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秋兵
1943年3月18日,是周恩來的農歷45歲生日。在重慶紅巖村,中共南方局的同志們為他準備了茶點祝壽。但周恩來沒有出席,而是簡單地吃了一碗面條,就回到辦公室,撰寫《我的修養要則》。
《我的修養要則》是周恩來寫給自己的生日箴言,更是寫給黨員干部的修養準則。
《我的修養要則》共217個字,分為七條。
學習是前提。《要則》的第一條就是:“加緊學習。”后面六條談了工作、生活、為人等方面,但“加緊學習”是諸方面的前提。
學習改變了周恩來的人生軌跡,是其人生“轉變的關鍵”。1910年,周恩來離家到東北繼而到天津接受新式教育,逐漸改變了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正如周恩來在1946年所說:“我在鐵嶺入了小學,六個月后又去沈陽入學,念了兩年書。從受封建教育轉到受西方教育,從封建家庭轉到學校環境,開始讀革命書籍,這便是我轉變的關鍵”,“沒有這一次離家,我的一生一定也是無所成就,和留在家里的兄弟輩一樣,走向悲劇的下場”。1914年,周恩來在南開中學寫了一篇作文《一生之計在于勤論》,其中提到:“欲籌一生之計劃,舍求學其無從。然學而不勤,則又何貴乎學。是故求學貴勤,勤則一生之計足矣。”1924年,周恩來在26歲時就擔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也得益于1920年到1924年在歐洲的求學經歷。黃埔軍校時期,周恩來曾說:“一個人對于世界萬事萬物,對于人生各種問題,要想看得透,就得志于學、勤于問、敢于闖。”
學習的方法。《要則》第一條還指出:“寧精勿雜,寧專勿多。”四個月后,周恩來回到延安參加整風運動時,又作了強調:“必須從專而精入手。寧可做一件事,不要包攬許多。寧可做完一件事,再做其他,不要淺嘗即止。寧有所舍,才能有所取。”
學習與工作的關系。《要則》第二條才談工作,反映出的是:在工作與學習兩者之間,學習在先,工作在后。1950年7月26日,周恩來曾為李銀橋的妻子、當時在中央辦公廳秘書局工作的韓桂馨題詞:“努力學習,好做工作。”
《要則》第三條強調:“習作合一。”學習與工作要相結合、相統一,要學以致用。“要注意檢討和整理,要有發現和創造”。學習的目的是為了“發現和創造”,促進工作實踐的新發現、新創新、新創造。只有與學習相結合的工作,才能是有所發現的工作;只有與學習相結合的工作,才能是有所創造的工作。
向誰學。《要則》第六條提出:“永遠不與群眾隔離,向群眾學習。”
1943年4月22日,周恩來在重慶向中共南方局機關干部作整風報告,寫了《怎樣做一個好的領導者》,更加細致地講述了為何要向群眾學習,如何向群眾學習:“不僅要教育群眾,還要向群眾學習。因為領導者本身知識還不完全,經驗還不夠,領導地位并不能使你得到知識和經驗,所以面向群眾,汲取群眾經驗,十分必要。我們要求同志們:(1)與群眾接近和聯系,在某種程度上要與他們打成一片;(2)傾聽群眾意見;(3)向群眾學習;(4)教育群眾,不做群眾的尾巴。”
學習的物質基礎。《要則》第七條說學習的物質基礎是“健全自己的身體”。新中國成立后,周恩來日理萬機,但也沒忘記鍛煉身體。西花廳周恩來辦公室的隔壁就是乒乓球室。
1963年7月22日,周恩來說:“人不是生而知之,而是學而知之。中國這句古話很有道理。我們現在要更進一步,要活到老、學到老、改到老。學然后知不足,越學就越感到我們不知道的東西太多了,知道的東西太少了。”“活到老、學到老”就是所謂的“終身學習”。1972年尼克松訪華,全世界人都看到了周恩來的風度和魅力。但很少人知道,周恩來為了中美首腦會談的成功所付出的艱辛,這其中包括大量的學習研究。74歲的周恩來對尼克松的個人性格、政治觀點、家庭生活習慣等都做了深入研究,觀看了尼克松所喜歡的電影,還仔細閱讀了尼克松所寫的《六次危機》一書。
《要則》第四條:“要與自己的他人的一切不正確的思想意識做原則上堅決的斗爭。”這就是批評與自我批評。
《要則》第五條:“適當地發揚自己的長處,具體地糾正自己的短處。”周恩來在“發揚自己的長處”前加了個狀語“適當地”,意思是:發揚長處一定要適當、適合、適可。一個人,沒有長處,是庸才;不適當地發揚自己的長處,是蠢才;只有適當地發揚長處,才是英才。
周恩來撰寫的這份《我的修養要則》,到今天,黨員干部仍可以之作為加強黨性修養的一面鏡子、衡量自己的一把尺子。
(摘自《黨員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