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繼勇
摘 要:最近幾年,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顯著提升,居民和社會大眾對供電質量和供電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需要電力系統及時做出改變,對電網系統進行有效完善,促進電網系統科學發展。智能電網是未來電網發展的主流方向,我國發展智能電網也是大勢所趨。目前,對智能電網的定義還未全面統一,我國將智能電網定義為以現階段我國傳統物理電網為基礎,將現代先進的傳感技術、通訊技術、信息技術、計算機技術和物理電網有效融合的一種新型電網發展模式。我國發展智能電網有著較好的電網基礎和社會氛圍,發展智能電網還能夠顯著帶動企業的發展進程。該文主要結合實際情況,就智能電網發展和規劃進行了分析,希望通過該次研究對更好積累相關工作經驗有一定助益。
關鍵詞:智能電網 發展 規劃
中圖分類號:TM7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6)11(c)-0020-02
全球能源互聯網是為落實國家“一帶一路”和“互聯網+”發展戰略而打開的能源領域全球視野。智能電網作為能源互聯網的基礎支撐平臺和資源配置中心,是實現能源互聯、能源綜合利用的紐帶和核心,隨著電力電子技術、信息網絡技術、自動控制技術的進步,智能電網將以高度信息化、自動化、互動化為特征,向更加“先進高效、清潔環保、泛在柔性、透明開放、友好互動”的方向發展,提供個性化用電服務,滿足多元化用能需求。智能電網擁有強大的資源優化配置能力和安全運行能力,對解決我國現階段能源分配不均衡,提高電力系統供電質量有著很大的幫助。發展智能電網還能夠實現電網調度的自動化和信息化,實現供電企業和用電戶之間的有效互動,從而為用電戶提供針對性的供電服務。
1 智能電網發展重點領域分析
1.1 發電智能化
實現發電智能化需要我們進一步研發電系統控制、檢測、運行狀態診斷和運行優化及控制技術,強化電廠發電網絡和發電機系統的有效協調,促進發電系統運行安全穩定,同時,隨著清潔能源的進一步投入應用,需要發電廠進一步強化清潔能源發電和并網運行控制技術研究,為大規模清潔能源應用和并網運行提供相應的保障。
1.2 輸配電系統智能化
輸配電系統是我國電網系統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實現輸配電系統運行的智能化就需要在協調電網發展的基礎上,逐漸實現輸配電系統運行的數字化、自動化、自能化、設計模塊化、運行動態化、信息標準化。通過實現輸配電系統運行的智能化,實現對輸配電線路的全過程狀態檢修和全壽命周期化管理,實現輸配電系統的動態監測管理。
1.3 變電系統智能化
變電系統是電網系統又一個十分重要的系統,變電系統要想實現智能化,就需要逐步實現全站信息數字化建設、網絡通信平臺建設、信息標準化建設、電網運行數據實時動態共享。在智能化過程中要始終貫徹全壽命周期管理理念,建設完善的變電系統樞紐,對中心變電站進行智能化改造。
1.4 電力調度的智能化
為了更好適應智能電網建設要求,確保整個系統運行安全穩定、靈活協調、經濟環保,需要我們實現電力調度系統運行的智能化,要積極建設涵蓋電網運行年月分析方式、日前計劃校對和實時調度運行的幾個電力調度安全系統,逐漸實現對電力運行數據收集和傳輸的網絡化、監測的全面化、評估的動態化、電力調度決策的科學化、系統運行控制的自動化。最終形成一整套完善的智能化電力調度系統,促進智能電網建設規劃科學、準確。
2 智能電網發展規劃的建議分析
2.1 智能電網發展規劃思路分析
要進一步做好智能電網規劃工作,保證智能電網規劃建設具有前瞻性和預見性,要充分認識到集成設備和通訊系統是建設智能電網的關鍵,在輸配電網規劃建設過程中應該以智能電網建設為導向,要將規劃建立到國家層面上,通過國家戰略形式對智能電網建設和規劃進行科學布局[1]。在立足智能電網建設的同時,還要深入研究不同條件下,智能電網的多元化發展模式。首先,助推網架建設。以結構合理、運行安全可靠、建設靈活為網架建設基礎,強化資源配置,確保智能電網能夠適合不同形式發電系統的接入,確保供電關系能夠靈活轉變;其次,融合互連。在智能電網建設規劃過程中,應該將電網傳統技術、互聯網和物聯網等技術融合起來,從而形成強有力的公用服務平臺,促進地區電網網架、國家電網網架、輸配電網、變電系統和供電系統緊密協調,實現跨地區、跨行業互連;再次,積極應用智能化電力設備。結合智能電網建設需求,積極應用信息化、地域適應性廣泛、傳輸速度快、計算性能強的智能設備和智能控制技術,實現整個電網系統的智能化發展,提高自我動態監測能力,降低故障和運行風險;最后,做好電網和各個部門的聯系互動。促進能源與電網、電網與用戶、用戶與各類用電設備之間的廣泛交互和雙向互動,實現能源流在發電、電網、用戶之間的雙向流動,促進開放統一、友好互動電力市場體系的建立。
2.2 強化科技攻關力度,做好技術創新工作
作為一個全新的電網發展形勢,智能電網在很多技術環節還處于空白階段,這對于我國智能電網建設和規劃來說,既存在很大的挑戰,又充滿發展機遇[2]。國家應該高度重視智能電網建設方面的技術和設備研發,通過科學技術攻關,做好智能電網建設的各項關鍵技術研發,并形成自身專利,這對于我國智能電網的建設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歷史意義。加強科學技術攻關,尤其是要加強可再生清潔能源的利用,將潮汐能、風能、太陽能和地熱能利用納入到智能電網技術研發體系中,確保科技攻關協調一致,對全局有一個總體的把控。
2.3 強化標準體系建設,提高競爭能力
目前,智能電網建設規劃國際標準制定主要依據美國國內制定的技術指標和標準,這個標準體系主要是通過協調電器電子工程師協會和國際電工委員會等十幾個組織,共同制定的一套智能電網建設規劃標準和互通原則,其內容主要涉及到電力工程、信息技術和互通協議等幾個方面[3]?,F階段,我國智能電網建設標準在國際上的競爭能力還比較差,我們要想進一步提高自身競爭能力,必須走出國門,不能閉門造車。對現階段的國際技術壟斷行為,我國在進行智能電網規劃建設過程中急需發展一種全新的模式。我們要立足于國內智能電網建設實際情況,設計和制定比過去更好用、更便捷、更高效的運行指標體系,從而形成具備我國自身特色同時符合國際標準的指標體系,進而對國際市場進行精細化劃分,引導國內相關產業發展。面對我國資源分布不均衡的現象,我們需要發展堅強電網。在未來要想適應國際環境,就需要我們做好充分調研和核心技術攻關。
參考文獻
[1] 吳耀文,馬溪原,方華亮,等.大規模風電特高壓專用通道落點優選方法[J].中國電機工程學報,2012,32(1):9-16.
[2] 張旭,羅先覺,趙崢,等.以風電場效益最大為目標的風電裝機容量優化[J].電網技術,2012,36(1):237-240.
[3] 范宏,金義雄,程浩忠,等.兼顧輸電利潤和社會成本的輸電網二層規劃方法[J].電力系統保護與控制,2011,39(24):106-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