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養殖,是農民朋友在實踐中探索出的新型種養方式,由一地多用而產生的豐厚經濟效益,受到越來越多農民朋友的歡迎,也被生態學家廣泛看好。
“我在稻田里混養黃鱔和泥鰍,不但可以增加收入,還可改善農田生態環境,一舉多得。”站在自家稻田邊,湖北省宜賓縣李場鎮全意村村民羅光明一邊往稻田里放養泥鰍和黃鱔幼苗,一邊介紹到。
不起眼的泥鰍,近幾年身價倍增,而黃鱔,更因其獨特的保健價值而備受矚目。通常,這兩種養殖都是單獨飼養,而羅光明卻能獨辟蹊徑,實行混養,他算了一筆賬:在稻田里養殖黃鱔、泥鰍,稻谷畝產能達到1000斤,按市場價1.05元/斤計算,每畝收入1050元。每畝稻田可投放 800斤黃鱔、泥鰍幼苗,6個月可收獲4800斤黃鱔、泥鰍,每年可投放兩次,按目前市場價格16元每斤算,年畝產值將達15萬余元,純利潤達5萬余元。
畝利潤5萬多元,羅光明是怎么想到這一致富妙招的呢?
隨著國民養生意識的濃厚,近年來,天然野生黃鱔、泥鰍資源減少,市場供不應求,黃鱔、泥鰍的價格不斷攀升。腦袋靈活的羅光明看到了這一市場前景,早在2009年,他就專門到內江學習泥鰍養殖技術, 并在自家的2畝田里小打小鬧了起來,先是投放泥鰍,后來又嘗試混養黃鱔,飼料用自繁自養的蚯蚓并輔以部分專用飼料,一年下來,他收獲了稻田黃鱔泥鰍混養的第一桶金——10萬余元。
牛刀小試成功,后來,羅光明又成片租用30余畝田地,專門發展稻田泥鰍黃鱔混養。羅光明介紹,為帶動本地村民創業致富,他正著手在鎮上部分村搞養殖示范,為村民優惠提供種苗和飼料,免費提供技術服務,并包銷售。讓大家都走上致富路,是他的心愿。
稻田養殖是一種根據生態經濟學原理在稻田生態系統進行良性循環的生態養殖模式,既可以在省工、省力、省餌料的條件下收獲相當數量的水產品,又可以在不增加投入的情況下使稻谷增收一成以上。稻田養殖雖然投入少,效益高,簡單易行,但各地在發展過程中還須掌握以下三項原則:
因地制宜的原則。堅持以利用低洼地、熟田為主,充分利用田頭溝、排水河,不挖或少挖農田;堅持集中連片發展為主,以村組為單位,統一規劃布局,統一組織實施,建設一批稻田養殖專業村;同時,要把稻田養殖田間工程建設納入農田水利建設規劃,做到與改造中低產田相結合、與農田水利建設相結合。
高標準、高起點的原則。按照每公頃產水稻6000公斤以上、優質魚1500公斤以上,每公頃毛利1.5萬~3萬元的要求搞好生產設施,做到田埂實,田塊不滲不漏;稻魚(蟹、蝦)生長空間布局合理,魚溝(蟹溝、蝦溝)占大田總面積20%~30%;排灌系統設計科學,高灌低排,灌排分開,并要統一供水,統一用藥治蟲;防逃設施安全合理;整個田間工程建設規范化。稻田養殖黃鱔、泥鰍,更要把握好這一原則,因為黃鱔的種苗售價逐年增高,一旦有死亡、逃逸現象,農民朋友會損失慘重。
應用適用技術的原則。稻田養殖科學性強,技術要求高,放養前對種苗要消毒。日常管理一要及時投餌;二要適時注水排水,保持水質清新,尤其是七、八、九幾個月,每2~3天就要換一次水;三要經常巡查,做好防逃、防盜、防病、防敵害工作;四要適時起捕,待價出售。由于泥鰍、黃鱔的生長期不相同,因此,農民朋友要細心觀察、用心飼養,發現成熟后,分別捕撈、及時出售,以免影響魚品的新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