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令
2017年春節,城口縣東安鎮興田村。
“永蘭,你來看喲,這個是不是該翻轉了?”一戶“森林人家”農家樂院壩里,正在烤羊的劉確友喊道。
“你看到起,稍微烤一下就翻,我正準備熬羊雜湯呢!”妻子趙永蘭從廚房里走出來,拍拍圍裙說。
劉確友和趙永蘭是興田村的一對尋常夫婦,兩人經營著這家農家樂。
這天白天,丈夫和孩子們忙著貼春聯、掛燈籠,把從縣城買回來的幾串彩燈小心翼翼地掛在陽臺的欄桿上。
這是他們在新家過的第二個新年。
“今年生意還可以,賺了一點錢。這還得感謝黨委、政府對我們貧困戶進行的免費技能培訓,幫助我們自己創業當老板。要不然,我們還在老山上挖泥拌土,為娃兒們的上學發愁。”劉確友笑道。
“無技可施”
2014年新年一過,城口新一輪建檔立卡貧困戶評定工作啟動。
趙永蘭一家被評定為貧困戶。
2013年,劉確友因意外致使右手嚴重燒傷,成了三級殘疾,失去了在外務工能力。然而,禍不單行,妻子趙永蘭沒多久因車禍導致左腿骨折,至今行動不便,再加上婆婆右腿殘疾,使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趙永蘭夫婦本是勤奮之人,隨著鄉村旅游的發展,他們看到村里有人開辦起了“森林人家”,有人做起了燒烤,有人跑起了客運,于是便心生羨慕。
2015年初,駐村扶貧工作隊入戶調查時,一再鼓勵夫妻二人大膽開辦“森林人家”。
于是,在工作隊干部的鼓勵和幫助下,趙永蘭一家從山上搬下來,通過高山生態扶貧搬遷、農村住房保障等相關政策補助,再加上銀行貸款籌集資金,住進了新家。
當年5月,趙永蘭新家房屋主體基本完工。
與此同時,他們一開始就擔心的問題來了,“不懂廚藝,也不懂住宿接待服務等相關技能和標準。”趙永蘭很是煩惱。
“無技可施”,趙永蘭急需一場技能培訓。
授之以漁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趙永蘭們”的煩惱,也是重慶市委、市政府的關切。
于是,重慶在滾動實施重點民生實事過程中提出,3年實現60萬人就業技能培訓。
2015年8月,城口針對貧困戶啟動了免費創業就業技能培訓。
兩個月后,在縣扶貧辦、縣商務局、縣農委等部門組織下,第一批免費創業就業培訓班開班。
可惜的是,由于報名人數太多,趙永蘭夫婦未能趕上這次培訓,村干部又幫助二人爭取了其他相關項目的培訓名額。
“培訓里有關于開辦‘森林人家的相關內容,正好是我們所需要的。”趙永蘭高興地說。
在農家菜制作技藝培訓中,講師王崇武向參培人員講解菜肴制作搭配基本要點,并分享實際操作經驗。
“回去我要再研究一下,把菜品整得更有特色!”課堂上,一起來參加培訓的貧困戶姜維銀悄悄跟趙永蘭說。
此后,趙永蘭夫婦共參加了4次免費技能培訓,主要是中餐(農家菜)、糕點、面點的制作搭配,廚房、餐廳、客房布置和接待的基本禮儀等。
跟趙永蘭一樣,來自各個鄉鎮的貧困戶陸續參加了相應技能培訓,包括挖掘機操作與維修培訓、電子商務扶貧創業培訓等。
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親手干。
首批培訓結束后,趙永蘭夫婦就開始三天兩頭地往政府跑,張羅著開辦“森林人家”的各種手續。
同時,房屋的裝修、設備設施購買也順利推進。
夫妻倆的夢想,開始從課堂延伸。
學以致用
2015年底,趙永蘭夫婦完成了8個房間的裝修,設置了16張床位,農家樂正式投入運營。
試營業那天,趙永蘭辦了一大桌豐盛的飯菜,請了鄰居和親友來品嘗。
席間,客人沒想到趙永蘭廚藝進步這么大,對她做的菜贊不絕口,可謂是色、香、味俱全。
這時,丈夫說:“這桌上的每一道菜,都是老師教的,她在家都做了數十遍。”
趙永蘭聽了也樂得合不攏嘴。
開張之后,趙永蘭“森林人家”的生意漸漸興旺起來。
“2016年旅游旺季,由于住宿房間太少,很多客人都沒能接待。”夫妻倆心里滿是遺憾。
于是,劉確友又找到鎮政府,在“森林人家”貸款補助政策支持下,增加了8間客房,16張床位。
2016年10月,興田村巴渝民宿建成,成為村里第一個高檔民宿。
劉確友又開始琢磨著把現在的房屋改造升級,爭取評個“3A級森林人家”,也好躋身高檔民宿之列。
在年底脫貧驗收入戶算賬時,趙永蘭一家年人均純收入1.6萬元,遠超貧困線,成功摘帽,并榮獲“脫貧先進戶”稱號。
和趙永蘭夫婦一樣,截至2017年初,城口縣已有572戶建卡貧困戶通過創業就業培訓實現了創業或轉移就業增收,成功實現脫貧。
這些貧困戶的夢想,就這樣從培訓課堂一步步駛向了遠方。
【心聲】
“我上小學的時候,只能從家里帶米到學校蒸飯吃。現在不僅不用帶米就有熱乎乎的飯吃,而且每天還能免費吃到一頓營養餐,日子真是一天比一天過得好。”
——城口縣坪壩中學學生文柳
“因為教室沒有取暖設施,過去冬天有的孩子耳朵和手上都會長凍瘡。現在好了,通過‘暖冬計劃,冬天的教室和孩子們的心都暖了。”
——奉節縣興隆小學校長唐玭
“我們對全區處于勞動年齡段的勞動力進行了調查登記,摸清了勞動者基本信息、職業技能信息、就業失業信息,建立了62萬名勞動力基礎信息庫,并對勞動者就業失業狀況進行動態更新,提高了服務的針對性。”
——梁平區就業服務管理局培訓科干部朱占斌
【啟迪】
不論是針對貧困地區、貧困人口開展的扶貧工作,還是針對弱勢群體、困難行業實施的民生實事,實際上都是一個通過“減負提技”惠及民生的過程。在這方面,我們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通過農村住房改造、人畜飲水工程等項目,完善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逐漸解決出行難、就醫難、上學難等問題,降低生產生活成本,減少貧困戶的經濟支出。二是通過區域性特色產業培育、產業落實到戶以及創業就業技能培訓等,拓寬了貧困戶的增收渠道,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經濟收入顯著增加,在相關產業支持下,農村經濟逐步實現可持續發展。三是通過村容村貌整治和鄉風文明建設,促使村容村貌大幅度改觀,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群眾的精神面貌徹底改觀,脫貧攻堅的內生動力不斷增強。
——城口縣東安鎮黨委書記李章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