以要允許教師自身的無力與無奈,承認自己某方面的無知,相對于學生來講,他們只是閱歷比較豐富,在專業知識上先走一步而已,為此,教師也要不斷地學習,甚至要主動地向學生學習。所以通過師生之間的共同學習,教師才更有可能更簡潔迅速地獲取更多的知識。教師不能是一桶水的擁有者,更不能是一眼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泉和自來水,而真正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是學生,教師應該是一個引導學生發掘泉水的人,讓學生這眼泉水噴涌而出,永不停息。
二、尊重學生個性,深化思想教育
因材施教,是當前教學環境下,所應當遵循的理念。隨著學校建設規模的不斷擴大,師資力量配備的不斷提高。每個教師所面對的學生數量減少,因此,更增加了建設個性化課堂教學的可能性。在學生大都是獨生子女的環境情況下,培養學生們集體意識的同時,也要兼顧他們的個性。初中學生的年齡,處在剛剛懂得事理,卻又未退稚氣之間。他們有自己的一套價值標準,雖然這套標準與學校管理甚至社會秩序之間容易發生沖突。但卻不可否認這種價值標準的存在。教師的工作,并不僅僅在于直接教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而是需要在了解學生的基礎上,對學生思想進行潛移默化的引導。這正是語文教學在課業之外所承擔的,對學生思想教育的責任。
三、創新情境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初中學生閱讀理解能力還不強,但思維活躍,想象力豐富,這時教師可利用教材中描繪的情節、場景、畫面,通過提問把學生引入到課文描寫的意境中去,與作者產生感情上的共鳴。 把握課題,引入情境。初中語文教材中,其作品有較大的時空跨度,包含古今中外,許多課程內容并不是學生生活閱歷中的。教師應對教材進行深入的鉆研探究,把握文章的寫作環境,體會文本的情境,找出文章的情感閃光點。對作品寫作環境進行導讀或簡單介紹時,應將作者的人生體驗或作品的感人情境予以生動描述,以便將學生引入學習情境中。.當我們在鑒賞語文作品時,必須發揮想象,通過文字體驗作品的美感。因此,在語文學習中,教師應加強情感教學,指導學生通過語言文字,發揮聯想與想象,把握作者的心境,并與之相契合。在語文作品中蘊含著各式各樣的情與意。與影視文學相比,語文教材并沒那么直觀,這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點撥,渲染氛圍,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飛翔于知識海洋。
四、善于抓住時機,點撥指導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教師在組織學生討論的過程中,應善于抓裝憤”、“悱”之時,巧妙點撥,使學生思路豁然開朗,頓開茅塞。常見的點撥有:直觀性點撥。即教師提供與學生思考的問題在某點上有近似或間接聯系的直觀演示,促使學生思維暢通。情境性點撥。即教師利用一切條件,為學生創造出一種有新感的境界,讓學生張開智慧的雙翅,去探求解決問題。聯想式點撥。即從學生已知的問題,引導他們向縱深發展,連續考慮,由此及彼,探本求源。就像牛頓因蘋果落地而發現萬有引力,弗來明從葡萄菌突然死亡而發明青霉素那樣來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遷移式點撥。這是啟發學生從已知問題去思考與之相關的新問題的一種方式,卻所謂“舉一隅而以三隅反”,經常引導學生求同或求異。
五、完善評價體系,確立科學評價觀
確立語文課有效性的評價理念是注重綜合素質的考查、強調評價指標的多元、保護學生的自尊和自信、關注個體處境和需要、激發積極主動的情感,突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確立語文課堂有效性的評價目的是為了客觀的考察學生實現課程目標的程度,檢驗和改進學生的語文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確立語文課堂有效性的評價指標體系覆蓋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和態度,客觀公正的反映學生的語文素養。
總之,把語文學習變成享受,是一種教學境界。這需要教師本身具有淵博的學識、豐富的經驗以及對學生認真負責的態度,和對學生的耐心。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對語文教學的要求不斷提高。我們不能在固守過去的教學方法,而需要在充分照顧學生個性的同時,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梅萬才.探究初中語文的有效教學方法[J].語文教學通訊,2012,698(9):39.
[2]閆智娟.淺析對初中語文教學方法的探究[J].學周刊,2012,59(4):74.
[3]王力魚.淺談新時期初中語文教學方法[J].學周刊,2015,238(8):44.
[4]史振泉,韓克思.如何提高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J].學周刊a版,2013,(11):9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