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長江 張敏
壯心不已,橘子更紅
文/王長江 張敏

今年71歲的向慶德,10年前從城固縣蠶果技術指導站高級農藝師崗位上退休后,挑起了城固縣老科協秘書長的重擔。他在崗40年,奮進在農技科研推廣一線;退休后,不改初心,繼續潛心科研、服務“三農”,為城固柑橘產業發展做出了顯著貢獻。
上班的四十年里,向慶德曾為城固柑橘新品種、新技術、新藥肥引進研發推廣和10萬畝綠色果品基地建設傾注心血。他提出的調整品種結構、采果方式,改造低產橘園、低劣品種,改革修剪、施肥技術的措施和“早密矮、四季剪、巧施肥、無公害”關鍵技術,縮短了柑橘成熟期,提高了結果率,使柑橘畝產翻了兩倍,城固柑橘栽植面積也由1萬多畝擴大至20萬畝,把曾被認為地理緯度高,氣候環境不宜的城固縣,變成了全國最北緣地帶、最大的產業化商品基地和國家林業局命名的“中國柑橘之鄉”。
退休后的向慶德總是牽掛著城固柑橘果業發展。他被漢中東升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聘為技術顧問后,多次到中國柑橘研究所,重慶、湖北、湖南、四川等省市的柑橘大縣學習考察,促成東升公司斥資百萬余元,建成了集種植、加工、銷售為一體的、城固柑橘產業的第二大龍頭企業——“陜西漢中東升果業”,帶動了城固柑橘產業的做大做強;他采用橘園掛殺蟲燈、掛黃板紙、掛瓢蟲、地下種草的“三掛一種”技術,促進了無公害和綠色柑橘產業的循環經濟發展,使青龍寺村柑橘園變成了聞名八方的生態示范園、旅游觀光園、產業致富園;他還在孟家營村楊梅新品種引種試驗中,總結出了楊梅本地栽培新技術,為市縣特色產業發展再增添一顆新星。
古稀之年的向慶德,為城固柑橘發展費盡心血編寫的《綠色柑橘標準化生產春夏秋冬管理技術要點》《怎樣防治柑橘粉虱》等10種“科技小冊子”,以好讀好記、通俗易懂的特點,廣受果農歡迎,并被多次翻印達5000余份。科技下鄉活動中,他發現橘園、文川等鎮廣發的柑橘枯枝干葉現象,撰寫了《城固柑橘枯枝干葉成因與對策》《平川橘園濕害的防治與治理》《城固縣柑橘標準化生產及主要病蟲害防治月歷》等資料,和老科協同志們一塊深入田間地頭發放、宣傳指導,較好扭轉了減產局面。
滿懷著對社會強烈的責任心,向慶德集30余年科研成果,撰寫了《秦嶺南麓可建立大面積早熟柑橘基地》《陜南柑橘安全優質栽培關鍵技術》,在“陜南柑橘發展研討會”等大會上得以推廣,還被編入《陜南柑橘發展研討會論文集》一書。主持編寫的《陜南優質柑橘生產技術規范》《陜南優質柑橘生產周年管理歷》,由省果業局印發全省推廣實施。2015年,撰寫的《城固柑橘產業發展再思考》,被陜西省老干部發揮作用指導中心、陜西省老科學技術教育工作者協會評為“優秀論文一等獎”。2016年撰寫的《城固現代柑橘產業發展的對策及建議》,在國家級刊物《中國果業信息》上發表。
退休10年來,向慶德手把手教會了很多年輕技術干部修剪果樹,指導了不少年輕技術干部撰寫并發表論文。同時,他熱忱地協助陜西省職業技能鑒定指導中心制訂了《柑橘樹修剪專項職業能力考核規范》,參加了《漢中市綠色柑橘標準化生產技術標準體系》的編寫和審定,完成了《漢中市60萬畝柑橘現代農業產業化工程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城固篇,協助縣人事勞動局進行了《柑橘樹修剪專項職業能力》操作技能考核和技術培訓。
向慶德用執著的奮斗,用對“三農”事業的一片忠誠,為城固縣柑橘果業興旺發展傾盡心血,做出了突出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