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伯露
以四川宣漢農商銀行為例
自扶貧攻堅戰打響以來,作為服務“三農”、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的金融主力軍,宣漢農商銀行積極思考,主動作為,堅持精準扶貧總體思路,深入開展“惠農興村”“扶微助小”“融城旺社”三大工程,創新扶貧模式、助推產業發展,由“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轉變。
隨著工作的持續推進,發現了一些困難和問題。未來,縣域農商銀行(農信社)如何持續做好該項工作,確保“扶真貧、真扶貧”,從而助推金融精準扶貧向縱深發展?筆者結合宣漢農商銀行開展此項工作的實踐進行調研和思考,并提出幾點建議。
深化金融精準扶貧的制約因素
宣漢農商銀行踴躍投入到精準扶貧的具體工作中去,但由于一些天然的、歷史的、現實的問題和困難,一定程度上制約著扶貧工作的推進,影響著扶貧效率的提高。
——自然條件惡劣,金融扶貧風險較大。貧困地區多地處偏僻,或高山峻嶺,或峽谷溝壑,可耕地不足從而毀林毀草開荒導致水土流失嚴重,自然災害頻繁,生態環境脆弱,難以保證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這些地區致貧因素多,貧困程度深,扶貧難度大,災年返貧、因病返貧現象較為普遍。
——產業結構落后,金融扶貧難度增加。特困地區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缺乏競爭力和自我發展能力,產業構成以自給自足的傳統農業為主,糧食生產占主導地位,經濟作物等其他產業比重低,生產成本高,經濟效益低。留守勞動力文化素質偏低,年齡偏大,缺乏科學知識和市場經濟意識,底子薄、基礎差,扶貧工作基本從零開始,難度較大。
——農戶認識偏差,金融扶貧持續性降低。部分貧困戶依然存在“等、靠、要”思想,對扶貧開發和扶貧貸款認識不足,對依靠土地脫貧失去信心,以為精準扶貧只是走過場、搞形式,仍然抱有依賴政府“輸血”式救濟的老觀念。
——政策配套單一,金融扶貧動力不足。部分地方財政資金設立風險補償金激發了銀行業金融機構的扶貧動力,但風險分擔機制較為單一,針對貧困地區的差異化金融政策配套不夠,更缺乏鼓勵先進的激勵政策,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銀行業金融機構特別是農信社作為地方金融主力軍的扶貧動力。
——業態環境限制,金融扶貧有力難使。貧困地區信用體系建設較為緩慢,市場主體信用等級偏低,合格的貸款主體較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資金需求期限長、額度大,同時其生產要素無法有效交易和流轉,要素價格發現功能難以實現,在此背景下創新“四權”抵押貸款仍面臨評估難、流轉難、變現難的現實問題及相應風險。
金融扶貧要向“精準滴灌”轉變
——宣傳引導,樹立群眾對金融扶貧的正確認識。一是逐村召開金融扶貧動員工作會議。向廣大群眾宣講金融扶貧與目的、意義及措施,宣傳扶貧信貸政策規定、優惠條件、操作流程等,讓貧困戶自愿貸款發展產業項目,放心使用貸款,到期歸還貸款。二是加快貧困地區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深入開展“信用戶”“信用村”“信用鄉(鎮)”以及“貧困地區示范戶”“農村青年信用示范戶”等創建活動,嚴厲打擊各種逃廢債行為,不斷提高貧困地區各類經濟主體的信用意識,營造良好的農村信用環境。三是持續開展送金融知識下鄉活動。加大貧困地區金融知識宣傳培訓力度,捐贈科普、農業、創業、管理等文化書籍和光碟。
——因地制宜,堅持發展特色產業。農村貧困的根本原因是在于產業基礎薄弱,未形成產業“氣候”。因此,發展產業是帶動貧困地區、貧困農戶脫貧致富的重要出路。建議把發展特色產業、優勢產業擺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因地制宜,“一村一策、一戶一案”,推動農村產業化發展與金融資源緊密結合、協調發展,形成可持續的產業群體,利用多種模式,形成示范效應,發揮帶頭作用,讓貧困戶看到產業發展的希望,促進貧困戶想創業、敢創業,想貸款、敢貸款,通過產業發展有效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
——多方聯動,形成合力共同推進。精準扶貧作為一項系統工程,其所包含的基礎建設、產業發展、教育培訓、醫療衛生等內容涉及財政、交通、農業、林業等多部門多條線,扶貧開發項目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口部門的指導支持,農商行在提供信貸支持的同時仍需牽線搭橋,多方聯動,以農商行金融扶貧為支點,撬動多方扶貧資源的高效運用,與相關職能部門共同為扶貧項目服好務、找好路,通過協同作業建立聯動反應的工作機制,針對不同項目形成可操作性強的項目扶持方案,比如針對中草藥種植、果木栽培、畜牧養殖、鄉村旅游等不同經營類別形成各具特色的聯動扶持方案。
——精準滴灌,深化產品服務創新。一是創新農村“四權”等生產要素擔保方式。即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林權、水域灘涂養殖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積極探索農村“三權”抵押試點,創新“三權”抵質押金融產品。二是根據不同項目不同產業在不同發展周期的不同金融服務需求,個性化定制金融產品及服務。如目前大力推廣并廣受歡迎的“稅金貸”產品。三是加強銀行、保險、政府間業務合作。形成三者之間的協同效應,充分發揮政府、市場、中介組織的作用,分散和緩釋三農信貸風險,有效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防范風險,確保扶貧開發健康可持續。農商行作為金融扶貧主體之一,同時作為經營風險的市場主體,其對風險的天然敏感和防控屬性決定了對扶貧開發的可持續性、微利性有一定內在要求,從而決定了金融扶貧既不是慈善救濟,又不是純粹的商業行為,而是在保持資金安全的前提下,通過信貸投放,啟動示范和帶動效應明顯的扶貧項目,支持有一定經濟效益的產業發展,激發貧困人群的內生發展動力,從而實現可持續的脫貧和發展。對風險的防控要求能實現扶貧項目的篩選功能,過濾低效甚至無效的信貸需求,在實現自身業務可持續發展的同時保證精準扶貧工程高效可持續推進,最終達成互相促進的雙贏局面。 (作者單位:四川宣漢農商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