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葉祝頤
反腐不能靠“兒媳”舉報“公公”
文/葉祝頤

以夫妻名義生活并育有一個孩子,因矛盾鬧起“離婚”,男方父母知曉后,以二人未領結婚證為由,勸女方凈身出戶。女方向榆林、府谷兩級紀委舉報“公公”貪污腐敗、巨額財產來源不明。9月27日,記者從府谷縣了解到,被舉報后的陜西省府谷縣國土局副局長張少軍目前被雙規。(2016年9月28日《華商報》)
人家跟你兒子舉行了婚禮,以夫妻名義共同生活并懷孕生孩子,你兒子不僅不珍惜這份感情,反而出軌他人。這不是欺人太甚嗎?更讓人難以接受的是,男方父母不僅不調解此事,不制止兒子的荒唐行為,還以二人未領結婚證為由,威逼女方凈身出戶。你們家房產幾十套,生活揮金如土,卻鐵公雞一個,不給女方任何補償和說法,就把人家掃地出門。人家不舉報你舉報誰?誰讓你們把事做絕了?誰讓你貪污腐敗?但是,在我看來,“兒媳”因家庭恩怨舉報“公公”,不是反腐戰績而是對反腐制度的諷刺。試想:如果不是這家人欺人太甚,張少軍會東窗事發嗎?剛進門的“兒媳”對官員家的數十套房產了如指掌,紀檢部門為何不知道?

“公公”因為反目成仇的“兒媳”舉報落馬,純屬咎由自取。但不斷發生的意外反腐事件,給我們更多警示。近年來,意外落馬的貪官不在少數,有小偷偷出來的,有情婦團曝光的,有因天價煙露馬腳的,還有頗為時髦的“日記門”“性愛門”。反腐成果固然不可輕看,但換個角度看,這也恰恰暴露出我國當前反腐制度設計存在諸多漏洞。如果不創新反腐制度,前移反腐監管關口,規范權力運作,提高官員腐敗成本,曝光、查處因意外曝光的貪官,官場腐敗潛規則很難改變。
近年來,一大批官員因為貪腐落馬,中央查處大案要案,反腐敗的決心無疑是堅定的,但是,不在少數的貪官因意外落馬的現實令人糾結。創新反腐制度設計,營造“權力在陽光下運行”的法治環境顯得迫切而必要。
除了中央出臺一系列反腐政策措施以外,從監獄防腐、配偶反腐、廉政屏保、廉政短信到廉政教育進校園,地方也在探索反腐制度設計。但是,反腐制度建設仍不盡完善,腐敗案件居高不下。紀檢監察等部門要安裝反腐補丁,對權力運行掃描、殺毒。不能指望有多少貪官因家庭內訌舉報落馬。
從根本上講,反腐的關鍵在于,前移反腐關口,堅持“標本兼治、重在預防”,強化權力監督,推進官員財產報告制度。官員腐敗已成事實,不僅大大增加監管成本,也給國家與人民造成重大損失。
有道是,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推進官員財產公開制度,把官員及家庭成員的財產收入暴露在陽光下,是從源頭約束官員貪腐行為的舉措。不僅便于有關部門掌握官員廉潔自律情況,也有助于公眾參與權力監督。“清廉國家”的反腐經驗也證明了官員財產公開制度的必要性。
資料介紹,在清廉指數排名第一的新加坡,公務員只要有超出收入的財產無法說明來源,就要被推定為貪污。據反腐制度研究專家陳新民介紹,新加坡之所以敢對公務員進行有罪推定,是因為新加坡建立了完善的公務員財產申報制度。財產申報中只要有不正當財產被懷疑,公務員就有必須澄清的義務,沒有沉默權。美國的政府道德法案要求聯邦政府雇員每年必須上交個人財產信息,越資深的官員,匯報的內容就越詳細。如果隱瞞或捏造財產信息,可以刑事起訴。聯邦雇員就連每筆超過兩百美元的收入,也要提供來源。
如果官員財產公開制度成為反腐利器,如果官員財產等個人事項由報告走向公示,官員及家庭成員財產裸露在公眾視野下,輿論監督力量被充分調動起來,對官員的權力監督逐步從內部監督轉向外部監督,這比查處因意外落馬的貪官更重要。“隔墻扔磚頭”,“砸到誰誰倒霉”顯然不是反腐敗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