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麗敏
一、 智障兒童的特點及判斷
弱智兒童指精神發育不完全,智力顯著低于正常兒童的兒童。造成兒童弱智的原因有:遺傳因素;母親妊娠時因疾病等致胎兒發育不良,或分娩時嬰兒腦部受損傷;出生后發生腦膜炎等疾病;極度缺乏早期教育致認識能力發展極差、心理活動發生障礙等。
弱智兒童可通過智商測定作出最后判斷。所謂智商,是根據被試的智力測驗成績,通過有關公式計算出的表示人的智力水平的一種相對量數。一種測法是,把個人的智力測驗分數除以同年齡組的智力測驗分數,再乘100,即得出個人的智商。這是把同年齡組的平均智商定為100來測算的。
通過檢測可以將弱智商兒童分為五級:
1.臨界落后。智商為70-79。這類兒童經過早期的教育和訓練,一般可恢復正常。
2.輕度弱智。智商為55-69。這類兒童經過正確的教育和訓練,可以接近正常。
3.中度弱智。智商為40-54。經過專門訓練,可以使之形成一定生活能力。
4.重度弱智。智商為25-39。在專門訓練下,也只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5.極度弱智。智商在25以下。這類兒童需要對其終生監護。
二、 不同類型智障兒童的習慣培養
1.基本型
這類兒童的主要特點是復雜認識活動和抽象概括能力差。由于神經過程靈活性差、惰性強,這類兒童對學習感到困難,不善用新知識代替舊知識,智力低下表現明顯。但這類兒童注意力較易集中,聽話,較守紀律。教育這類兒童應注意克服他們思維上的惰性和直觀形象性的短處(其思維上的直觀形象性常排斥任何抽象概括,排斥想象與聯想),培養發展他們的語言、思維等能力,教會他們用新知識建立新聯系,形成新經驗。
2.興奮型
這是一種基本的智力缺陷與活動能力障礙相結合的智力落后兒童。這類兒童容易興奮和激動,好動不停,動作無節制、不協調,做精細的動作困難;注意力不集中或集中的時間很短,對什么也沒有特別的興趣;在智力活動中匆忙行事,顧東不顧西,易產生附帶聯想,不能完成任務;容易沖動,好與別人爭執,不聽話,無禮貌,行為與年齡不符。教育這類兒童,應在活動中抑制其沖動性,避免無關刺激的干擾,培養其對一些事物的興趣,培養其集中注意不分心、有目的有條理地參與活動和完成任務的習慣與能力。教師經常同這類兒童一起活動,從中給予具體指導訓練,是很有必要的。
3.抑制型
這類兒童精神萎靡,消極被動,學習困難,活動能力障礙明顯。他們性情孤僻,不喜愛、不善于接近別人,怕陌生,見生人易驚慌失措。他們在進行智力活動時常常出錯,但受到鼓勵、表揚或精神狀態好時,錯誤較少。他們有時脾氣執拗,不聽從勸告。教育這類幼兒要培養其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多鼓勵表揚,及時肯定其點滴進步,幫助他們與同伴交往,與熟悉或不熟悉的其他人接觸、交往,使他們樹立自信心,改善情感、性格,增長對集體活動、對學習、對交往等的興趣、經驗和責任感、義務感。
4.嚴重個性障礙型
這類兒童的智力缺陷與嚴重的個性障礙及明顯運動障礙結合在一起。他們的個性發展水平低,需要和動機系統有嚴重病理變化,情感活動明顯失常,運動障礙和情感障礙明顯,沒有穩定的動機、愿望和意圖,動作貧乏,手足無力,生活不能自理。對這類兒童可采用跳繩、玩球等訓練其基本運動能力,訓練中要抑制其盲目沖動性,培養其完成一定任務的積極性和能力。除訓練者用語言調節和組織他們活動外,還應教他們以自己的言語來傳情達意,調節和控制自己的活動。通過這類努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養發展他們自覺從事一些活動的能力。
5.語言障礙型
這類兒童主要因腦損傷造成聽覺和言語發展的嚴重困難,表現出明顯的語言障礙。對這類兒童要及早開始言語矯正工作,培養發展其聽與說的技能,由此入手來改善、提高其智能。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每年都有數以萬計的弱智兒童產生,開展對弱智兒童的康復教育已成為早期教育和特殊教育的一個重要課題。大量的研究和實踐已證明,許多弱智力兒童只要能及早進行正確醫治和科學的教育訓練,可以得到較大程度的康復。關于如何對癥施教弱智兒童,上文已有談及,下面再介紹些研究和實踐工作者的經驗、體會
三、智障兒童良好習慣培養的體會
1、要及早發現,及早矯治,及早施教。弱智兒童發現得越早,醫治、教育得越及時,康復的效果越好。幼兒期的矯治與教育訓練是患兒能否獲得康復或較好康復的關鍵。
2、要解除弱智兒童的精神壓力,以利喚起他們學習、訓練的興趣、積極性。
3、要耐心培養弱智兒童自理生活的技能和良好行為習慣,這既為減輕家長、教師的負擔所需要,也是教育訓練弱智兒童的良好途徑之一。
4、要利用生活、學習等各個環節、時機,對弱智兒童進行心理矯正工作。
要引導弱智兒童廣泛參加各項適合他們參加的游戲、學習等活動,擴大其視野和經歷,促進其智能發展。
5、要創造條件,使需要進專門教育訓練機構的弱智兒童早日進入。
有實踐證明,在幼教機構中,如能增設弱智輔導班,使弱智程度較輕的幼兒有機會與正常兒童一起生活,其康復效果會更好。德國著名法學家卡爾·威特剛生下不久,被認為是一個具有明顯癥狀的弱智兒童。經過他父親科學的訓練,在幼兒期竟成為一名神童,后來成為著名的社會科學家。這一教育史上的著名實例,以及古今中外許多弱智兒童經教育后得到康復而且其后的發展超過了正常兒童的例子,都表明教育弱智兒童的工作十分必要,大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