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元春
2016年12月,市委辦公廳、市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促進人才創新創業的實施意見》,這是我市針對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第一個綜合性文件,它對于深入實施人才強市戰略,加快建設西部創新中心和人才高地,推動我市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針對全市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本刊特圍繞《實施意見》邀請相關領導干部和專家學者進行深入解讀,以助廣大讀者更好地學習領會、貫徹落實,不斷將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引向深入。
人力社保部門的全部工作都涉及人。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人力社保部門應當走在前列,敢于動真碰硬,“放管服”結合,“立改廢”并舉,構建一流的人才發展環境。
落實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總體思路
堅持政策、問題、需求導向。按照中央和市委對人才管理體制機制改革的要求,尤其是市委四屆九次全會對創新人才隊伍建設的部署,嚴格執行不打折扣,確保方向不偏。緊扣當前制約我市人才發展的重點、難點、焦點問題,提出具體解決辦法,力求務實管用。響應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對人才的需求,以及人才成長對人才管理服務的需要,探索向用人主體放權、為人才松綁的具體辦法,激發人才創新創造創業活力。
堅持“放、管、服”緊密結合。一是找準平衡點,既充分放權,又管住關鍵。如職稱評審下放是改革方向,但政府必須抓好標準制訂、評委遴選、過程巡察等關鍵環節,監管到位就能放而不亂。二是找準結合點,綜合運用行政和市場手段。如用好市場對人才的靈敏判斷,發揮用人單位的主體作用,政府以政策為“指揮棒”調節。三是找準切入點,寓管理于服務,寓服務于管理。如高層次專家管理,應通過專家論壇、沙龍、咨詢活動等服務方式,組織專家建言獻策,對接專家需求,完善專家庫管理。
堅持“立、改、廢”統籌兼用。破除人才發展體制機制障礙,必然有破有立。“立”要圍繞創新創業,如設立引進海外英才“鴻雁計劃”,探索博士后創新支持政策,建立工程師創新實踐訓練基地等等。“改”要針對突出問題,如改進事業單位薪酬“一刀切”問題,對科技人員成果轉化收益、橫向課題獎勵等不納入績效總量管理。“廢”要去除不合時宜的舉措,如2016年我市清理廢止了9項自行設置的職業資格考試。對與多數崗位實際工作脫節的職稱外語、計算機考試,不作為職稱申報必要條件,不再成為評職稱的“攔路虎”。
落實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重點工作
全面完成人才工作重點任務。認真落實市領導交辦的“32111”人才工作任務。“3”,即出臺“引進海外英才‘鴻雁計劃”“巴渝工匠”“企業高校‘雙師交流”三個人才計劃;“2”,即建立全市人才需求和供給數據庫,對接人才需求引進人才;“111”,即建立一個市和區縣共同參與的引才基金,建設一個雙語人才服務網站,開展一系列海外引才活動。
健全市場化的人才引進機制。充分發揮企業在人才引進中的主體作用,探索對企業引進人才進行資助。落實我市《關于加快人力資源服務業發展的實施意見》,設立人力資源服務產業發展資金,將人才招聘、培訓測評等納入政府采購指導目錄。依托中國(重慶)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組織獵頭公司等中介機構廣泛參與我市引才計劃,并落實兌現引才補助政策。
健全面向產業的人才培養機制。面向企業培養急需緊缺和骨干工程技術人才,對經過培訓取得工程師資格的,探索實行補貼制度。適應企業科研需求,5年內新增100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大力弘揚“工匠精神”,以訂單培養、頂崗實習、現代學徒制、企業新型學徒制等方式,加快培養急需緊缺高技能人才。建設一批高技能人才工作室,推行技能帶頭人制度。開展職業資格證書和職業教育學歷證書“雙證融通”改革試點。
健全鼓勵創新創業的人才激勵機制。落實事業單位績效“三不計入一提高”,即事業單位按規定使用科技成果轉化收益、橫向委托項目的人員經費發放獎勵、對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人才發放激勵性報酬,不計入績效工資總量;對創新創造、成果轉化、社會服務等業績突出的事業單位,可適當提高績效工資總量。鼓勵科技人員承接橫向科研項目,在職稱評審、崗位聘用等方面,與縱向科研項目同等對待。支持開展創新創業大賽、創業沙龍等活動,大力培育創新意識、創業精神和創客文化。
健全分層分類細化的人才評價機制。貫徹實施人社部《關于分類推進人才評價機制改革的指導意見》,加快科技人才、教師、醫療衛生人才、技術技能人才等重點領域人才評價改革,完善面向企業、基層一線、青年人才的評價發現機制。推動人才評價“三下放一轉移”,即向人才智力密集的企事業單位下放職稱評審權,向區縣下放中級評委會組建權,向企業、行業協會下放技能人才評價權,向社會組織轉移部分職稱評審工作。落實人社部《關于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意見》,完善職稱評價標準、程序和辦法。
健全體制內外合理順暢的人才流動機制。探索優秀企業管理人才經組織批準后可到事業單位任職的政策,允許事業單位專技崗位招聘優秀技能人才。科技人才經批準,帶成果、帶項目離崗創業期間,享受基本工資待遇。探索將企業任職經歷作為高校新聘工程技術類教師的必要條件。探索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員與企業的“雙師”流動兼職制度,在職稱、崗位等方面制訂配套政策。實施基層事業單位緊缺實用人才招聘計劃,允許艱苦邊遠地區拿出一定數量崗位面向本區縣或周邊區縣戶籍人員招聘。
健全便捷、周到、細致的人才服務體系。依托重慶人才大市場,建設人才“一站式”服務平臺,線上線下同步跟進,為各類人才提供優質便捷服務。探索人才服務“綠卡”一卡通,在落戶、子女入學、社會保障等方面暢通“綠色通道”。支持建設一批國際醫院、國際學校和國際化購物娛樂中心。采取安家資助、購(租)房補貼、人才公寓和公租房安置等多種方式,會同區縣和用人單位解決人才住房問題。積極引進外國專家和智力,打破外國專家來渝年齡門檻限制,落實“外國人入境就業許可”“外國專家來華工作許可”整合為“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政策。
(作者系重慶市人力社保局黨組書記、局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