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具象表現繪畫是產生于上個世紀的繪畫方法,它以現象學為理論依據,強調懸置法、純粹直觀性和未完成性,試圖展現事物原來的本真及其內在釋放的精神層面的東西。
關鍵詞:具象表現;現象學;懸置;直觀;未完成性
具象表現繪畫是產生于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的一種繪畫方法,具象表現繪畫的提法最初是由法國的藝術評論家讓·克萊爾在1975年的一個法國策展中第一次使用,當時歐洲的一批畫家,他們對事物觀察的非常細微真實,在繪畫的表現上注重視覺真實感和精神層面的共鳴,這種繪畫方法摒棄了傳統的繪畫是來源于生活的藝術的思想,樹立了繪畫是來源于生活但要高于生活的一種情感的表達方法,在這里,繪畫是藝術的思想只是具象表現繪畫繪畫方法的一個手段或者工具,這與傳統上的繪畫藝術思想相違背,但經過塞尚(現代繪畫之父,追求實在的形狀和永恒的視覺)、莫蘭迪、賈克梅蒂等藝術家的堅持與創作,具象表現繪畫方法終歸在上個世紀中葉形成一個獨立的繪畫創作表現形式。
一、具象表現繪畫理論產生發展的脈絡
(一)具象表現繪畫理論的起源
具象表現繪畫理論構想最初產生于法國,但具象表現繪畫的實踐研究卻是開始于中國。具象表現繪畫理論的提出依據的學術基礎是西方現代哲學中的現象學。現象學是流行于西方二十世紀的一種哲學思潮,其創始人是德國著名哲學家胡塞爾。他認為意識經驗的內容既不是主體的多次感受,也不是客體的重復呈現,而是與二者相關的某種意識性的東西,從而離開了主張主體內在性的傳統唯心主義,返回到原始的“現象”,即各類經驗的“本質”。現象學并不是一個可以固定模式的純粹理論性概念性的東西,而是一種通過“直接的認識”描述現象的一種研究方法。而現象學理論中的“現象”既不是客觀事物的表象,亦非客觀存在的經驗事實或馬赫主義的“感覺材料”,而是一種不同于任何心理經驗的“純粹意識內的存有
(二)具象表現繪畫理論的基本內容
具象表現繪畫理論運用胡塞爾現象學中的直觀方法,以純視覺的形式而不是超越提煉實際的藝術形式來理解我們周圍的實際世界,強調完全從實際情況出發,一點不多加描述的方式來展現現實生活和現實世界。目的是獲得現實世界的直觀真實性,從而獲得現實世界傳達出來的精神層面的東西,在繪畫中更加注重精神力量的發掘。具體的說來,就是對繪畫中傳統的繪畫手段、方式、規程,甚至是長期形成的既定觀念、畫派、畫風等等一切完全打破,或者是把他們都收起來,懸置起來,完全以一個出生嬰兒的狀態來進行創作,邊創作,邊提出對對不斷變化的現實世界的質疑。具象表現繪畫理論有三個特點:第一,質疑性是其主要的表現形式。”眼見的就是真實的嗎?質疑的表現形式,使觀看在具象表現繪畫中成為了一種謹慎的行為,是對事物本真的邀請和呼喚。第二,繪畫創作時的意識行為進程與時間的流逝相互依存,每一秒都不同于前一秒的狀態。通過這樣一個過程和狀態,使繪畫的行為永遠處于“抹去重畫,反復描述”的狀態,在不斷變化運動的事物本質推動性下,找到事物的本真。第三,未完成性是具象表現繪畫的另一個顯著特點。因為事物本質上是運動的,就像哲學上說的一句話“人不能同時踏入同一條河”,具象表現繪畫追求的正是事物本質上的運動性,因此未完成性必然是一種永恒的狀態,這也正是具象表現繪畫與其他繪畫方法不一樣的地方,未完成性揭示的是一種無現成、無終結的繪畫創作過程和狀態。
二、具象表現繪畫方法詳細解讀
(一)現象學式的看。即將繪畫中的“觀看”嚴格限制于直接呈現的現象,將對象自身以外的一切影響純粹視覺的東西“懸置”。現象學式看需要遵循現象學的基本方法,在實際繪畫過程中要做到以下三個方面:
1.懸置。“懸置”是現象學的一個基本要素,對于繪畫者來說,就是要求繪畫者在進行繪畫創作時,在觀察繪畫目標的過程中,要將目光固定在繪畫目標本身呈現的現象上,而對其他一切繪畫目標本身以外的影響繪畫目標呈現本真面貌的東西,包括純粹視覺的東西及繪畫者本身原有的,即先入為主的繪畫規程、美學觀點、繪畫手段、觀察方法等等所有能影響認識和展現繪畫目標本真的東西全部懸置起來,或者說暫時的拋棄,以求達到嬰兒般的初始狀態來觀察繪畫目標,最真的東西也是最簡單的東西。而在實際的繪畫過程中,因為繪畫者是一個有思想,有經驗和經歷的人,是獨立的個體,其獨立性決定了繪畫者在進行創作時不可能完全摒棄自己原有的價值觀念和經驗體系感知,無論怎么努力,在繪畫作品上都會有一點點原有價值觀念、經驗體系感知的痕跡。賈克梅第曾經說過:重要的是避免一切先入之見,嘗試只看那些存在的東西。所以,對于繪畫者本身來說,正確的“看”就成為了具象表現繪畫的重中之重,對于初學者來說,這種原始本真的觀察方法更有優勢性,由于沒有更多的經驗體系感知和先入為主的美學觀念,初學者對于所見的事物,會有明顯的鮮明的感知能力,而這種感知能力,既是在正確的觀察中獲得,也是對繪畫目標的本真的最近距離的感知和接觸。
2.直觀的純粹性。繪畫者在進行繪畫觀察階段,一定要把自己的目光聚集固定在事物本身上,即要把觀看,嚴格限定在繪畫目標自身所直接顯現的直接的活動經驗上。在繪畫的實際學習和操作過程中,絕大多數的繪畫者在進行繪畫學習和創作時,往往所畫的不是其眼前所呈現的事物的樣貌,而是其腦海中多年已經固定的形式的事物的樣子。例如,眼前放了一個靜止的杯子,很多繪畫初學者認為不過就是一個杯子,三下五除二,幾筆就畫了一個杯子,以為這樣就是繪畫,就是具象表現繪畫,而實際上這是一個老者使用了多年,具有一定時間沉淀的杯子,表面看是個普通的杯子,實際上是包含有老者故事的一個杯子,杯子的意義已經不再是盛水,更多的是對老者的陪伴。這些內在的情感上的東西要要求繪畫者能感受到,觀察出來,并在自己的繪畫作品中體現出來。因此,觀察過程中的純粹性,要求繪畫者突破腦海中原有的固定模式,找到觀察對象的鮮明特征,否則就成了千篇一律的概念表現模式,這是最初繪畫者進行繪畫創作的大忌。
3.質疑性是現象學的特征也是具象表現繪畫的一個顯著特點。我看見的就是真的嗎,我看見的就是這樣的嗎?繪畫創作者在繪畫創作過程中要不斷發出這樣的質疑,能使繪畫者對自己的觀察行為不斷的更新觀察結果,使繪畫觀察成為一種慎思的行為。根據哲學里事物運動的本質性特點,繪畫者的觀察對象也是不斷變化發展的,前一秒的事物已經更當前的事物不是同一個事物了,所以,繪畫者只有不斷的進行質疑、不斷的反問,才能感知觀察到不斷運動變化的事物的本質,即事物的本真,只有在這種觀念行為下創作出來的繪畫作品才有生命力,因為這樣的作品展現的不僅是繪畫作品本身,還有繪畫作品的生命。
(二)是“寓言綜合”,即嘗試在靜止畫面上抓住“不斷逃離的東西”,永不停止地抹掉上一次的描繪。(司徒立:現代具象表現繪畫及其基礎方法論淺談)與其說抓住“不斷逃離的東西”,我認為更準確的說法是抓住“不斷逝去的東西和不斷涌進來的東西”。事物的運動性本質,決定了其發展的不可逆性,我們肉眼所見到的絕不是我們眼睛看到的,因為在一剎那事物已經不是事物原來的狀態了,因為事物本身的運動性決定了其每個時期存在的狀態和意義也是不同的,因此繪畫者在進行繪畫觀察過程中,既要感知觀察到事物前一秒和后一秒的不同展現,也要更深層次的感知理解事物在不同階段釋放的不同意義,切記,即使我們看著靜止不動的事物也是有生命的,而具象表現繪畫正是詮釋事物本身的這種生命存在性。因此,繪畫者在進行繪畫創作過程中要不斷的進行“抹掉重畫”的行為,只有這樣才能展現事物的本真。
(三)未完成態是具象表現繪畫創作上的又一個顯著特征。由“抹去-重畫-再抹去-再重畫”去呈現“痕跡疊痕跡的畫面”和“沒完沒了之感”,以體現畫家“不可為而為之”的生命意志。(司徒立:現代具象表現繪畫及其基礎方法論淺談)在現實生活和創作中,繪畫者無法像獲得一個確定的實物那樣,去獲得繪畫創作過程中的存在經驗,每個存在都是合理的,但每個存在都是不同的,即使同一事物在不同時間點它的存在經驗也是不能復制的,存在經驗的不可復制性,決定了事物表達上的無限性,體現在具象表現繪畫的創作上,就表現為創作的未完成性,即具象表現繪畫永遠都是未完成的狀態。事實上,也是沒有有什么比這種不斷流動、不斷生成、永無止境的真實狀態更有存在的意義性,更有對創作者的吸引力,更能展現事物本來的面貌。由于繪畫對象具有這種不確定性,所以在繪畫創作時,繪畫者要留有表現的繪畫余地,不管什么地方,都不能畫滿畫實。畫“七”留三”是很好的表現方式。
三、結語
司徒立稱:當西方現代畫壇觀念越來越多、而形象越來越弱,曾經輝煌的抽象藝術越來越機械、呆板、貧乏、重復的時候,具象表現繪畫“既接受了現代主義的洗禮、也是對現代主義的反思,它開辟了現代繪畫的另一個方向:以純視覺形式理解世界,指向現實世界的直觀真實性。”這既是具象表現繪畫產生的歷史環境因素,也是繪畫發展到一定階段,需要尋求精神上更深層次東西的結果。以現實的存在,反應事物的本真及其本真帶給人們的精神上的靈動。通過以上對具象表現繪畫方法和理論的分析梳理,我們發現,具象表現繪畫雖然以西方哲學中的現象學為自己的理論依據,但與現象學理論本身有著明顯的區別和距離。具象表現繪畫借鑒了現象學中觀察事物的方式,對傳統的繪畫創作理念進行了斗爭,而懸置法、純粹直觀性和未完成性,使具象表現繪畫作品呈現出鮮明的獨特特征,使繪畫作品有了運動狀態的生命。這種追求真實的繪畫創作方法,在繪畫的理論和實踐上拓展多了繪畫的空間范圍,在心靈上,使繪畫者和繪畫目標進行了心靈的碰撞體驗,對繪畫者的繪畫水平的提高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司徒立.現代具象表現繪畫及其基礎方法論淺談[J].新美術,1994,(02).
[2]司徒立,金觀濤.當代藝術危機與具象表現繪畫[M].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9.
[3][德]瓦爾特·比梅爾.當代藝術的哲學分析[M].孫周興,李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作者簡介:
莊麗,就職于廣東省珠海市古元美術館展覽陳列部,現為珠海市美術家協會會員、古元美術館平面設計師、珠海市巴蜀文化研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