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艷
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曾經用這樣的話語描述傳統的課堂教學:“按幾何圖形排列著一行行簡陋的課桌,緊緊地擠在一起,很少有移動的余地;這些課桌大的小幾乎都是一樣的,只能夠放置書、支和筆;另外,有一個講臺、一些椅子、光禿禿的墻壁,還可能有幾幅畫”、“這一切都是有利于‘靜聽的,單純地學習書本上的課文,標志著一個人的頭腦對別人的依賴性。”這些話概括出了人類在很長的歷史階段中,一直采用“老師講和學生聽”這樣的課堂教學模式,而這樣的課堂教學模式也得到人們的認可,并長期地成為了課堂教學的唯一方式。縱觀現今中國許多地區的課堂教學模式,也就是如此。為何不能讓學生脫離這些桌子椅子,讓他們不僅僅是在“靜聽”,而是能在課堂上“動”起來,自主參與教學的活動過程,快樂地學習。而近年來在歐美國家興起的教育戲劇理念,則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這一教學理念是將戲劇活動融入課堂教學中,將課堂由完全靜聽模式轉為活動模式,動靜結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一、教育戲劇的理論
教育戲劇是一種教育活動,在歐美國家的教育活動中經常使用,將戲劇融入教學起源于法國思想家盧梭的兩個教育理念:“在實踐中學習”和“在戲劇實踐中學習”。后來美國教育思想家杜威實踐學習理論的“漸進式教學”教學理論等,在歐美國家有了深遠影響。
教育戲劇在我國的臺港地區雖然起步較晚,但近幾年的發展勢頭也是迅猛。而中國大陸地區雖然在課堂教學中有的教師有時也會有利用到戲劇表演這樣的形式作為課堂組織形式,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但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并沒有形成系統化和常態化,大多數停留在表演的層面,為了表演而表演,并沒有真正從深處挖掘戲劇的教育功能,發揮和促進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能力。并且,教育戲劇被引入也經常被使用在中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包括歐美國家、中國的臺港澳地區,也是普遍在中小學語文教學當中會使用教育戲劇,而大學語文課堂卻沒有提及。即使是這方面的論文,本人查閱了近幾年的關于戲劇教育的相關論文,也都是論及中小學語文課堂,而沒有提到大學語文課堂。那么大學語文教學是否也適用教育戲劇?如何在大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開展教育戲劇?
因而,本文希望通過探討教育戲劇這一理念,分析如何融入語文課堂教學當中,如何促進大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效果。
二、教育戲劇的概念和內容
(一)教育戲劇是一種教育活動,即在教室內運用戲劇與劇場的要素與技巧于課程教學。教育戲劇與戲劇教育不同。
“教育戲劇是用戲劇方法與戲劇元素應用在教學或社會文化活動中,讓學習對象在戲劇實踐中達到學習目標和目的”所以,教育戲劇是利用戲劇這一藝術形式來開展教育活動,而并非是針對戲劇這一文學形式所進行的教育(戲劇教育則是針對戲劇這一藝術形式進行的教育活動)。在教育戲劇當中,“教育戲劇所秉持的理念就是以學習者為中心,以戲劇作為教學媒介,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將語文教材中的大量故事、詩歌進行自主改編、二次創作的過程提供了學習者廣闊的想象和創作空間”。在這里,教育教學的內容還是語文課文,但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加強教學效果,同時讓學生掌握學習語文應該達到的實踐能力,即能聽、說、讀、寫的能力,于是在這里,戲劇在課堂教學中作為施展教學所利用的一種工具和媒介,而不是教育教學的內容。教育戲劇更注重的是教育教學的內容,而不是戲劇本身,希望能通過利用戲劇這一文學形式營造一種寬松愉快的氛圍,鍛煉學生的能力。是一種教學手段。
(二)戲劇教育恰恰相反,戲劇教育則是注重戲劇本身,戲劇本就是教育的內容,戲劇教育是針對戲劇這一文學藝術形式而實施教育活動。目的是為了培養專業戲劇的編、導、演和舞臺美術等專業人才。戲劇教育是針對戲劇這一文學形式所進行的教育活動,具有專業化,在戲劇教育中,戲劇不是工具和媒介,而是教育教學的內容。
(三)教育戲劇與戲劇表演存在區別。“教育戲劇是一種運用于社會文化和普通教育過程中的戲劇方法,也就是在教學或社會文化活動中,將戲劇元素作為一種教育方法,讓學習者在戲劇的學習和實踐中達到學習目標。教育戲劇并不是簡單地故事戲劇化或扮演戲劇,其重點是給予學習者正確的引導,讓其進入到學習主題中并在其中學習到更多的內容。”
而戲劇表演則是一種藝術表演形式,戲劇是指以語言、動作、舞蹈、音樂、木偶等形式達到敘事目的的舞臺表演藝術的總稱。戲劇舊時專指戲曲,后用為戲劇、話劇、歌劇、舞劇、詩劇等的總稱。文學上的戲劇概念是指為戲劇表演所創作的腳本,即劇本。戲劇的表演形式多種多樣,常見的包括話劇、歌劇、舞劇、音樂劇、木偶戲等。其重點是讓觀眾觀看欣賞,完成故事情節的了解和對其主題的理解。
三、教育戲劇在大學語文教學中的具體實施
(一)明確教學目的,確定教學任務
所有的教學活動要圍繞教學目標展開,因此在教學中確立正確的教學目標就尤為重要。教學目標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完成的任務,是預設的,因此也是檢驗教學任務是否完成的指標之一。對教學具有導向、激勵、調控和評價等功能。只有明確教學目標,師生在教學活動中才能按教學目標優化教學活動,發揮教學目標,順利完成教學任務。
教育戲劇雖然是以戲劇表演作為輔助教學手段,但是如果沒有事先的準備,學生在一堂課里就能編出劇目并隨即表演,在時間上過于倉促,質量也欠佳。因此,往往要實施教育戲劇之前,要做課前的一些準備。首先,教師可以先明確即將要進行的教育教學內容的目標,并可以告知學生,例如要達到的語言表達目標、表演目標等。明確了教學目標后,學生可以針對性地對所要教授的教學內容進行處理,即進行創編,而且創編的劇本必須圍繞課文,并能體現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和效果。
(二)熟悉原文原著,查閱相關資料
明確了教學目標后,即進行劇本創編的準備工作。教育戲劇是學習課文的輔助手段,戲劇劇本創編和戲劇表演都基于課文內容,在此之上可以進行擴展、拓深。無論如何,戲劇表演的內容不能和教學內容無關。因此,學生首先必須閱讀課文的原文或原著,或者查閱相關資料。因為《大學語文》教材中選編的課文有很多是節選自名家名作名篇,并不是完整的篇目,所以,為了讓學生能更好地了解內容,必須先閱讀原文或原著,了解作者創作的背景、理解作者寫作的意圖、理解作品的原著精神、把握文章的主旨。例如陳洪主編的《大學語文》中,古文課文《論語·先進》、《莊子·秋水》、《禮記·大學》等,還有西文漢譯作品《在賓夕法尼亞大學的演說(節選)》,這些文章都是節選原文原著,若要從整體去把握作品的主旨,可閱讀原文原著。除此之外,有的篇目則非常濃縮,給學生提供創作的信息不夠大,例如詩歌戴望舒的詩歌《尋夢者》、艾青的詩歌《北方》等。要求學生將凝練的詩歌擴編成一部可以表演的戲劇,則需要獲取更多的創作來源,所以學生應做足課前的準備,查閱相關資料,熟悉原著原文,了解作品的創作背景等。
(三)分組合作探究 創造編寫劇本
每一種藝術表演都有個腳本,戲劇也不例外,而戲劇表演的腳本,便是劇本。劇本是一種文學形式,是戲劇藝術創作的文本基礎,是表現故事情節的文學樣式。劇本里將會對戲劇的表演過程有敘述和描繪,并設計好演員表演的表情、動作、語言等。編導與演員則根據劇本進行演出。
因此,語文教學中要運用教育戲劇,第一步應先創編劇本。創編劇本是在理解文學作品的基礎上進行二次創造,是一種文學創新活動。學生在這一過程中感受的不僅是小說、散文、詩歌、戲曲等文學形式帶來的閱讀體驗,也是對作品進行完全解構之后的劇本創作。大學語文課對學生的要求,除了閱讀和理解作品之外,更高層次的應該是賞析和創造能力。在課堂教學環節融入情景劇表演,可以有效地實現這一教學理想。大學語文課程所使用的教材中的篇目大都是選取了中國古代、現當代經典文學作品,或是選取全文,或是節選片段等。這些課文大多是詩詞、散文(包含古文和現代散文)、小說、說明文等,不是所有的課文內容都便于改編成劇本的,例如散文和說明文就不便于改編成劇本,而故事性強的小說則因為有相對較完整的故事情節而便于學生創編,詩歌由于大多是表達情感的,也可以有跡可循進行創編。因此,學生在閱讀古文、小說、詩歌后,依據自己的理解形成新的審美體驗后,可以結合自己的審美體驗對所閱讀的內容進行情節細節上的創編,以便于在課堂上進行情景表演。
這是一個伴隨著文學審美體驗和想象力、創造力協同合作的過程,因此編劇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學生的文學創作過程。
(四)分組戲劇表演并評價
在實施教育戲劇之前的準備工作完成后,則可在課堂上實施開展。教師可邀請其他老師擔任評委,或者從班級里挑選出幾位同學擔任評委,在課堂上宣布劇目表演開始,然后按課堂教學實際時間來合理分配每個小組的表演時間,讓每個小組選派的組長先就自己小組所理解的課文內容和寓意進行講解,然后安排組員開始圍繞課文內容進行的戲劇表演。表演結束后,根據評委的評選結果,評選出最優秀的劇目,該劇目表演必須是最能體現課文內容,最貼切課文寓意的。最后,老師就學生的表演進行點評。
例如《論語·先進》這篇古文,在學習這篇古文的過程中,由于文言文對于學生來說,稍微生僻些,學生不容易理解課文的內容和寓意,所以,借助白話文的戲劇表演,通過模擬文中情境對話,對于理解課文,有很大幫助。《論語·先進》這篇文章寫的內容是關于孔子和幾個弟子圍坐著談論治國方法,從而表達自己的政治理想的故事。因而,這篇文章的情境表演主要是表演孔子和幾個弟子的圍坐、將文中文言文翻譯成的現代白話文對白、人物的表情和眼神、動作等,通過欣賞以上的表演,從而得知前三名弟子的治國方法,都沒有談到根本上,孔子贊賞曾點用形象的方法描繪了禮樂之治下的景象,體現了“仁”和“禮”的治國原則,這就談到了根本點上。這篇文章,從孔子和他的學生自述政治上的抱負,從中可以看出孔子通的政治理想,最終理解這篇古文的寓意。這樣的課堂氛圍活躍,學生們都能互動起來,他們在這樣愉快輕松的氛圍中,自主探索學習,取得了很理想的學習效果,整個課堂的良好教學效果也體現了出來。
三、結語
在大學語文課堂上引入教育戲劇,可以促進同學之間的交流合作精神。教育戲劇的開展必須借助戲劇表演,在表演過程中不是一個人能夠完成的,需要幾個同學之間團結協作。因為教育戲劇的戲劇劇本創作和戲劇表演需要,同學們必須閱讀和討論課文內容,探討創作,揣摩表演時的語言、表情和動作、眼神等,并撰寫劇本,學生們為完成這一任務而齊心協力,他們在這一過程中變得熟悉起來,有些平時沉默寡言的同學也變得勇敢起來,敢于表達敢于與他人交流;這樣的活動不僅培養了學生們彼此間的合作精神,還提升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以及表演時的表達能力,更重要的是,教育戲劇給了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臺,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提高了學習語文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陶笑瑩.教育戲劇與語文閱讀教學結合的研究綜述.[J].中國校外教育,2013,29:116.
[2]楊柳,張寅,于煒.教育戲劇:一種創新的教學方法[J].教育發展研究,2013,19(02):68-72.
[3]徐 俊.教育戲劇的定義“: 教育戲劇學”的概念基石[J].湖南
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4,26(06):31-37.
海南省教育廳高校教改項目“教育戲劇視域下的《大學語文》課程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編號:Hnjg201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