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日本特約記者 蔣豐
屢次被傳即將破產的索尼,似乎有走出困境、重新崛起的跡象。索尼公司近日拿出一份非常亮眼的預期盈利數據,但有分析人士質疑這份讓人感覺索尼大翻身的數據是“假繁榮”。
日本經濟新聞網22日報道稱,2017會計年度(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索尼公司營業利潤將達到5000億日元(約合31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加80%,逼近1998年最高紀錄5257億日元。有分析稱,索尼在前幾年放棄電腦事業和電視機事業后,抓住了數碼相機和智能手機IC演算芯片的生產潮流,在半導體領域異軍突起,業績飆升。
但日本證券分析協會研究員和泉美治認為,索尼此次預期利潤的增長,首先是經營費用少于預期,也就是在成本控制上取得成效。其次是統計時點的美元兌日元匯率為1:113.7,而當初估計的匯率為1:118,索尼的海外出口將因匯率大幅波動產生意外收益。最后,在日元升值影響出口的背景下,索尼公司將受影響較深的半導體及數碼產業部分轉移回日本,減少了相關損失。
不難看出,雖然減少成本對索尼提升收益產生了推動作用,但是此次預期收益的上漲,主要還是索尼利用匯率波動,并未出現重大的革新性突破。而外匯市場風云莫測,一旦出現誤判,索尼預期收益有可能再次大幅下降。
其實,日本大名鼎鼎的電子巨頭里,索尼與東芝、夏普、松下等“難兄難弟”一樣,雖然偶爾會有漂亮數據,但是長期來看都陷入了業績不佳的困境。日本電子產業五大巨頭——日本電氣、松下電器、富士通、夏普和索尼在過去十幾年里市值蒸發2/3。日本電氣的市場份額在過去10年中減少90%。為了粉飾數據,2015、2016年,東芝先后爆出財務造假的丑聞。
日本電子制造企業近些年在產品改造方面追求極致,卻忽視了普通用戶的實際需求,即價格和便利性,缺乏應有的融合與變通,導致日本電子企業逐漸走向衰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