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東暉
【摘要】本文論述在學校教育中傳承遼劇,應提高學生對遼劇藝術的認知度,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文化修養,創設學習氛圍,營造家校一體的教育環境,改變教學方法和演唱形式,讓傳統戲曲“老樹發新芽”。
【關鍵詞】學校教育 遼劇 傳承 經典 素養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3A-0119-01
遼劇是遼寧省獨有的地方戲曲劇種,因唱腔優美、風格獨特、行當齊全而深受遼南地區群眾的喜愛。遼劇產生于民間,反映了廣大民眾的思想感情、價值判斷和審美取向。它通過民眾喜聞樂見的表現方式,或對民眾日常生活中各種各樣的人物言行、生活故事進行模仿,或對歷史人物、事件進行再現,以此傳達對人物、事件的褒貶好惡,是培養基層民眾道德的鮮活“教材”。充分發揮遼劇的道德感化作用,使之成為建立社會主義道德體系、構建和諧社會的一部分,是當前發展遼劇的使命。如何促進遼劇的發展和繁榮,讓遼劇在全國形成廣泛持久的藝術影響?將遼劇引入學校課堂,創新遼劇的傳承方式,是實現遼劇繁榮復興的有效手段。
一、提高學生對遼劇藝術的認知度
除了在群眾中演出,將遼劇納入學校課堂中,讓學生知道什么是遼劇,了解遼劇的起源、藝術表現形式、藝術特點、唱腔、代表曲目等,讓學生體驗遼劇的魅力,是傳承和發揚遼劇教育作用的有效途徑。通過課堂實踐調查,我們發現絕大多數學生都喜愛遼劇,有不少學生認為遼劇進課堂不僅讓他們知道了家鄉戲,而且豐富了學習內容,對提高自身的藝術修養有極大的幫助。但由于遼劇與現代流行音樂不同,仍有一部分學生對學習遼劇不感興趣,這也給我們的課程研究提出了挑戰。所以,提高學生對遼劇藝術的認知度,仍然是我們現階段應當做好的工作。
二、提升教師專業素養和文化修養
遼劇在豐富學生藝術文化生活的同時,也大大提高了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文化修養。教師以課堂教學為契機、以課外活動為輔助,將遼劇編寫成適合本地教學的校本教材,并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反思、總結教學經驗,形成了豐富的理論成果。在這個實踐過程中,教師的專業素養、理論研究水平得到了較大提高。此外,教師在深入了解遼劇、教授遼劇的過程中,也潛移默化地接受了藝術熏陶,提高了自身的審美能力和水平。但是,在教學實踐中,我們也深深體會到專業教師匱乏給教學工作帶來的阻力。因此,培養專業教師也是現階段的核心工作。
三、創設學習氛圍,營造家校一體的教育環境
著名教育家贊可夫曾說:“我們要努力使學習充滿無拘無束的氣氛,使兒童和教師在課堂上能夠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就這樣良好的教學氣氛,那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不可能發揮作用。”在遼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展示遼劇的魅力,激發學生的審美興趣,就要設計生動的教學情境、創設自由的學習空間,讓學生真正用心去體驗如何唱遼劇、演遼劇,喚起學生學習遼劇的熱情,才能收獲較佳的教學效果。然而,這樣還不夠,學校還應該營造家校一體的教育環境,讓學生和家長一起學習遼劇,以此培養學生持續學習的興趣。
四、改變教學方法和演唱形式,讓傳統戲曲“老樹發新芽”
傳統戲曲的消亡,往往是因為受當代文化的沖擊,無法適應現代人的審美需求。因此,發展遼劇不但要做好保護傳承和價值宣傳等,還要著重使之現代化。學校教學方面,我們應該充分發掘遼劇的當代功用、當代內容,從內容和形式上進行創新,在傳承遼劇傳統演唱內容、形式的同時,增添現代曲目和演唱方法,以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喜愛該劇種,為該劇種的傳承和發揚培養更多的苗子,使傳統戲曲“老樹發新芽”。社會保護方面,我們應該爭取國家和地方的立法保護,為遼劇的發展提供“沃土”,從而有效阻止文化土壤沙漠化和貧瘠化,逐步改良地方戲曲生存的環境。
作為我省唯一的地方戲,遼劇已被國務院正式批準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特別是近幾年,遼寧營口的經濟步入了迅速發展的快車道,遼劇也隨之出現了勃勃生機,創作演出了具有較高水平的舞臺藝術精品。但是由于文化娛樂市場多元化的沖擊,遼劇仍處于步履艱難的掙扎之中。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為保護、傳承和發展遼劇獻言獻策。可將《體驗與傳承地方戲——遼劇》這一校本教材在全市中小學生中宣傳普及,讓全市每一個學生都知道自己家鄉的劇種,普及遼劇知識,激發學生學習遼劇的熱情;在人才培養上下功夫,提高現有人才水平,積極選拔培養后繼人才,讓遼劇這朵藝術奇葩在遼寧大地上常開常新,永葆春色。
(責編 周翠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