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勇琪

摘 要:自2011年全國“西部少數民族青年美術家高研班”招生以來,新疆少數民族青年畫家的作品在不斷地探索中走過了四年的歷程。前期的少數民族青年畫家,由于學術積累的局限,創作風格始終是單純的審美標準,缺乏地域性的藝術特質。后期畫家通過系統研習,在創作道路和情感表現上都融入了地域和民族的特色,諸多青年油畫家在全國展覽中異軍突起,作品表現出的深度和廣度都得到了業界的肯定。試對歷屆少數民族高研班的作品進行梳理和對比研究,從而洞悉少數民族高研班教學對青年油畫家創作的影響,并對新疆油畫的發展趨勢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高研班;新疆;青年油畫家;創作語言
一、西部少數民族高研班概述
在我國美術事業快速發展的進程中,新疆少數民族地區美術發展相對滯后。中國美協吳長江先生曾指出,要重視少數民族美術人才的培養。在中國文聯和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的大力支持下,由中國美協立項組織,中央民族大學和首都師范大學積極合作,共同著手實施“西部少數民族美術人才培養計劃”。西部少數民族高研班正是在這種背景下開展起來的。目前,少數民族高研班已經成為新疆地區培養青年油畫創作者的平臺。這些油畫創作骨干在地方美術創作、教學和展覽活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屆西部少數民族美術家創作高級研修班”于2011年正式開辦,旨在落實黨中央有關精神和美協近年來重點培養青年美術家的戰略方針。至2014年已開展四屆,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根據研修時間短、課程強度大等特殊情況,制定的立體多元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極大地調動了學員的積極性,也使得學員自身創作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二、歷屆西部少數民族高研班新疆美術家
及作品調查分析
(一)少數民族高研班新疆青年畫家名單及作品列表
(二)少數民族高研班新疆畫家作品整體分析
通過大量畫冊的閱讀分析,發現新疆少數民族畫家的作品不論選材多么奇特新穎,語言多么充滿個性,均擺脫不了畫家少數民族身上特有的品質。首先是他們對藝術的熱情超乎常人,這種熱情能很自然地體現在作品當中;其次是看待藝術與情感表達的直接性,這與內地很多畫家的畫面氣質都不相同;再者,少數民族藝術家的色彩觀及色彩感覺是與生俱來的,非常強烈與敏銳,直觀地呈現出新疆地域的典型環境色彩特征;最后,高研班作品在油畫內容的選擇上發揮了地域優勢,多數油畫家的作品不只是反映獨特的地理風貌,而是以個人視角去關注新疆社會文化的變遷,將所學知識與之融合,探索出一條適合自己藝術理想的語言載體。從畫家亞爾薩迪尼江·買買提的《手藝人》,可以看出非常有喀什地區的民族和地域性特色。色彩的表現是觀眾對繪畫作品最直觀的理解途徑,少數民族特有的元素中偏重于暖色調,色彩較為明快,綠色、黑色等都有其獨特的宗教象征意義。青年油畫家在參加高研班后,創作與其早期作品相比,精神意蘊更加深刻、更能引起人在情感上的共鳴。
三、西部少數民族高研班教學
對新疆青年油畫家創作的影響
(一)比較研究畫家在學習前后油畫創作語言的變化
新疆傳統油畫技法多是學習蘇聯,相對來說手法較為單一,缺乏觀念性,少有關注社會文化問題。高研班學習后,創作思路及觀念都發生了很大改變,視野也開闊了,畫面技法也較以前更成熟。如在中央民族大學讀研讓庫爾班塔伊的創作有了新的突破。從剛開始單一地表現民族風情到后來的寫生,再到現在的傳統與當代摩擦碰撞,構成了他油畫創作的三個階段。《家園系列》為庫爾班塔伊的早期作品,從中可以看出畫面整體以少數民族為題材,色彩比較單純,構圖比較傳統。作品《斗雞》《圍觀》是他的高研班作品,畫面中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內容加入了現代感的造型,使畫面呈現出對立感,讓人覺得畫面更加平衡。同時在創作中將心理環境和自然環境進行暗示,使作品充滿了原生態和原創性。在第三階段作品中,通過描繪主體部分,而背景采取留白的方式,還加蓋個人的紅色簽名章,給觀眾留下了想象空間。
(二)新疆少數民族青年油畫家參展作品的選材特點分析
從2013年全國美展新疆區的入選情況看,總共入選19件,有7件都是少數民族青年油畫家的作品,這也是歷來入選率最高的一次。從他們作品的思路及選材不難看出,他們對民族元素的深度挖掘以及有意識回避新疆風情元素的粗糙表達。如庫爾班塔伊·圖爾蓀的《圍觀》,選材角度獨特,畫面背景留白的處理更是讓作品透出一股強烈的當代氣息;阿不都如蘇力《生生不息》以樹木為符號表現出對生命的敬畏之情,構圖的疏密節奏非常具有視覺沖擊力。即便是艾力·伊斯馬伊力畫的維吾爾大叔在編籮筐這樣鄉土的取材,經過寫實語言的放大,也讓作品的意味和觀念與以往的鄉土繪畫有了質的區別。綜上所述,無論從創作的選材還是從藝術的表現形式來看,新疆少數民族畫家在油畫的創作中一改蘇派傳統油畫的表現形式,不斷將自己的創作語言與新疆地域文化融合。通過學習,許多畫家從思維上跨越了單純模仿創作的瓶頸和對民族元素的簡單羅列,而去努力尋求個人審美訴求與地域元素的關連性。
(三)高研班代表性個案研究
伊力夏提·吐爾遜的油畫主要是他熟悉的南疆人物和風景,他不滿足于把新疆題材的油畫創作變成簡單的民俗,更專注于繪畫性語言的探索與實踐。他對繪畫語言的純化是非常自覺的,他認為:“由于新疆特殊的自然、色彩以及舞蹈的獨特感染力,過于吸引人們的眼球,使畫家過多注意事物的表象,導致畫面當中的文化內涵缺失。”無論是《喀什印象》系列,還是《阿勒泰印象》系列,專注于畫面構圖形式的強化,大膽地進行裝飾化的光影處理,特別是在色彩的運用上超越了真實物象的局限,更加主動地駕馭絢麗濃郁的色彩。一方面幾乎使用了長焦距鏡頭式的壓縮風景前后空間的藝術語言;另一方面則減弱了畫面焦點透視與陰影的色調,縮小了受光與背光的色差,從而使他表現的喀什風景凸顯出更熱烈的陽光與土地的質感。
阿布都如蘇力·阿布都熱依木有不同于其他少數民族畫家的特點,他的畫更傾向于意象性油畫。在他的繪畫道路上更加深入的表現題材是“樹”,早期的作品中就畫過許多不同的“樹”,如《生生不息》系列。在創作的過程中立足于自己對生命的體悟與敬畏感,形式語言既有綜合材料的潑灑點染的痕跡,又在樹干樹枝的表現上借鑒了中國畫的用筆方式。他在藝術創作的過程中通過具象寫實作為外在的語言形式,將客觀存在的、深刻的思想內容通過其油畫作品傳達給觀眾。作品能夠引起人們在精神情感上的認同和回歸,同時也才能呈現新疆本土油畫新的精神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