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里
四川省富順縣作為農業縣,人口在106萬,常年外出人口在35萬,農業生產以糧食作物為主,農業勞動力以中老年為主,單打獨斗的現象較為明顯,是典型的傳統小農經濟。在農業現代化的進程中,傳統的小農經濟勢必受到沖擊,如何發展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
富順農業發展瓶頸
——農民素質較低,適應性差,難以承擔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重任。目前,在該縣的農村勞動力中,出現了“逆向選擇”現象,即流出就業非農行業的基本是年富力強、受過較多教育的農村“精英”,留下從事農業生產的主要是人力資本含量和勞動技能較低的兒童、婦女和老人,在這部分人群中文化程度不足初中水平。無疑,農民作為發展現代農業的主力軍其素質偏低,難以承擔發展現代農業的重任。
——農業基礎設施薄弱,難以強化現代農業發展的基礎。農業生產受水資源短缺、物質技術裝備水平低、產業化進程慢等因素的制約,其生產仍然沒有跳出小規模、低水平、傳統粗放經營的怪圈。農業機械化作業水平低,實際機播、機收、機點灌溉率不高。農民出售農產品多以原糧、活畜為主,農產品深加工少,附加值偏低。
——農業生產規模化、組織化水平相對較低。農業生產的規模化成為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然選擇,需要進一步出臺推動土地流轉的政策優惠,促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加大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力度,提升農業省的組織化程度。
——綜合服務體系不夠健全。富順全縣各類行業協會和專合組織發展不平衡,整體規模小,服務形式單一,特別是信息、金融、經營決策和法律服務等方面更為缺失。
——農業產業結構單一。從富順縣農業結構來看,多以傳統的農林牧漁為主,未能實現多種模式適度經營。經營結構單一,限制了農業的發展和農民的增收渠道。單一的產業結構使得農副產品的加工程度低,資源優勢未能轉化成產品優勢。
農業現代化發展路徑
——切實加強農業基礎建設。完善強化各項強農惠農政策,加大對農業農村投入力度,集中力量辦大事。要按照適合縣情、著眼長遠、逐步增加、健全機制的原則,堅持和完善農業補貼政策,不斷強化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加大對糧食生產的扶持力度,加快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狠抓農田水利建設,大力發展節水灌溉,加強耕地保護和土壤改良,加大農業機械化推進進度,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大力發展社會化服務,針對農業薄弱環節,幾大塊推進農業科技開發和推廣,積極發展農村專合組織。
——切實加快發展特色種植業。一是提升糧食生產能力。堅持推進“百畝攻關、千畝展示、萬畝示范”的糧食生產模式,建設以水稻、高粱、玉米為主的優質糧油高產示范區,重點發展優質“中稻+再生稻”、優質“高粱+再生高粱”等特色優勢產品。二是優化發展水果產業。在原有的甜橙生產區發展連片的甜橙生產基地,加強甜橙的管護,提高甜橙種植規模經濟效益。加快發展以草莓、葡萄、西瓜等農業園區和觀光采摘園區的建設。三是突出發展蔬菜產業。加快發展以沱江沿岸蔬菜產業基地的建設,規模化種植辣椒、生姜、黃瓜、茄子等特色蔬菜。要推廣原因的蔬菜核心示范區的建設模式,提升全縣的蔬菜生產能力。要發展反季節和外銷型規模化蔬菜產業基地建設。四是加快發展經濟作物。因地制宜、集中連片發展花椒種植業,培育發展飼料桑、金銀花等經濟作物。擴大花卉苗木、油茶等經濟林木種植面積,積極發展林下經濟。加快發展蠶桑業,提升桑園良桑化率。
——切實加快發展生態養殖業。一是提升發展生豬產業。以錦盛源和德康生豬產業化生態循環經濟項目為契機,推廣應用生豬規模化、標準化健康養殖,積極培育生豬家庭農場、養殖大戶,壯大生豬產業競爭力。二是發展黑山羊產業。因地制宜培育養殖專業戶,推動規模化標準化黑山羊養殖場建設。三是發展蛋雞、肉鴨、白鵝產業。大力推行良種、良料、良法飼養技術,提高工業飼料入戶率,提高養殖效益,降低養殖成本。四是培育發展肉兔、肉牛產業。完善肉兔良繁體系和標準化規模養殖示范場建設,加快肉兔生產良種化、規模化、標準化、生態化、產業養殖。提高乳肉兼用牛繁育和生產能力,加大肉牛改良力度,推行“測料配方”飼喂技術,提高肉牛育肥效果。五是提升水產養殖業。完善水產養殖基礎設施建設,改造升級標準化魚池,改擴建集中連片精養魚池,建設專業漁政漁港碼頭,建成無公害水產養殖基地。
——切實推進農產品精深加工和品牌建設。一是推進農業“接二連三”發展。依托特色優勢農業基地建設,加快特色種植業現代化進程,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提高農產品商品率。積極延伸農業產業鏈,重點發展特色養殖—屠宰—加工的生態畜牧產品精深加工,不斷完善生豬、黑山羊、蛋雞、肉鴨、白鵝等生態畜牧業養殖、加工、銷售一體化,提升特色優勢農產品附加值和綜合效益。鼓勵特色優勢農業與工業、生態、旅游、文化等融合發展,支持發展休閑觀光農業。二是大力實施農產品品牌戰略。加強“三品一標”及省級以上名優品牌創建。加強行業品牌整合、保護、宣傳與營銷,創建一批區域性、地域性特色農產品品牌。擴大蔬菜品牌在川渝市場影響力,加強生豬、甜橙、筍竹品牌建設,提高再生稻、黑山羊品牌知名度和響亮度,做大該縣優勢品牌。
——切實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一是推進種養業規模化發展。依托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努力培育發展管理規范、利益共享、風險分擔的專業合作社。大力發展家庭農場,有序開展示范家庭農場創建和認定管理,引導扶持兼業農民成為專業農民,努力培育普通農戶成為種養大戶。搭建土地流轉信息服務平臺,確權處理,引導農用地有序流轉,鼓勵農民自愿有償“互換土地”,推動農業用地種養能手或專業大戶集中,推動特色優勢農業規模化發展。二是健全農業服務體系。著力提升農業技術推廣,農產品病害防控和涉農信息的披露和預警,大力推進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和綠色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