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趙覺珵
國有不少含金量巨大的數據源,比如阿里掌握著電商交易數據,騰訊擁有社交方面的數據,中石油掌握了加油卡的數據等。如何讓大數據產生最大的價值,同時規避風險?這就是征信的作用和本質。
“征信公司不是數據生產方,而是使用方。數據就像大家每天吃的蔬菜,做法很多。征信公司就是針對不同需求,將數據做成不同的“菜”。天創信用CEO李文賢告訴《環球時報》記者,2014年她發現金融行業不知道運營商有這么牛的數據,而運營商不知道金融方面有對數據的需求,所以該公司把各種數據源接進來,進行加工處理并提供給金融業使用。
李文賢舉例稱,一些消費金融(借貸)公司最初并不清楚應借款給誰,風險怎么控制。因為大部分用戶是線上的,無法看到真實用戶,就需要大數據征信為公司解決風險問題。征信公司要做的第一步是反欺詐,即先判斷用戶是不是騙子。確認用戶真實性后,第二步是判斷剩余的信用風險。傳統銀行貸款可能需要數天時間對用戶進行調查,包
括用戶此前的貸款情況、銀行存款、甚至到其工作地點看看。“但有了大數據征信,在用戶提交信息的那一刻,你的銀行卡信息、身份證信息是否真實,有沒有房子、車子,甚至你的工作單位等情況,都調查得一清二楚。金融公司很快就能判斷出用戶的風險,實現快速放款。”
盡管國內征信業務發展很快,但依然面對數據不足的發展瓶頸。一方面,很多公司沒有意識到要把數據存下來;另一方面,之前缺少相關的數據處理和征信公司去做這件事。李文賢預計,未來5年中國會形成一個價值千億的成熟征信市場。不過,隨著市場的發展,很多人擔心由此帶來的信息安全問題。李文賢表示,各種信息泄露的亂象也證明國內相關行業不成熟。信息安全是征信公司的命脈,保密技術是公司的底線。征信公司除了要嚴格管理,員工要有道德底線外,還要在技術上向發達國家看齊。未來,所有進入征信公司的數據全都會通過API接口(應用程序編程接口)打通,但只有得到用戶授權,這些數據才真正能夠像水一樣流通。▲
中
環球時報2017-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