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卿
挑戰英國海權失敗
德國處于歐洲中部,夾在北海、波羅的海與阿爾卑斯山之間,南北為山水阻隔,德國向外擴張就只能東擴和西進。正如歷史學家戈洛·曼所形容的,德國就像被關在一座大監獄里。到一戰時,其海上實力仍不敵英國。德國公海艦隊在與英國本土艦隊的日德蘭海戰中雖取得勝利,但并未打破兩國海上戰略格局,而且在戰爭后期基本被英國封鎖在港灣內無所作為。正如美國《紐約時報》當時所評論的那樣:“德國艦隊攻擊了它的牢獄看守,但是仍然被關在牢中。”
德國挑戰英國海權以失敗告終后,其對陸權有了重新認識。20世紀30年代,德國重整軍備,納粹高層和普魯士軍事貴族集團一直傾向發展陸軍和空軍,把坦克和飛機作為主要突擊力量,而把海軍作為戰術軍種,以襲擾戰來封鎖敵國航運、策應陸軍為目標,以潛艇替代大型水面艦艇作為海上力量。納粹德國擴張的終極目標是統治全世界,但由于海上力量相對薄弱,就只能先大陸,后海洋。這也就意味著要先將“陸上”的蘇聯列為主要敵人,而視“海上”的英國為暫可妥協的對象。
“生存空間”
納粹二號人物魯道夫·赫斯的導師、納粹主義地緣政治學家豪斯霍費爾,提出了所謂“生存空間”論。這一理論認為,國家就像一個生物的有機體,隨著實力的增強,將使膨脹的力量超出現有疆域,從而注定要向外擴張。國家的擴張就需要地理的擴張,即國家的生存空間的擴張。這一理論也成為后來“納粹地緣政治學”擴張理論的基點。
20世紀20至30年代,率先進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德國,對金屬礦藏、石油及糧食的需求快速增長,而南歐、東歐和中東擁有現代工業急需的鉛、鋅、銅、鉻、褐煤和糧食,以及石油。1936年以后,德國原則上只以易貨貿易的方式從事商品進出口,中南歐那些嚴重依賴德國市場的中小國家不得不接受柏林的“經濟協調”指令,成為德國的定點生產基地:羅馬尼亞負責提供石油、木材、大豆和棉花,保加利亞提供肉類、水果和蔬菜,匈牙利則出口禽蛋。
即便如此,德國在燃料、橡膠、紡織品和稀有金屬方面仍有缺口,要從國際市場獲取,同時要把過剩的工業制品銷售到其他地區。但擁有眾多殖民地的英國,不僅控制了全世界最廣闊的市場,還占有某些至關重要的原料產地。
因此,德國在1940年夏天連續取得重大戰果后,卻開始面臨糧食和燃料短缺的問題:由于無法從國際市場獲得足夠石油和食品,且戰爭已嚴重影響了德國的農業生產,唯有立即占領東歐和蘇聯,獲得大量勞動力、耕地和礦產資源,才能在相當長時間內化解經濟壓力。換言之,由于德國當時坐擁歐洲首屈一指的工業與科技力量和陸軍實力,基于地理和現實發展因素,“東進”是使德國在短期內實力大增的最優選擇。
羅馬尼亞的石油
正在德國籌備進攻蘇聯之時,1940年7月28日,希特勒獲得的一份重要情報加快了德國入侵蘇聯的步伐。這份情報就是,8月3日,英法軍事代表團將赴莫斯科,屆時將形成共同抗德的聯盟。1940年9月,羅馬尼亞局勢岌岌可危,蘇聯向其提出領土要求,被羅馬尼亞拒絕。
羅馬尼亞是當時西歐最大的產油國,而且地處東歐、中歐和東南歐交會處,不僅向歐洲各地戰場供油方便,還是中東至西歐輸油管道的必經之處。控制羅馬尼亞,無疑將改變戰爭雙方的勢力消長。隨著戰事推進,至1939年上半年,德國石油進口達到發動戰爭以來的高峰,最大來源便是羅馬尼亞,當年德國對羅馬尼亞石油依賴量接近90%。所以,當羅馬尼亞最大的普洛耶什蒂油田受到蘇聯威脅時,希特勒不得不將視線向東轉到蘇聯——“斯大林正在和英國人暗中勾結,以使他們繼續作戰來牽制我們,其目的是想要爭取時間并奪取他想要的東西。”
1941年4月6日,德國入侵巴爾干半島、推翻親英政權國家,目的不僅消除德國南部的威脅,還可以封鎖蘇聯的黑海出海口,又可切實保護羅馬尼亞的產油區。4月27日,德軍攻陷雅典,英軍撤至克里特島。至此,在蘇聯的鄰國中,從北到南除了土耳其保持中立外,其余國家不是被德國吞并就是站在德國一邊,反對蘇聯。由此,德國已完成了對蘇聯的戰略包圍。兩個月后,即1941年6月22日,德國閃擊蘇聯,蘇德戰爭爆發。
(摘自《世界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