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是花開的季節。春花之始,四月芳飛。
三月的全國兩會已圓滿落幕,大規劃、大展望、大踏步給了全國人民新的夢想。絢爛春花的好兆頭,往往是盛大的豐收。而縣域,更與春花綻放的現代化新農村緊密相連,現代農業催生特色產業,一切都顯得蓬蓬勃勃,生機盎然。
“用改革的辦法深入推進‘三去一降一補”“以創新引領實體經濟轉型升級”“促進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全國兩會上,李克強總理所作政府工作報告,對2017年的經濟發展做出了新的安排和部署,對縣域而言,要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完善強農惠農政策,拓展農民就業增收渠道,推動農業現代化與新型城鎮化互促共進,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
此間,“三去一降一補”、實體經濟轉型、精準扶貧等都是重任務、硬骨頭,縣域的施政者,除了真抓實干做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的具體工作之外,還需加強政府自身建設,推進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
花開時節,辛勤揮灑汗水才能孕育美好的未來。
精準扶貧尤需扎實推進。縣域是脫貧攻堅的主戰場,各有資源稟賦、區位條件,要突出特色,發揮優勢,以產業支撐,在產業扶貧、鄉村旅游扶貧、電商扶貧、金融扶貧等方面精準發力。
新型城鎮化特色小城鎮建設仍需發力。到2020年,全國要培育1000個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閑旅游、商貿物流、現代制造、教育科技、傳統文化、美麗宜居等特色小鎮,縣域需要有擔當有作為。突出特色,做優小鎮,千縣發力,萬鎮競技。唯有明確產業定位,挖掘文化底蘊,形成自己的風格和韻味,堅持規劃先行、節約集約,發揮財政資金、社會資金、金融資本作用,實現生產、生活、生態融合發展,方能脫穎而出,成為優美名鎮。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亟須培育新動能。2017年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也是全面實施《全國農業現代化規劃(2016—2020年)》的起步之年。縣域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承載區域,縣域經濟發展需要全新的切入點:圍繞“去庫存”調整種植業結構,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圍繞“降成本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減少化肥農藥不合理使用;圍繞“補短板”強化農業科技創新,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等。
最美人間四月天。縣域的四月天是桃李的四月天,是蠶桑與禾田的四月天,是春風中播種希望的四月天。
讓我們踏春而行,放飛縣域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