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偶像有很多形態,本文選取娛樂偶像作為研究對象,采用個案研究的方式,以湖南衛視《我是歌手》作為個案,使用大眾文化的相關理論,探討在其之下關于一種新型偶像的塑造,即偶像的顛覆和解構。
關鍵詞:偶像;大眾文化;顛覆和解構
一、大眾文化與偶像
經濟社會使大眾傳播媒介日漸成熟,偶像與人們的距離越來越近,人們能輕易獲得偶像的動態,同時偶像也通過一些信息平臺與粉絲展開互動,偶像的神秘感被消解。另一個原因是,通過信息平臺和傳統大眾媒介,很多草根開始走紅。為搶占市場,偶像開始走上了顛覆與解構之路。
二、《我是歌手》——偶像的顛覆與解構
(一)固有形象的顛覆與解構
《我是歌手》真實記錄歌手的一舉一動,人們能近距離感知偶像,通過這個感知,人們能感受到對偶像群體的刻板印象、個性形象、專業形象這三個方面的顛覆與解構。
首先對于刻板形象的顛覆,過去人們常看到偶像光鮮的一面,認為偶像的成功都是必然的,很少有人能看到他們背后的努力。通過《我是歌手》的記錄,我們可以看到偶像不為人知的背后所付出的辛苦。
在第一季第十一期節目中,尚雯婕嗓子發炎,醫生建議休息,但她堅持比賽打了封閉針上場。在第四季第三期節目中,張信哲也因為感冒無法發聲,最終不得不臨時更換較為簡單的歌曲上場。
關于個性形象認知的顛覆與解構。在經過包裝后的偶像往往都不是真實個性。但是在《我是歌手》的舞臺上,他們的真是個性被展現。比如韓紅,以往大家都覺得她是娛樂圈“大姐大”的形象,但在節目中大家知道了她不僅喜歡少女們喜歡的毛絨玩具,還喜歡當下年輕人喜歡的韓國團體bigbang,還用韓語演唱《IF YOU》。
第三是偶像專業形象的顛覆與解構。按照賽制,每場比賽的結果都是由現場500名觀眾投票產生,排名末尾的歌手會被淘汰。所以,為了留下來歌手都會盡力突破自我給觀眾新鮮感,試圖展示不一樣的形象。比如,李健在比賽中不僅演唱了自己的原創歌曲《貝加爾湖畔》,讓人感受到他的創作才能,演唱鄧麗君的《在水一方》,感動現場觀眾。同時還將電影《假如愛有天意》的主題曲重新填詞演繹,讓人們看到了作為歌手李健的專業形象和態度。
(二)偶像審美價值的顛覆與解構
從《我是歌手》的舞臺布置來講,沒有太過于絢麗的燈光,沒有花哨的舞臺布置,甚至連專業的主持人也沒有。而唯一有的就是現場的樂隊,讓歌手現場發揮。并且,即便是齊秦、韓磊、韓紅、李玟這樣的歌壇“大哥大”、“大姐大”,在舞臺上,他們的身份和其他人都一樣,都是參賽歌手。所有的歌手通過演唱,來讓現場的觀眾進行評判。而唱功是他們唯一的審美標準。
從《我是歌手》參賽歌手的選擇上來看,節目選擇的大多是已經過氣的偶像,這些偶像中大多數為人們所賞識都是因為其杰出的歌唱技能。“非實力唱將,此地危險;非天籟歌喉,無立錐之地”這是《我是歌手》節目的宣傳語。每一季都有在現在審美標準下算不上美女帥哥的歌手,但是他們都有著過人的唱功。之所以選擇這樣的歌手參賽,就是盡量的讓大眾忽略掉其它有可能會對比賽結果造成影響的審美因素,讓大眾對于偶像的審美集中到唱功這個因素上面,盡可能的保證結果的公平、公正。
(三)偶像話語權力的顛覆與解構
在人們以往對于偶像的認知中,偶像是具有充分話語權力的一群人。在以往的平民選秀節目中,正是這樣體現的:偶像往往會以一種“導師”或者“評審”的身份出現對參賽的選手進行點評,并且決定選手的去留。
同樣作為一檔歌唱競技類的節目,《我是歌手》則將這種偶像作為評委,平民作為選手的標準化配置進行了顛覆。此時的偶像出現在《我是歌手》的現場,不再是評委的身份,而是變成了參賽選手。他們都成了站在同一起跑線的競爭者。
在這樣一場偶像的盛宴中,大眾始終是掌握著充分的話語權,偶像集體失聲,這在以往的節目形態中,是不曾有過的。
三、偶像的顛覆與解構原因探析
(一)大眾文化對傳統價值的顛覆
大眾文化是代表的普羅大眾,強調的是個人的自由和自愿,因此讓人從被動開始向主動轉化。使人變得自由,在思想上獲得解放,人們開始向絕對、真理和客觀性發起挑戰,傳統的價值觀發生了顛覆。
這種顛覆同時也帶來了人們對于偶像價值觀念的改變,大眾文化的不斷發展偶像從完美、神圣變得觸手可及。這種價值觀念的轉變,導致人們很樂意看到偶像參與各種“比賽”,而且整個比賽的裁判是由普通大眾來擔當。
(二)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激活偶像消費時代
消費社會是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消費的目的不再是為了生產,而是為了消費本身,人們消費的不僅僅是物品的使用價值。而大眾文化正是在消費時代所誕生的一種消費的文化。
在獲得生理需要的滿足后,自然會將目光轉移到心里滿足上心理上的滿足。偶像消費時代的到來,造就蔚為大觀的現象。不管是大眾傳媒,還是受眾都樂此不疲的去關注消費偶像。偶像的顛覆與解構也正是在這種時代的背景之下產生的。
對于偶像而言,偶像的顛覆與解構也帶來豐厚的回報。對于《我是歌手》而言,不僅火了節目本身,產生了一系列的同類型節目,也讓參與其中的偶像隨之火了一把。黃綺珊在參加《我是歌手》之前,雖然在音樂界是許多人的偶像,但在大眾面前卻并不為眾人所知。隨著節目的播出,黃琦珊的知名度得到大幅度提升,回到了流行音樂界應有的位置,其身價也比之前翻了20倍。
(三)民眾主體地位的彰顯與話語權力的回歸
《我是歌手》讓話語權徹底回歸到民眾的手中。以往掌握話語權的少數人變成了被操控的對象,由大多數人根據自己的喜好來決定他們的命運,這極大的滿足了人們充分享受話語自由的快感。而且在這個過程中,過往掌握話語權的主流媒體——湖南衛視也成為了一個旁觀者、記錄者,因為在整個過程中,500位現場聽審團成員和競演歌手是絕對的主角,而湖南衛視只是起到了一個中間橋梁的作用,將二者通過自身的平臺聯系起來,并且以記錄者的身份將二者之間所發生的事件記錄下來,并且借助自身的傳播平臺傳遞給更多的受眾。
四、結語
《我是歌手》作為大眾文化視閾下偶像顛覆與解構的代表作,以一種真實記錄的方式,將人們以往對偶像的認知進行徹底的顛覆與解構。在節目中,人們看到的不是那種高高在上、不近人情、不食人間煙火的冰冷形象,而是將其還原成一個個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他們也會緊張,也會出現差錯。而且《我是歌手》的創新之處還在于,將偶像的命運交由普通人決定,這樣就不僅僅使得偶像的形象、身份被顛覆與解構,還更深層次的將偶像的權力進行顛覆與解構。
這些顛覆與解構都是在大眾文化視閾之下發生的,它并不是對偶像這一事物的瓦解而是對偶像進行另一種重塑。這種重塑仍契合大眾文化生產、打造偶像的模式。雖然這個重塑的過程中存在著許多的問題,但是它所帶來的益處卻是有目共睹的。偶像的顛覆與解構,不僅讓作為大眾傳媒受眾的大眾獲得了更多滿足,也讓大眾傳媒本身從中獲益匪淺。
參考文獻:
[1]鄧正來.《國家與市民社會:中國視角》[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31.
[2]姜華.《大眾文化理論的后現代轉向》[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85-88.
[3]金民卿.《大眾文化:一種新的文化生產方式》[J].安徽大學學報,2002,26:71-75.
[4]劉潔.《消費文化浸潤下的音樂欣賞——從<我是歌手>的成功談起》[J].甘肅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3,2:17-23.
[5]張華澤.《電視節目娛樂化現象——明星的“草根式”回歸》[J].新聞知識,2013,7:90-92.
作者簡介:
宋辛,西南民族大學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民族文學與新聞傳播學2015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