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光清
中國的大國氣質是什么?以和為貴而不愿樹敵,求穩而非激進,順勢而變而非逆勢而行。和為貴,是中國外交的首要特質;穩為上,是中國政治改革的關鍵目標;順勢而變,是中國治理轉型的重要特征。
把握國家氣質,有助于理解這個國家的政策與行為。把握中國的大國氣質,也是開啟認識中國外交內政政策與行為的重要鑰匙。
國家氣質是一個國家基于其文化傳統和長期的行為特征而表現出來的相對穩定的個性、風范和氣度。國家氣質一般與這些因素有關:一是文化傳統和歷史底蘊。國家氣質不是浮于表面的暫時的表象,而是在長期的歷史文化傳統的熏陶下形成的比較穩定的特征。二是國家的綜合實力和社會制度。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和社會制度對這個國家領導人以及國民的行為都會產生很大的影響,而當一種行為模式穩定下來,就會起到塑造國家氣質的作用。三是國民的思維特點和行為特征。一個國家的行為往往與這個國家國民的行為是分不開的,因而,國民的思維特點和行為特征往往決定了一個國家的行為,從而影響到國家氣質。這些因素外化于行,就使國家表現出不同的個性、風范和氣度,從而就形成了不同的氣質。
中國的大國氣質中沉淀著深厚的歷史底蘊。在世界上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中,中國是所有國家中有最長的連續歷史的國家。而且,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與其他文明有很大的不同,這就是:中華文明的發展過程,就是一場不曾停息的長跑;而其他的文明,有的消失了,比較好的也只是接力賽。歐洲文明的發展就像是接力賽,第一棒是希臘文明,第二棒是羅馬文明,第三棒是中世紀基督教文明,接著是近現代歐洲文明。可以說,中國的大國氣質中沉淀的歷史底蘊之深厚,是其他大國不能比擬的。這也使中國的大國氣質更穩定、更具有持續性。
中國的大國氣質包含著中國人特有的思維特點。中國古代辯證法思想極其豐富,中國哲學非常關注變易發展、對立統一、相反相成、物極必反、整體聯系等問題。中庸是中國傳統中最典型的思維方式,它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一是執兩用中,不走極端;二是無過無不及,避免偏執,追求平和;三是得時勿失,時不我待,追求時中;四是允執其中,保持平衡;五是有原則地折衷。中庸的這些思維方式,至今對中國人都有重要影響。有序性與整體性密切聯系是中國哲學思維的基本特性之一。順序而生、循序而動是天人共有的規律,只有因循于此,才能有天地萬物的和諧生成。所以,有序性的發展趨向是與和諧性的價值理想相協調的。中國人特有的思維特點是塑造其大國氣質的重要因素。
中國的大國氣質隱含著中國人鮮明的行為方式。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有其獨特的價值體系,它植根在中國人的內心深處,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行為方式。中國人強調“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強調“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義,志以天下為芬”;強調“君子喻于義”“君子坦蕩蕩”“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強調“失信不立”“一諾千金”;強調“仁者愛人”“與人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強調“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等等。這對中國的大國氣質形成都有重要影響,并體現在中國的大國氣質中。
從總體上看,中國所表現出來的大國氣質是:以和為貴而不愿樹敵,求穩而非激進,順勢而變而非逆勢而行。這在當代中國外交內政政策與行為中表現得非常清晰。和為貴,是中國外交的首要特質;穩為上,是中國政治改革的關鍵目標;順勢而變,是中國治理轉型的重要特征。
(摘自《大國氣質——中國強盛的戰略選擇》 中國發展出版社 圖:周萬萍/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