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是《中國詩詞大會》,繼而是《朗讀者》,接著是《見字如面》,這段時間,被譽為“綜藝清流”的幾檔電視節目以高而不冷的文化格調、溫暖厚重的人文情懷,接連贏得屏幕內外的熱烈掌聲,成為“朋友圈”的熱門話題。那些墨跡長存、余溫猶在的經典詩詞和文字,不僅讓觀眾得以在屏幕上邂逅“詩和遠方”,更是引發人們對傳統文化的集體回望。
在一個喧囂的網絡閱讀、快閱讀的時代,傳統的詩文書信為什么仍然受到人們的熱愛?對此,每個人也許會有不同的答案。但主持人董卿發現了“好的東西永遠總有需求,好的精神食糧總是供不應求”。滄海桑田,時代更迭,但人類最重要的真善美的精神情感和價值追求依然沒變,傳統文化中凝聚的民族魂魄依然存在,所以跨越時間的長河,歷經歲月沖刷,卻依舊能散發光澤、觸動人心。
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積淀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文明因子。正如中央《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所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是當代中國發展的突出優勢,對延續和發展中華文明、促進人類文明進步,發揮著重要作用。
慎終追遠、固本強基。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在詩詞的韻律里,在浩如煙海的文獻里,在歷史人物的背影里,有我們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這是我們中國人的精神底色,所以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任務艱巨、意義深遠、作用重大,現實意義非常突出。
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作家馮驥才認為,文化影響人,最重要的還是影響人的心靈、人的氣質,這才是真正的影響。傳統文化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典籍,這些是文本式的傳統文化,這些內容可以進入教材和書本。還有一種傳統文化是生活文化。比如傳統節日,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等等,這些節日的習俗更需要在生活中學習,在潛移默化中進行。
傳統文化不是博物館里的陳列品,也不等于晦澀難懂和復古懷舊,更非與現代文明格格不入。傳統文化之所以能散發恒久魅力,就在于它能滋養心靈,擴展精神疆域。只有讓“詩和遠方”進入百姓生活,把傳統文化精髓深入挖掘和清晰展現出來,才能為人們全面認知傳統文化提供客觀、真實、鮮活的文化載體和文化形態。因此,就一定要融通更多媒體資源,創新表達方式,大力彰顯中華文化魅力;同時也要堅持歷史性與現實性相統一的原則,辯證分析研究中華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獲得當代存在形式,成為當代社會生活的現實內容和推進力量。
習近平同志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延續和提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內在動力。新形勢下,無論增強中華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還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國夢”,都需要我們不斷堅定文化自信,傳承發揚好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提振民族復興的精氣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