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應虎
近年來,四川省宜賓縣在探索供給側改革、培育發展新動能中,圍繞農村產權抵押融資方面做了一些探索。重點以林權抵押融資貸款為突破口,建立健全價值評估、抵押登記、風險分擔、資產收儲、征信管理、貸款服務、組織保障等機制,建立交易、評估、收儲三個中心。
投入700萬元建立風險補償基金,農村產權抵押融資實現了5個突破:一是農村林權抵押融資貸款實現突破,貸款2.3億元;二是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融資貸款實現突破,辦理了23筆、近4000萬元;三是農村房屋抵押融資貸款實現零的突破;四是農村資金互助試點改革實現突破,實現產業資金互助借款14筆、228.22萬元;五是活體動物抵押融資貸款實現突破。銀行發放全省首筆以人工馴養繁殖的獼猴抵押貸款1000萬元,開創了動物活體抵押貸款先河。通過對一系列的改革試點進行探索創新,撬動農村投資達32億元以上。結合宜賓縣改革實際,對如何培育農村發展新動能提三點建議。
堅持底線不破 探索新動能
培育農村發展新動能,有三條底線不能破:一是農村的基本經濟制度;二是農村的基本治理形式;三是核心的土地承包機制不能變。農村新動能之所以感到難以發力,因為這三個底線不能變,還加上一根“天線”,就是國土方面衛星片檢查,耕地保護的紅線不能碰,違反了要追究責任,勢必對農村發展的新動能產生影響。在三條不變的基礎上來探討培育農村經濟發展新動能,總的趨向是建立內生動能和外生動能,兩者要相互激活,互為補充、互為支持。新動能的培育,應吸取前幾年城市大發展的教訓,外生動能的激活一定要有利于內生動能的激活,怎么理解呢?我們過去在城市建設上,城市新區、產業園區沒有公共服務配套,城市新區樓多人少,成了沒有產業支撐的空心城市,這就是沒有新動能。中央下決心全面推進改革,培育新動能,個人理解應該要從辯證角度轉變觀念、做足文章。
推進“四個轉變” 激發內生動能
——從農村資源向農村資本轉變上激發新動能。農村資源向農村資本轉變要動能,需要出臺政策,解決核心問題,就是對農村產權的權能賦予和價值評估。宜賓縣搞農村產權抵押融資試點,就是建立了權值評估體系和權能的流動市場以及風險分擔監管體系。現在是封閉式改革,如,宜賓縣政府頒發林權經營證,只能在本縣范圍內有效,如果在全市上整體推進這項工作,那在宜賓市范圍內有效,若今后能在全省、全國推廣開展這一類改革,農村將會加速發展,農民的收入將會大幅增加。所以,農村資源向資本轉變核心是產權的權能賦予和價值評估。
——從農村資金向股金轉變上激發新動能。資金變股金就是將各級各部門投入到扶持農業發展生產的財政資金(直補農民、社會保障、撫恤救災救濟、應急類等資金除外),在符合資金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在一定范圍內進行整合,量化到村集體和農戶,通過契約合同入股的方式,集中投入到經營主體,按股比獲得收益分工。可以探索兩種方式:一種方式是財政涉農項目資金轉變為村集體股金。將投入到試點村的涉農項目資金和村集體申請到財政專項扶持資金,量化為村集體股金,集中投入到經濟效益好、發展前景廣、具有法人資格的農業經營主體,按股比獲得收益分紅。或將財政投入到試點村以及經營主體形成的經營性資產,采取折股量化分紅或固定收益等方式,增加村集體和農民收入。另一種方式是財政扶貧到戶資金轉變為貧困戶股金。對試點村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在尊重其意愿的基礎上,將財政扶貧到戶資金,投入到效益較好的經營主體,確定貧困戶持有的股比例,按股比獲得收益分紅。
——從傳統農民向職業農民轉變上激發新動能。這個轉變上當前有兩個政策要突破:第一個政策就是農村只有規模化經營和生產才可能使農民變成職業農民,或者使農民變成農業工人。規模化經營和生產涉及什么問題呢?涉及老百姓手中的土地經營權,他不放,就沒有更好的辦法讓經營權集中。建議出臺政策或建立一種機制,如果這個生產隊有一定比例的村民同意,你就要無條件地服從,整體流轉。比如,宜賓縣泥溪鎮的一個村整體流轉3000多畝,就是探索這種辦法,全村來商量,大家來投票,民主決策,你不流轉也必須流轉,最后把這3000多畝全部流轉來規模化種植辣椒,效果非常好,所以要建立健全這樣一個政策體系。第二個政策是要把農民變成農業工人或職業農民,就要認真研究當前的農民工返鄉問題。返鄉農民工有了一定技術和先進理念,重點出臺金融扶持政策予以引導。建議加大對返鄉農民工創業的金融支持力度,鼓勵金融機構對返鄉農民工進行定向支持,降低金融貸款利率,同時,各級政府要建立征信制度,建立風險補償基金,出臺貼息政策,支持返鄉農民工創新創業。
——從農民組織向市場主體轉變上激發新動能。在市場體系運行中農民合作組織沒有被賦予完全具備市場主體資格,金融機構對專合組織不貸款不融資,財政資金支持力度小,影響了他們農業生產發展的積極性和推動性。如宜賓縣的花生非常多,原來各鄉鎮組織的專合社進入重慶、成都市場很困難,全縣就成立了一個花生聯合總社,因總社上了一定的規模,承包商、經銷商才跟你打交道,然后才能把花生賣出去。但總社現在都還不完全具備市場主體資格,貸不了款,也承接不了財政項目,想進一步發展很困難。為此,建議在賦予農民專合組織市場主體的職能、資格的政策上予以突破,在金融和財政支持政策上突破,有利于規范農民合作組織的生產經營活動,更有利于整個要素的流通和主體的發展。
轉變“四項政策” 培育外生動能
——從土地政策的轉變中培育新動能。一方面,當前的土地政策限制了城市和農村的互動發展,探索土地權益的剝離方法,如在土地承包權保持不變的前提下,將土地經營權進行價值評估,解決土地流動問題,城市資本進入農村,發展的產業、修建的房子可以辦得到土地證、產權證,得到法律的保護,調動城市資本的積極性,激發農村發展活力。同時,對農村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擔保等改革,已試點取得經驗的,建議適時推廣推開,進一步激發欠發達地區農業農村發展動力活力。另一方面,部分地方畜牧規模養殖、規模種植設施、農產品加工、道路及水利工程等基礎設施用地難問題仍然存在,即使是農村土地增減掛鉤項目,目前仍未明確具體比例用于農業農村。因此,農村發展還需進一步強化要素保障,明確農村土地出讓收入、土地增減掛鉤項目增加的指標用于農業農村的具體比例。
——從金融政策的轉變中培育新動能。首先,從國家層面上加強金融對農村的投放,放開所有的銀行到農村放貸的限制。其次,提高農村風險貸款的比例,如城市放貸達到10%就要追責,那么農村貸款提高到20%—25%再追責,提高銀行對農村放貸的積極性。三是對農村的產權進行了權值評估和權能賦予,在融資貸款時銀行就予以認可。四是融資貸款中各級政府要建立一種征信制度,激發銀行對農村的金融投放積極性。
——從支農財政政策的轉變中培育新動能。財政政策的轉變有三個具體的政策,一是財政政策支持向金融支持轉變。健全農村征信制度和征信體系,到市場和銀行去“找錢”,讓農民、農村融資不再難。二是財政支農資金分線支持向集中成片成捆轉變。現在是各條線支農資金都有,條條塊塊各有規矩有要求,但不集中成片,也不集中成捆,現在建“四好”村等現實要求有急需支農資金捆綁成捆使用,建議將財政支農資金精確到片區或鄉鎮,如建設新農村示范片一樣,成片建設一片,改變一片。三是國家財政政策對西部農村加大傾斜力度,重點安排西部農村城鎮化和農村發展專項資金,從而全面加速全國城鎮化進程,加快全面小康建設。
——從責任政策的轉變中培育新動能。責任政策即“責任追究”,要建立健全容錯糾錯機制,向問責機制要動能,向農村改革發展要動能。農村改革本身就是探索性的工作,省委出臺了建立健全容錯糾錯機制的文件,但是比較宏觀,建議在農業農村改革中建立容錯糾錯機制,讓基層放手大膽去干,讓農村發展充滿動力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