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瑞娜
青春總是充滿了感動,每當這時很多人都有一種想歌唱的沖動。很多年輕的朋友,他們有著出色的文采,有著對生活獨到的見解,又或有著一段刻骨銘心的感情經歷,他們不再滿足于只是聽別人的歌,唱別人的歌,他們更想寫自己的歌,唱自己的歌。
下面,我們先來詳細探討一下怎樣創作出好的歌詞。
第一,要能夠感動自己,更要能夠激起他人的共鳴。
一定要用全部的情感去錘煉一首歌詞,把自己生活中最受觸動的故事和情感融會在一起,用最準確、傳神的語言來表達,以嚴謹的結構層層鋪墊。要寫最令自己感動的東西,不僅僅要在一種充滿燥動的情緒中去寫作,更要在閱讀自己的作品時能再次被它打動。
真正的高手,他或許只是聽了別人的故事,卻也能做到感同身受,這一方面是因為他們有著豐富的人生閱歷,一方面也是因為他們對人性、對感情、對人生有著深刻的見解。在這樣的基礎上,再不斷地錘煉自己的文字,也能寫出感人至深的作品。
反過來,有的人雖然也有著動人的經歷,文筆也過得去,可寫出來的東西卻怎么也找不到那種“感覺”。這是因為在寫的時候,這些朋友忽略了對故事的巧妙的講述,人物的細致刻畫,以及巧妙地表達內在的情感。他們沒有很好地刻畫細節。所以,盡管語氣熱烈澎湃,但離感動總差一點點。比如,有很多朋友寫他們初戀的歌,有的是沒頭沒腦的一段抒情,有的是評書一樣的愛情故事。如果這些朋友仔細地研究一下《同桌的你》,也許會真正感受到什么才是最好的關于初戀的歌詞。
老狼在他的這首經典作品里,首先是對“她”進行了細致傳神的刻畫,“愛哭的你”、“總是很小心,向我借半塊橡皮”,這樣生動的描繪,言語不多,一個純真、可愛的女孩卻已活現眼前。老狼用非常巧妙的手法,講述了一個動人的初戀故事:歲月流逝,回首從前,從相識、相愛到分離,唯美但令人嘆息的初戀分成三大段來歌唱,以一種“追憶逝水年華”的總的情感統御幾個并不連續但很經典的畫面。眾多與愛情有關的意象——日記、相片、長發、嫁衣——交錯而過,那份埋藏在內心深處的情感,不但沒有沉下去,沒有在歌聲的反復中消散,而是不斷地盤旋凝聚,越來越濃郁,越來越清晰,越來越熱烈……
綜上所述,做好第一點,剛開始的時候要做好以下六個方面:
1.盡可能描寫自己有著強烈感觸的故事和情感;2.對人性、感情乃至人生要有比較深刻的體悟和見解;3.要注重細節的刻畫,尤其是很多人都可能有類似經歷的那些細節;4.不要說評書,要發揮詩歌跳躍性強的特點,“鏡頭”對準最有代表性的畫面;5.不要只有抒情沒有故事,哪怕講得再含糊也要有一點故事的“碎片”或“影子”;6.要有最精華的句子來作詞,“語不驚人死不休”,沒有想出精彩的詞句就堅決不動筆。
第二,精心規劃歌詞的結構,把握好“起、承、轉、合”的步調。
做好第一點后,我們應該對要寫的歌詞有了比較清晰的感覺,同時也應有了最精彩的詞句,接下來就應該精心構思整首歌詞的結構。有一些朋友一有了好的感覺或詞句就迫不急待地坐下來寫作,這往往得不到好的作品。我們要養成先規劃好歌詞段式的習慣。流行歌曲的基本段式有一段式(如鄧麗君的《小詩》,見《如歌濃情》),二段式(如鄧麗君的《云河》,見《如歌濃情》),三段式和多段式四種。目前大多數流行歌曲都是三段式或多段式,一段式和二段式因為太短,難以很好地表現情感,已經很少用了。一首歌曲的段式一般是由其旋律決定的,像前面的《同桌的你》,還有張楚的《姐姐》等,就是多段式。
我在第一條里講到“不要只有抒情沒有故事”,主要就是針對用三段式或多段式進行整體布局而言的,因為在寫三段式的歌詞時,用“故事+抒情”的手法相對容易一些。而且一首歌詞如果能有一點故事情節,就能更好地進行“起、承、轉、合”的變化。雖然這聽起來有一些老套,但對于剛開始學習歌詞寫作的朋友來說,是非常關鍵的。其實,大多數優秀的歌詞作品都是很好地把握了“起、承、轉、合”的結構。
大多數三段式和多段式的歌詞,“起、承、合”都十分明顯,卻沒有明顯的“轉”。這種情況下,“轉”主要體現旋律上,一般都是在第二段(承)的最后一句上出現向**過度的旋律進程,而這時的歌詞往往也有比較明顯情緒和語氣的變化。雖然說“起、承、轉、合”的步調主要是通過旋律的變化來體現,但詞作者在作詞的時候也要充分考慮到這一點才行。曾見過有的朋友把一首詞中最好的句子放在開頭,這樣只會給人虎頭蛇尾的感覺,我常常戲稱之為“塌臺”,意思是詞的后半截撐不起來了。
歌曲的結尾主要由曲作者安排,可詞作者如果能在創作時就考慮到,就能給曲作者留下更多的創作空間。另外,全詞的每一個段落要做到前后呼應,尤其在細節上,只有這樣,才能創作出完美的作品。
第三,把握好歌詞每一段的節奏感,運用合理的句式來組織語言。
詞作者如果是填詞,那有原曲的旋律參照,一般都會處理好語言的節奏感。如果是先創作歌詞,那就要會為自己的詞設想一種旋律進行,并在此基礎上創作。這一點很重要。
流行歌詞有別于美聲歌曲和民族歌曲類歌詞的最大的特點在于它相對自由一些。傳統的歌詞對句式有一定的要求,如2+2+3的七字句、2+3的五字句。流行歌詞沒有這些限制,在同一段內句式可以有比較大的變化。但在不同的段落之間,尤其是旋律相同或相近的段式中相對位置上的句式,要求不能有太大的變化。如果這些段落句式差別太大,就會給譜曲造成極大困難。《同桌的你》中不同段落間相應的句式就很同步,只在B1段的第三句上句式有少許變化。這樣的變化不但是允許的,對于流行歌曲而言往往是必須的。如果每一句(或每一段的相應的句)字數完全一樣,旋律上一旦處理不好,就會給人以僵化、單調的感覺。這時,相應句式的少許變化,反而會使整首歌曲顯得更生動。
第四,語言要有優美的音韻,即使是純粹的朗誦也能給人強烈的樂感。
從學術上講,語言的音韻是由其平仄和轍韻構成的。所謂平仄,指的是字的聲調,在普通話中漢字有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種聲調,基本上前二種為平聲,后二種為仄聲。所謂轍韻,就是我們常說的押韻,轍和韻是同一個意思。中國的傳統詩歌對轍韻(以及平仄)有很深入的研究和規定,比如一個四句的段落中,二、四句一定是押韻的,第一句也常押韻。轍韻有“十三轍”和“十八韻”之分,前者又是后者的基礎。
如果填詞已能摸到訣竅,就可以開始自己作詞了。歌詞從內容上分不外乎敘事、抒情、寫景、說理、對唱五種。而流行歌曲中最常見的就是“敘事+抒情”,即使是純敘事的歌曲也需濃厚的感情做基礎(如李春波的《小芳》和《一封家書》)。純抒情的歌也不多,《一千個傷心的理由》勉強算是吧,但還是有一點點情節的影子。寫景的流行歌曲好的很少,BEYOND的《長城》是其中的叫佼佼者。說理的流行歌曲也不多,因為一不小心就成了說教,寫得好的當屬《凡人歌》。對唱的形式一般用在重唱中,二個或更多的人像互相對話一樣地歌唱,經典之作首推李宗盛的《當愛已成往事》和《最近比較煩》。
我個人認為,開始學作詞時,還是以創作“敘事+抒情”的作品來鍛煉自己,等真正有實力和靈感時再創作其他類型的歌詞。學習寫作的過程總是這樣的,先是模仿,然后是寫作,最后經歷不斷地磨練和突破,才能進行原創的殿堂,創作出具有自己風格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