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冬敏 顧靜 紀淼
摘要:目的 探討全胸腔鏡體外循環手術的護理配合方法。方法 選擇2014年5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全胸腔鏡體外循環心臟手術患者90例。以隨機數字表將90例患者平均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各45例。兩組患者均采取全胸腔鏡體外循環干預,對照組采取常規術中護理配合,研究組在此基礎上采取優化術中護理配合干預。觀察對比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結果 研究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住院時間均低于對照組,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優化護理配合可以有效降低全胸腔鏡體外循環手術的術中出血量,縮短手術時間與住院時間,保證患者的預后質量。
關鍵詞:全胸腔鏡;體外循環;手術護理配合
近年來,心臟疾病的發生率呈上升趨勢[1]。目前,全胸腔鏡體外循環手術是治療心臟疾病的主要方法,然而體外循環需要充分結合體內手術與體外手術方案才能達到理想的手術效果,這給術中護理配合措施帶來了巨大的挑戰[2-3]。為了進一步優化全胸腔鏡體外循環手術的護理方案,我院于2014年5月~2016年5月對45例全胸腔鏡體外循環手術患者的術中護理配合進行了優化,收效肯定,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5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全胸腔鏡體外循環心臟手術患者90例。入組標準:術前根據心臟超聲、胸部X片及心血管體征等檢查確診;患者對本次治療與護理方案知情,已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其他嚴重臟器疾病;資料不全。以隨機數字表將90例患者平均分為兩研究組與對照組各45例。研究組:男25例,女20例;年齡45~75歲,平均年齡(58.8±8.2)歲;疾病類型:房室缺30例,房缺合并房顫5例,二尖瓣置換+射頻消融5例,左房黏液瘤3例,左心房血栓2例。對照組:男24例,女21例;年齡45~75歲,平均年齡(58.5±8.3)歲;疾病類型:房室缺28例,房缺合并房顫6例,二尖瓣置換+射頻消融6例,左房黏液瘤3例,左心房血栓2例。兩組在性別、年齡、疾病類型比較中,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1.2.1兩組患者均采取全胸腔鏡體外循環干預,雙腔氣管插管,全麻,中心靜脈穿刺測壓,橈動脈穿刺測壓,間斷單肺通氣。在患者右腋中線7肋間開1~2 cm切口作為第1操作孔,右腋中線3胃間開1~2 cm切口作為第2操作孔,右胸骨4肋間開2~3 cm切口作為第3操作孔。待肝素化后,于右股靜脈、動脈插管實施體外循環干預。在右膈神經上方將心包切開并給予探查。全外循環建立后,通過套帶法對上下腔靜脈進行阻斷。在肺靜脈右上入口縫荷包,將左心房引流管置入并于第一操作孔引出。在升主動脈底部縫荷包,置入冷灌針,通過第2操作孔,以長主動脈阻斷鉗阻閉升主動脈。采用冰生理氯化納聯合冷血心臟停跳液對心臟表面進行降溫,以便保護心肌。待取得滿意的心臟停跳效果后,分別行二尖瓣置換、黏液瘤摘除、房室缺修補、射頻消融等手術。最后縫合、復溫、復跳,常規留引流管引流,關閉切口。對照組采取常規術中護理配合,包括:器械準備、常規消毒鋪巾、術中生命體征觀察等。
1.2.2研究組在此基礎上采取優化術中護理配合干預,具體如下。
1.2.2.1器械護士 ①術前20 min到達手術室,準備手術用物,連接相關器械,并與巡回護士一起清點物品。②胸部切口:消毒、鋪巾,在患者皮膚處粘連好保護膜,傳遞23號刀做3個切口,第1操作孔放置鏡頭、牽引線、左心吸引;第2操作孔旋轉灌注管與阻斷鉗;第3操作孔為主操作孔。③術中集中注意力,配合手術醫師傳遞相關用物與器械,并隨時準備清潔鏡頭,避免鏡頭霧化影響手術。
1.2.2.2巡回護士 ①認真核對患者的資料,并協其取仰臥位,用長枕墊高右胸30°,右下肢伸直擺正以便于股動靜脈插管,雙上肢放于身體兩側。擺放體位時,注意動作幅度,在患者踝部、肘部、骶尾部與肩胛部等突起部位放置軟墊,固定肢體時避免管道拖出或受壓。②由于胸腔鏡手術設備十分復雜,所以注意設備的整體布局與擺放。顯示器應放于患者頭部左側,麻醉機放于頭部右側,除顫器與體外循環機放于左側,吸引器、電刀、射頻消融設備依次放于右側。術前認真檢查好設備的性能,保證手術效果。③密切觀察手術進程與患者的狀態,注意插管肢體的色澤與溫度,確保手術的安全性。
1.3觀察指標 觀察對比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5.0軟件處理與分析,用(x±s)表示計量資料結果,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研究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住院時間均低于對照組,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全胸腔鏡下體外循環是一種新型的心血管外科手術技術,與傳統體內循環相比,具有創傷小、恢復快、疼痛輕、住院時間短等優勢[4]。然而,由于該技術需要建立外周體外循環系統,術中顯示術野、縫合打結、大血管套帶均需要借助輔助器械,這給手術護理配合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與挑戰[5]。所以,如何完善全胸腔鏡下體外循環的護理配合方案已成為臨床護理學者探尋的重點課題。
有研究認為,強化全胸腔鏡體外循環手術的護理配合措施可有效保證患者的手術效果與預后[6]。2014年5月~2016年5月,我院對45例行全胸腔鏡體外循環心臟手術患者應用了優化護理配合,整體收效滿意。本文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住院時間均低于對照組,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可見,優化護理配合可以有效降低全胸腔鏡體外循環手術的手術時間與術中出血量,縮短住院時間,保證患者的預后,這與部分研究結果相符[7-8]。
總之,優化護理配合保證了全胸腔鏡體外循環手術的手術質量,適于臨床應用。
參考文獻:
[1]廖祥麗,鐘前進,陳建明,等.全胸腔鏡下心臟手術體外循環管理體會[J].重慶醫學,2013,12(6):682-683.
[2]胡林婕,左紅梅,張燕.全胸腔鏡下體外循環手術的護理配合體會[J].護士進修雜志,2013,24(2):167-168.
[3]曾玲,蒲護瓊,劉璐.全胸腔鏡體外循環下行二尖瓣瓣膜置換術的圍手術期護理[J].華西醫學,2013,25(3):442-444.
[4]胡菊蘭,胡小紅,邱紅云,等.心理護理臨床路徑在體外循環手術患者中的應用[J].實用臨床醫學,2013,40(5):108-109.
[5]陳碧舒,彭鳳韻,梁群,等.體外循環手術的麻醉護理配合[J].當代醫學,2013,13(17):121-122.
[6]宋玲,董瑤,劉鳳珍.體外循環熱灌注治療惡性胸水的手術護理配合[J].心肺血管病雜志,2014,22(2):255-257.
[7]杜梅青,楊鴻兒.體外循環心臟手術后胃腸道功能紊亂的個體化護理[J].實用臨床醫學,2014,18(1):120-121,132.
[8]周琦.心臟體外循環手術圍手術期并發癥的護理[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5,28(9):47-48. 編輯/王朵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