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云 陳英云
木直中繩 博學載醫 培養仁者大醫
王曉云 陳英云
哈爾濱醫科大學是一所具有悠久歷史和光榮傳統的高等醫學學府,傳承“赤誠愛國、自強創業”的精神,發揚“政治堅定、技術優良”的光榮傳統,結合時代精神,形成了“木直中繩、博學載醫”的校訓。校訓以其獨特的表達方式、深刻的文化內涵成為校園文化之魂。它以無形的控制力、感染力、凝聚力,把握著辦學方向,弘揚著學校精神,鍛鑄著師生心靈,傳承著學校文化。
1910年10月,肺鼠疫由西伯利亞傳入我國東北,爆發了20世紀最嚴重的一次大鼠疫流行。經外務丞施肇基推薦,清政府委派伍連德博士為全權總醫官,赴東北領導防治工作。伍連德博士以非凡的膽識、卓越的才能、超人的智慧、忘我的精神,創造性地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僅用四個多月時間就撲滅了這場震驚中外的鼠疫大流行,使人類免遭鼠疫浩劫。1926年9月,伍連德在東三省防疫事務總處及所屬濱江醫院的基礎上創辦了哈爾濱醫學專門學校(哈爾濱醫科大學前身)。經歷了偽滿洲國、收復東北、紅軍長征和延安等多個時期的艱苦歷程,1949年4月16日,學校與1931年在江西省瑞金創建的中國工農紅軍衛校的興山中國醫科大學第一、第二分校合并組成新型的哈爾濱醫科大學。
在傳承歷史光榮傳統下形成的校訓,承載著哈醫大人大醫精誠的理想。“木直中繩”含義為各種可用的木料經木師測量加工成料,意為學生經培養后成才。“博學載醫”含義為廣泛涉獵,知識淵博,承載博大精深的醫學知識,以博學載醫,方能聞達致遠,懸壺濟世。
校訓對學生的影響如春風細雨,潛移默化地發揮著作用,要踐行好校風校訓,需要將傳承校訓工作融入校園文化建設當中,讓校訓與校園文化建設相融合,相互促進,相互轉化。
一是圍繞校訓開展文化建設。我們把弘揚伍連德精神作為培養高素質醫學人才的追求目標,秉承“木直中繩,博學載醫”校訓,走出了有自身特色的辦學之路,在科研、教學、醫療上取得了很大成績。在校訓課外文化建設中,充分結合學校建設,利用重大節假日和學校紀念日開展校訓主題活動,通過各種方式宣傳伍連德,使全社會有更多的人了解伍連德,使伍連德的業績和精神成為人民群眾建設黑龍江、發展黑龍江的精神動力。
二是打造校園文化特色品牌與精神文明建設滲透性相統一。以伍連德紀念館、校史館、于維漢紀念頭像為載體促進校園文化建設。每年新生入學時,組織新生參觀校史館,開展“兩脈”建校史的歷史教育;校報每年推出不同主題的副刊,著力傳播校園紅色文化;宣傳先賢恩師,大力宣傳樹立先進典型,宣傳“克山病防治泰斗”于維漢院士的先進事跡,組織開展向獲得中國教學名師獎的李璞教授和獲得中國醫師獎的郝克強教授學習活動,組織宣傳“十佳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楊寶峰院士、“全國十佳志愿者”劉平教授等一大批優秀共產黨員和專家的先進事跡。
三是積極組織社會實踐活動,增強學生的同情心與使命感。注重在各種社會實踐活動中讓學生深刻理解醫學事業的本質,深刻體會國家和社會對醫學的需求,特別是通過深入邊遠地區和病患群體,深刻感受人民群眾的疾苦與需求,增強人道主義和仁愛精神。結合大學生社會實踐“紅十字十百千萬工程”,先后在全省各地建立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60多個,與社區共同建立創業就業實踐基地10余家。深入開展“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全校共有5000余名青年團員正式注冊為中國青年志愿者協會會員。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辦好我們的高校,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育德才兼備、全面發展人才。多年來,我們將校風校訓與時代相結合,培養祖國需要的白衣天使。
弘揚好校訓,我們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在當今醫改大潮下,如何培養合格的醫學人才,是時代給我們提出的嚴肅課題。為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我們把具備良好政治素養作為培養醫學人才的基本前提,堅持不懈傳播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抓好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堅持不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廣大師生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模范踐行者,以“政治堅定、技術優良”“木直中繩、博學載醫”滋養學生,在社會需要與醫學規律之間尋找契合點。
弘揚好校訓,我們按照思政工作規律辦事。如今是網絡化、信息化、國際化的時代,時代的大變化、大發展給當代大學生帶來前所未有的認知沖擊。社會的發展規律、教書育人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告訴我們,教育工作必須以人為本,尊重人的成長規律,因勢利導,不可強灌強輸,必須增強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力度,實現針對性、有效性。
弘揚好校訓,我們不斷創新思政教育工作方法。緊緊把握第一課堂,鞏固第二課堂,從戰略高度和長遠效果上看待思想政治課的價值,堅持思政課改革,不斷豐富創新思想政治課內涵,努力提升各類思政課的質量。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用大學生喜聞樂見、易于接受的形式吸引學生、影響學生。多年來,我校堅持發揮各類講座、報告、主題活動、社會實踐和學生黨團組織的作用,弘揚伍連德博士和于維漢院士精神,不斷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家國情懷與使命擔當意識。
校訓是學校的血脈,滋養著哈醫大人奮斗的理想信念。正是這樣的理想信念和職業追求,使哈醫大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始終站在國內醫學院校的前沿,國內許多醫學的教科書和標準都是由哈爾濱醫科大學專家進行制定。我們擁有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中國工程院醫藥衛生學部主任委員1人,獲南丁格爾獎1人,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3人,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13人,國家級教學名師5人,“國家杰青”1人,“千人計劃”專家2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人、講座教授1人、青年學者1人,“萬人計劃”領軍人才2人、“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1人,省“龍江學者”特聘教授30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02人。
學校首任校長伍連德博士因發現鼠疫傳播機制,提出肺鼠疫學說,成為第一個被推薦為諾貝爾醫學獎候選人的中國人;上個世紀50年代初,于維漢院士扎根地方病病區30余載,發現了克山病救治方法和流行機制,提出科學的防治策略,為我國克山病防治做出了杰出貢獻;1948年我校石增榮教授成功實施了我國第一例角膜移植術;1959年趙士杰教授成功完成世界第二例狗頭移植術;上世紀90年代由夏求明教授主刀完成同種異體心臟移植,患者生存質量和時間居亞洲之首;1992年,姜洪池教授開展了世界首例同種異體劈裂脾移植手術治療血友病甲,這一創造性術式引起了國內外學術界轟動,標志著我國脾臟外科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上世紀70年代,以張亭棟教授為代表的科研團隊發現用三氧化二砷治療M3型白血病有效率高達90%以上,為全世界白血病患者帶來福音;進入21世紀,楊寶峰院士主持我國重大心臟疾病發病和防治基礎項目研究973計劃,發現抗心律失常藥物新靶點,并提出心律失常離子通道靶點學說,編入全國本科生、研究生教材中。
(作者單位:哈爾濱醫科大學)
責任編輯/徐朝xuzhao@fendouzazh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