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詩雄
摘 要:課堂教學是教師傳授知識與學生獲取知識的雙向交流過程。教師要在有限的45分鐘內講“活”歷史,做到舉重若輕,難度大的問題能深入淺出地講出來,增大學生在單位時間內獲得知識的密度,提高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效率,是我們歷史教師應該認真探索的教改課題。
關鍵詞:高中歷史;教學;效率;提高
新課程改革理念以越來越被廣大教師接受,新課改試驗也逐步在全國推廣開來。傳統的歷史課堂教學模式已經嚴重阻礙了教學質量的進一步提高,最終也影響到了高考的升學率。如何根據學生實際和新課改理念的要求,轉變課堂教學觀念,實施新課改,創建歷史高效課堂,成為擺在全體歷史教師面前的重大課題。
一、提高教師素質
人們常說:“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要有一桶水。”如果教師“照本宣科”,學生肯定會覺得乏味,難以聽懂,甚至不想學,也就要求教師要有豐富的知識面,上課時多穿插一些內容、故事,以及和事件相關的一些內容,這樣就使枯燥無味的課堂變得生動有趣。所以教師應多學習,多看一些參考資料和跟本學科相關的科目,以增長知識面,開闊視野。教師一定不能只滿足現有的知識,時代越發展,要求教師要有越高素質,要經常給自己充“電”。教師要為人師表,就要在思想品質、學識能力上起表率作用,讓學生信服,正所謂“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為此,教師應努力提高自身職業道德,不斷學習現代教育理論,樹立現代教育理念,學習專業知識,反思自己的教育實踐,使自己成為品質優秀,專業精通,言行一致的教育者。你的人格魅力得到彰顯,學生對你的教育就會“不令而行”。歷史課是學校思想教育的重要渠道,歷史教師的人格魅力提升了,師生關系就和諧了。思想教育的實效性就會大大提高,思想教育的無痕性魅力就會大放光彩,盧梭說:“在敢于擔當培養一個人的任務以前,自己就必須是一個值得推崇的模范。”這就同時要求教師要保持良好的“教師形象”,錘煉自身語言。教師要衣著整潔,談吐文明,語言要準確、規范,盡量使用普通話,拉近與學生的距離,你給學生的感受是內外結合的美時,師生關系的融洽、和諧是水到渠成的事。
二、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手段
教無定法,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學生群體將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要做到“因材施教”。教學是一門藝術,認真研究了教材,研究了學生就能找到切實可行的教法。1.材料學習法。材料學習法是新課程教學中最重要和最能提升學生綜合能力的教學方法。它能夠幫助學生了解歷史學家實事求是求證歷史的方法,并形成有嘗試的歷史認識。如:引導學生分析材料得出結論,說明觀點;針對不同材料的證據,就內容和可信度做比較;選取某一主題,羅列來源不同的材料,讓學生整理歸納,并且解釋其中的差異,進而形成自己的推演,得出自己的結論。由于材料學習法讓學生經歷了一個“發現――分析思考――得出結論”的過程,因此具有探究式學習的特征,體現了研究性學習實質的要求。2.討論法。討論法主要適用于原因,影響、評價類型的問題,一般采用分組討論。學生結合課內外所接觸的史實,通過分組討論,匯總,使其對歷史問題有一個更全面、清楚的認識,通過分組討論,形成一個小組綜合意見,既有利于提高學生參與意識,激發學生思維積極性和學習激情,還有利于對某一歷史問題有一個更全面、清楚的認識。培養了學生的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3.比較法。比較法教學是歷史教學中常用的一種方法。通過組織學生比較一些相似的或相異的歷史事件,引導學生思考影響歷史事件的復雜因素,學會靈活分析問題的能力。在教授《開辟新航路》一課時,可以引導學生比較新航路的開辟和鄭和下西洋的異同,尤其是對中西社會產生不同影響的原因。在教授日本明治維新時,比較中國戊戌變法與其異同。通過比較法教學能有效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會運用一定的歷史觀點去解決紛繁的歷史問題和現實問題。
三、指導學生有效的學習方法
正確的學習方法是取得良好學習效果的基本前提,只有學生掌握了科學的學習方法才能學好歷史。因此,教師應該加強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以及史學精神的熏陶。學習歷史,首先要掌握記憶的規律,這樣才能高效的掌握歷史基礎知識;其次要敢于對教材上的記載提出質疑,大膽的質疑是所有創造的必備前提;最后要學會按照歷史線索將所有的歷史知識貫穿到一起,這樣才能使歷史知識更加條理化和系統化。另外,還要注重對學生史學精神的熏陶,“求真”是學習歷史應具備的基本史學精神,學生要具備求真的精神、求證的意識,要始終堅持“論從史出,史由證來,證史一致,史論結合”的思想,能夠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眼光看待和評價每一個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
四、引入多媒體教學,拓展知識面
多媒體走進課堂,為教師進行授課方式的選擇提供了更多可能。我們必須認識到,歷史不是按事件順序組成的單一事件,而是彼此影響,互為因果的集體性事件。然而受篇幅限制,課本很難將同一時期的歷史事件羅列出來。按政治、經濟、文化分類的高中歷史教材,也很難使學生形成完成的橫向體系。此時,通過引入多媒體,在課堂上播放相關紀錄片的,能使學生更直觀、明確的了解相關歷史事件。而同時調動視覺、聽覺、思維的授課方式,也在最大程度上確保學生的注意力集中,進而提高課堂效率。與此同時,多媒體教學的形式也完成了知識面的拓展, 通過綜合了解一段時間內的歷史,可以幫助學生認清當時的經濟、政治、文化、戰爭等情況,為進行綜合性分析提供可能。
總之,歷史教材內容豐富,而我們所面對的學生,興趣愛好、接受能力各不相同,這就決定了我們歷史教學方式的多樣性。我想,只要我們能多關注學生的心理,多關注學生的需要,想他們之所想,因材施教,解決他們在歷史學習中的問題,歷史課堂教學效率一定會得到很大的提高。
參考文獻:
[1]葉小兵.論高中歷史教學模式《課程·教材·教法》,2009(7).
[2]趙加琛,張成菊.“學案教學”的理論與實踐[J].教育探索,2012(02).
[3]劉 波.以創新思路推動高中歷史教學的發展[J].現代閱讀(教育版). 2011(15).
[4]饒 燕.新課改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學的研究與實踐[J].現代閱讀(教育版). 2012(07).
[5]覃金生.歷史教學與思想教育[J]. 現代閱讀(教育版). 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