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珂
央視社教中心的尹力說:“電視法制節目重在‘普,根在‘法”。法制節目本身承擔著宣傳法律知識,引導正確輿論的重任。當前,各類法制欄目、節目以其獨具的魅力在省級以上電視臺和很多城市電視臺辦得風生水起,收視節節攀升,效益財源滾滾。而絕大多數地方電視臺也開辦有法制節目,但大都顯得波瀾不驚,收視率不高,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不明顯。究其原因在于節目墨守成規缺乏新意,形式單一,內容單調、普法意識不強、制作手法不新、距離觀眾太遠等。地方電視臺的法制節目如何在激烈的媒體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在強手如林的欄目中分得一杯羹,還需廣大采編人員下大功夫。其實只要把握法制節目未來的發展趨向,在創新上著力,從貼近上入手,不斷豐富節目的內容和形態,努力提升其服務群眾的功能,地方臺的法制節目還是大有可為的。
一、內容選題要體現貼近性和服務性
任何一類電視節目如果高高在上,板著面孔說教,那它就沒有生命力,就會失去觀眾。眼下,很多市、縣級電視臺由于從業人員的業務素質不高,采編設備落后,很難做出高質量的電視法制類節目,就是有一些這樣的節目內容也大都是反映本地政法系統各個單位的工作動態、業務舉措、成績經驗、領導活動等等,鮮有如中央電視臺、省級衛視臺那樣有深度、有廣度,普法意識強、教育功能突出、廣大觀眾喜聞樂見的節目欄目。由于受各種因素制約,我們不能苛求地方臺能達到中央臺、省臺的節目水準,但地方電視臺也有自己的獨特優勢:最接近基層、最貼近群眾、最先獲得信息、對當地發生的法制事件反應最直接、最迅速等等。如果我們的采編人員在做節目時能充分發揮這些區域性、地方性優勢,選題時能在貼近性和服務性上下功夫,還是能闖出一片新天地的。
駐馬店電視臺的《法政在線》欄目從創辦之初,就提出了“弘揚法制精神、傳播法律知識、鞭韃違法行為、傾聽百姓呼聲”的欄目定位。開辦了“法治報道”“法治連線”“法治你我他”“影視點擊”“道德觀察”“律師觀點”“以案說法”“法治故事”“幫你打官司”等子欄目。在內容選題上注重普法引導、關注社會、服務民生等。策劃的節目、采編的稿件大都事關普通百姓的生活小事、瑣事、身邊事,要求鏡頭低點再低點,視角貼近再貼近。事實上,柴米油鹽醬醋茶、衣食住行教醫保等這些事情看似“小”,其實事關普通百姓的“生計”,如果從這些方面進行選題,諸如老人贍養問題,孩子撫養問題,家庭暴力現象,婚姻糾紛、財產分割,學生逃學打架斗毆,鄰里矛盾,土地糾紛等,都可以在法律上找到注腳,都與法律有千絲萬縷的聯系。這些選題內容貼近群眾、貼近實際、貼近社會,能引起觀眾的共鳴和反響,一下子拉近了與觀眾的距離,受眾也就有了很強的認同感。當前很多電視法制類節目大都采用這樣的策劃方式。圍繞生活小事闡述法理法規,展示普通觀眾生活中的糾葛、矛盾、困惑和訴求,揭露有法不依、違法不糾、執法不嚴等現象,為老百姓討說法,討公道,成了駐馬店電視臺《法政在線》欄目常用的表現手法。
“群眾利益無小事”,從群眾的立場、觀點、角度出發,在節目內容中關注普通百姓的生活百態、各類投訴、法律訴求等,已成為很多法制欄目的共識。中央臺的《今日說法》、北京臺的《法治進行時》、河南臺的《法律一線通》等等都著力在這方面加大報道力度。不管是從傳遞法律知識、傳播法治信息、解答法律難題、提供法律援助,還是滿足受眾的參與需求,搭建法制節目與觀眾雙向傳播的互動平臺,讓普通觀眾為主角,服務民生、貼近百姓的節目內容和多樣化的服務手段是電視法制節目未來發展的一種趨向,我們地方臺的法制節目也要順應這種趨勢,摒棄“假、大、空”,按照“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的要求,把鏡頭從機關單位轉向普通百姓,把話筒對準基層,多報道基層群眾的所思、所想、所盼,為基層群眾鼓與呼。
二、表現形式要多樣化有新意
法制節目要讓觀眾喜聞樂見,除了在選題內容上要體現貼近性和服務性外,還要在表現形式上不拘一格,在敘事方法上不拘泥于陳舊,在制作手段上不囿于模式,要做到出彩、出新,多樣、豐富。用講故事的表現手法做電視節目是一條行之有效的路子,尤其是做法制類的節目,可謂是屢試不爽。通過情景模擬、交代故事情節、設置懸念等來講故事、說故事,觀眾的眼球就會被深深吸引。事實上,百姓日常生產生活中發生的事與法律相關的故事可謂是層出不窮,很多法制事件背后都有故事,有的耐人尋味,有的發人深思,有的令人氣憤,有的讓人同情。懸念叢生的故事內容、曲折離奇的故事情節、悲歡離合的故事人物,觀眾肯定愛看。這些故事背后的法律知識,也會在潛移默化中傳給觀眾,或警示警告、或引導教育。
長期以來,政法欄目、法制節目重在普法和教育的觀點限制了我們創造的思維。一部分業內人士認為,法律是嚴肅的,普法類節目也要“字正腔圓”,中規中矩,不能越雷池半步,在他們看來節目形式的活潑會挑戰法律的嚴肅性。其實,隨著我國法治進程的不斷加快,各種形式的普法教育持續深入,學習法律的渠道拓寬,各類法律知識得到了廣泛傳播,加上人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廣大觀眾的法制意識、法制觀念得到了很大增強,法制節目不能再像從前那樣只帶給觀眾生硬的法律條款、法制說教和呆板的法制人物,而更多的是要讓觀眾看了節目后收獲感悟和啟迪,吸取經驗和教訓,增加見識和閱歷,得到警示和教育。這樣我們在節目的表現形式上也要從法律條文的權威敘事、呆板敘事向人文敘事、故事敘事轉變,變過去的生硬“法律先行”為“故事開道”,在故事中詮釋法律,把說案件變為說人敘事,將法律的傳播由直接變為間接,讓觀眾在聆聽人物故事中感受法治。在節目中通過去探尋和剖析當事人的心路歷程、性格成因、成長環境、情感世界、人生際遇、行為方式和生活態度,褪去法律教化的外衣,讓觀眾喜聞樂見,這樣也就達到了我們辦法制欄目的初衷。當然,我們絕不能為收視率而去杜撰故事,虛構故事,甚至去獵奇,去揭露別人的隱私,否則我們可能自己會惹上官司,觸犯法律。
駐馬店電視臺《法政在線》子欄目“法制故事”,就是圍繞一個個故事展開,在節目中充分體現了案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情節化、情節懸念化的故事化表現手法。例如我們做過一期名為“當事人面對面”的節目,就是把案例中的雙方當事人請到演播廳,參與故事的敘述。故事情節在輔助畫面的背景介紹和當事人雙方面對面的交鋒中展開,敘事雙方構成了一對矛盾體,通過主持人的調解、引導,故事呈現出了戲劇化的效果。當然,法制類電視節目的故事化表現手法絕不能走低俗化、媚俗化的道路,更不能為了吸引觀眾而刻意制造故事,無病呻吟,附庸風雅,游離于主題之外。而主要應體現在節目語態的通俗化、敘事的藝術化、表現的趣味性、視角的平民化、法理探案的游戲化等方面。
三、拓展節目的外延和內涵
地方電視臺因其所處的地域限制,法制報道的線索也遠比不上省臺和中央臺多,法制節目的內容選題也很有限,要想常辦常新,既能讓臺里滿意,又能讓觀眾喜歡,就必須積極拓展節目的外延和內涵。在外延的拓展上一般要從橫向和縱向兩方面入手。在橫向方面,除了繼續重點關注公檢法司等行政司法部門的工作范疇外,還要把關注的重心放在人大、政府各個機關單位,甚至是黨委一些等部門,內容可以涉及政風行風建設、政務公開、行政執法等等。法律無處不在,法制進程也正如火如荼,法制欄目的空間可謂廣闊。駐馬店電視臺《法政在線》欄目自開辦以來除和市檢察院、市中級人民法院、市公安局分別聯辦了《檢察視線》《法庭內外》《警務傳真》之外,始終致力拓展與各行政執法部門的合作,如不定期與交通部門推出了“治超現場”欄目,與城管支隊聯辦了“市容市貌面面觀”欄目,這些節目內容貼近百姓生產生活實際,不但為普通觀眾與政府執法部門搭建了溝通的平臺,無疑還較大豐富了電視法制類節目的內容。值得一提的是,近幾年,我們法制欄目還重點與市糾風辦聯辦了“政風行風聚焦”欄目,定期推出一個政府執法部門或公共服務部門,通過現場觀眾與嘉賓面對面的交流溝通,提問解答,現場解疑釋惑,達到了理順情緒、推動工作、促進和諧的目的。
另外,在電視法制類節目傳統的以案說法、故事講述、紀實專題等形式的節目相對成熟、模式相對固定的情況下,嘗試把節目向雙向互動、庭審直播、真實體驗、法制短劇等方面延伸,會極大豐富電視法制節目的外延形式。同時我們還可以借鑒綜藝娛樂類節目的市場運作方式,利用法制節目開展大型活動,也會有力拓寬節目的外延。駐馬店電視臺的《法政在線》欄目連續幾年舉辦了“駐馬店市十大法治人物”“駐馬店市十佳法官”“我心目中的優秀警察”等評選活動,不僅受到了業內人士和社會各界的好評,還引起了廣大觀眾普遍的感動與認同,也使我們的法制節目具有了良好的社會效應和影響力。
法制節目在內涵的拓展上更多是要體現人文關懷,關注、引導以及維護弱勢群體的權利、權益。關注弱勢群體、維護弱勢群體的利益,也是法制欄目應有的使命和應該承擔的責任。地方電視臺與中央臺、省級臺相比,對當地老百姓來說更有親近感,因此具有不可比擬的心理優勢。因而地方電視臺法制欄目對當地弱勢群體的關注,更能激發當地群眾的同情心與正義感。弱勢群體是一個地方中最需要關心的群體。他們因為各方面的原因,當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侵犯時,往往不知道怎樣才能保護自己、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多年來,駐馬店電視臺《法政在線》欄目始終把對弱勢群體的關懷作為重要的報道內容,在做相關的節目時,不是單單從表象上報道他們面臨的困難、困惑等等,而主要是通過節目增強他們的法律意識,引導他們拿起法律武器保護自己。這些年通過我們欄目援助的弱勢人群中,有30多人的問題得到了圓滿解決,挽回他們的經濟損失200多萬元。2011年,在我們欄目組的推動下,民政部門為一名流浪無名氏打官司,贏得了20多萬元的賠償,我們以此為題材采制的消息《我市首例無名氏維權案件宣判》,還獲得了2011年度河南省新聞獎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