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信
【摘要】本文論述幼兒教師應具備分析和評判幼兒說謊的能力,首先要認真分析事件的背景,如幼兒年齡、一貫表現、能力水平、說話動機等;其次要分析幼兒談吐表情、話語內容與實際是否相互矛盾等。只有判斷準確才有利于進一步分析幼兒說謊的原因,采取相應的教育對策。
【關鍵詞】幼兒 說謊 教育 理性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3A-0127-02
[事件回顧]
2016年9月30日上午9:00,我正在區教育局參加會議,突然接到一位老師的電話,說班上一個叫洋洋的孩子的家長投訴幼兒園的一位男老師昨天用煙頭燙傷了孩子的背部和另一個孩子(小旭)的大腿根部,需要我馬上趕回幼兒園處理。我當時一聽愣住了,心想:幼兒園沒有男老師,只有財務室的出納小蔡是男的,可據我們的了解,財務小蔡是個從來都不吸煙、也沒有其他惡習的年輕小伙子,為人也和善,比較有愛心,與他一起工作了幾年,我們對他的為人還是比較了解的,他怎么會燙傷孩子?這其中應該另有原因。這件事情關系到幼兒園的聲譽,處理不好就會使事態嚴重,于是我向領導請了假,馬上趕回幼兒園。
我回到幼兒園的第一件事就是先到班上找到當事人,向孩子、家長和老師了解情況,結果老師說這個孩子已經請事假準備外出旅游。第二天就是國慶節小長假,如果等放假回來再處理,什么證據都沒有了。為了盡快處理好此事,我馬上聯系這位家長,再次向家長了解情況,家長說孩子背部確實有被燙傷的痕跡,他們詢問孩子說是被老師燙傷的,家長覺得事情嚴重所以就打電話給老師了,而且這位家長一再強調孩子從來不撒謊。我告訴家長,幼兒園非常重視此事,如果真是老師或幼兒園的責任,我們會給家長一個滿意的答復,同時請求家長配合,中午帶上孩子到幼兒園一趟,親自與當事人到醫院驗傷。與此同時,我馬上安排辦公室人員調看寢室、教室、樓道和戶外場地的監控錄像,查看這個班孩子昨天全天活動的監控視頻,發現了兩個情況:一是上午9:42園務韋主任帶了兩個陌生的男師傅進入中5班寢室清點幼兒睡床(我園準備利用國慶節期間更換大、中班寢室的幼兒睡床,請人來處理舊的床鋪),其中一個師傅點燃了一支香煙,才吸了幾口,經韋主任提醒園內禁止吸煙后馬上把煙丟到地上,還踩了一腳;二是這一天,財務小蔡沒有進過中5班教室,與洋洋沒有接觸,更別說單獨相處。當我們向洋洋的老師了解情況時,得知洋洋這個孩子口頭表達能力強,想象力非常豐富,是個能說會道的孩子。另外,老師還告訴我一個很重要的信息,就是當天下午孩子午睡起床在走廊排隊下樓梯時,發現寢室走廊旁有一個煙頭,小朋友們紛紛猜測是誰吸煙了、是誰丟的煙頭,最后保育老師把煙頭掃進垃圾鏟才結束了議論,這是否與事件有關?接著,我們把洋洋說的另外一個也被燙傷的孩子小旭找來了,把他全身上下檢查了一遍,沒有發現一處傷口或傷痕,只有大腿根部有一個舊的傷疤,像是曾動過小手術,問他這兩天是否有人打過他或用煙頭等傷害過他,他一口否認,還覺得莫名其妙。然后我們讓老師與小旭媽媽通了電話,詢問孩子身上的舊傷疤是怎么來的,小旭媽媽告訴我們孩子兩歲多時動過一次疝氣小手術。綜合以上種種查證結果,我心中已經猜測到八九分:洋洋可能對家長撒謊了!但這要等孩子到場后才能確認。
中午,洋洋的父母帶著孩子如約而至,雙方坐下后,我叫園醫吳醫生先查看洋洋的傷口,孩子背部的傷口已結疤,有被再次抓傷的痕跡,吳醫生說這傷口比較像是蟲咬發癢抓傷的,而且已經有一段時間了,不像是新傷,更不像是煙頭燙傷的,如果是昨天燙傷的,今天就會潰瘍發紅,不會這么快結疤。當老師問孩子這傷是怎么來的,孩子說是蔡老師用煙頭燙傷的,再問孩子是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燙傷的,孩子說忘記了。孩子的爸爸在一旁說孩子從來不撒謊,于是我就讓老師把孩子帶到隔壁教室玩去了。然后與家長聊起這事,告訴他們4歲的孩子想象力開始漸漸豐富,他們有時候不是故意撒謊,而是不知不覺會把一些人與事聯系在一起,然后通過自己的主觀想象,把它當成是真的。隨后,我把之前所查證到的信息都告知了洋洋的父母,洋洋父母聽完后,意識到可能是孩子撒謊了。接著,我叫家長耐心聽我和孩子對話,中途不要插嘴。我把孩子帶到辦公室,裝作沒事一樣聊起天來。這個4歲多的孩子的確很聰明,一問一答,與我閑聊了幾分鐘。突然,我把話題一轉,轉到這件事情上來:“你認識小蔡老師嗎?”“認識。”“你經常和小蔡老師玩嗎?”“是呀!”“一般是什么時候玩呀?”“每天早上一進幼兒園,我就和小蔡老師玩。”“誰送你來幼兒園?”“媽媽。”“媽媽不送你進教室,而是送到小蔡老師那里,然后你就和他一起玩了?”“是呀,我們玩球、跳繩、轉山洞……”孩子說得興致勃勃。這時,洋洋媽媽卻在一旁著急地提示孩子:“胡說!媽媽何時送你到小蔡老師那兒玩呀?”我用手示意家長不要急,讓孩子說完。問得差不多后,我才與家長溝通,剛才在我不經意的提示下,孩子已經把事情全聯系在了一起,很明顯,孩子不是分不清是非,而是無意識地撒謊了!家長認識到自己錯怪了小蔡,當面向小蔡道歉,事情得以圓滿解決。
[事件分析]
“人之初,性本善。”我們總是相信孩子最單純,他們是不會做假的。然而,我們驚訝地發現,稚嫩的孩子竟然會說謊。其實,幼兒的說謊現象可謂五花八門,層出不窮。幼兒說謊有內在的原因,也有外在的原因。不同種類的說謊,性質也不同。“治病必先尋因”,只有正確認識幼兒說謊的本質是什么,對幼兒的說謊行為進行分析、判斷、歸類才能對癥下藥。從洋洋說謊這件事可以看出孩子本身不知道自己捅了多大的簍子,無意中誣告了小蔡老師傷害了他。而事情的真相卻是洋洋在他爸爸的不經意提問與提示“你身上的傷是怎么來的?”“是被人抓傷的還是用煙頭燙傷的?”“你們幼兒園有男老師嗎?”,剛好洋洋看到過丟棄的煙頭,又知道幼兒園有一個男的財務小蔡叔叔,就不自覺地把所有事情聯系在一起了,最后演變成小蔡老師用煙頭燙傷了自己!
[事件反思]
幼兒常因認識不足和理解錯誤產生心理錯覺,用想象的情節代替記憶不確切的情節,于是便出現了“說謊”現象。例如,洋洋爸爸問他“你們幼兒園有男老師嗎?姓什么?”,洋洋就會把認識的男財務說成“小蔡老師”。這種情況就是幼兒因缺乏經驗而產生的理解性心理錯覺。又如,幼兒常常會因為不理解某些概念的真正內涵而不自覺地“說謊”。爸爸問幼兒園有男老師吸煙么,洋洋想起下午起床在睡室走廊地上看到的煙頭,就對爸爸說:“小蔡老師也吸煙,他用煙頭燙傷我!”中午我們再次向洋洋追問事情真相,尤其強調不能撒謊時,當著老師、家長的面,洋洋為了保護自己的自尊,所以一口咬定是蔡老師用煙頭燙傷了自己,他明白一旦改口便失去在大眾心目中的美好形象。但是老師不停的追問使他的臉紅了,眼睛不敢看我們,我想當時他的心里一定很緊張,畢竟他還是一個孩子。孩子和我們一樣都是有自尊的,可我們把他們都當成了嫌疑犯,如果角色對換,被懷疑的是我們自己,那我們會何等憤怒?但是面對我們,孩子是弱者,他們心中或許有困惑、有不解,可他們不會也不敢說出來,因為他們不知道幼小的他們也有人權,人權是不可侵犯的。所以,我換了一種方式去處理,通過與孩子聊天圓滿解決了這件事。
幼兒說謊行為在其心理發展過程中是不可避免的。說謊是幼兒期的一種常見現象。幼兒兩歲半至三歲半就會講十分完整的謊話。對此,我們不必大驚小怪,應當看到其積極的一面。《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三歲以上幼兒大多會把現實和想象混在一起,編出些謊話來。豐富的想象力正是三歲至六歲幼兒心智發展的特征之一,然而他們尚無能力完全分辨想象和事實之間的差距,常常把想象當成事實,難免會犯錯誤。教師要認真分析幼兒說謊的原因,幼兒說謊行為的發生往往是在暗示我們,他們正面臨著某種自己解決不了的困難(心理上或者生理上的)。爸爸和老師都在問洋洋的傷是怎么來的,洋洋也不知道是怎么受傷的,也許只是身子癢,用手抓一抓就有傷了,家長也沒發現。而我們都一個勁兒地要問出個所以然來,洋洋就只好隨意編個理由,因為自己解決不了,他就用說謊的方法來應付。幼兒說謊有時也是內心緊張的一種表現,還可能是缺少關愛的一種提示。家長要盡量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關愛、幫助孩子,這遠比簡單的批評和說教效果好。
這件事情已經過去一個多月了,但每次想起,我的心里總有觸動,我們是幼教工作者,要做專業型的幼兒教師,熟知幼兒每個年齡段的發展特點,才能更準確地理解各個時期正在發展中的幼兒。
(責編 周翠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