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杰
在托爾斯泰這位代表著一個時代精神的最高成就的老人面前,那些汗牛充棟的頌歌輕如鴻毛。平靜而真切地流著眼淚的托爾斯泰,是不需要任何頌歌的。
列夫·托爾斯泰是俄羅斯文化的良心。與托翁會面是多少俄羅斯文化人夢寐以求的事情。
年輕的藝術家夏里亞賓跟友人、音樂家拉赫瑪尼諾夫一起去看望托爾斯泰。夏里亞賓在回憶文章中這樣寫道:“要知道,這是我有生以來初次面對這樣一位以其語言和思想令世人激奮的巨匠。以前我只是從畫像上見過列夫·托爾斯泰,現在是活生生的本人。”
夏里亞賓從照片上感覺托爾斯泰不僅是精神的巨人,而且身材高大魁梧、健壯、寬肩闊背。但是,站在眼前的托爾斯泰,卻是中等偏矮的個子。托翁親切隨和地向他們伸出手來,夏里亞賓感到非常害羞。即使是比夏里亞賓年長的拉赫瑪尼諾夫,也感到很緊張,雙手冰涼,他小聲說:“假如讓我演奏,真不知怎么辦——我的手都凍僵了。”
果然,托爾斯泰請拉赫瑪尼諾夫彈一曲。夏里亞賓忐忑不安,看來自己也要被點將唱歌了。不出所料,托翁讓兩人一起表演歌曲《老伍士》。托翁恰好坐在夏里亞賓的對面,兩手插在短衫的皮腰帶里。夏里亞賓有時無意中把目光投向托翁,發現托翁興致勃勃地盯著自己。當夏里亞賓含著淚水唱出將被槍斃的士兵最后一句話“愿上帝保佑你們回到家鄉吧”,托翁抽出手來擦去了流下的兩滴眼淚。
唱完以后,所有的來賓都報以熱烈的掌聲和贊揚的話語。然而,托翁既沒有鼓掌也沒有說話,而是靜靜地坐著,似乎陷入了沉思之中。客人們不敢打攪托翁,默默地離開了。
許多人把寫過《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的托爾斯泰看作是遙不可及的巨人,當然這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真正的偉大卻是平凡。托爾斯泰的那一串眼淚讓我們窺見了他作為普通人的脆弱。在聽演唱的時候,他并沒有把自己當作“托爾斯泰”來看待,他完完全全地投入到演唱者所創造的藝術氛圍之中。這時,他成了一個普通的聽眾。正是在這種平常的心境下,他不知不覺地流下了眼淚。這個時候的托爾斯泰才是最自由的,也是最美的。
在托爾斯泰生命的最后一年里,與他最親近的人物之一是年輕的秘書費·布爾加科夫。布爾加科夫在《列夫·托爾斯泰一生的最后一年》中回憶到第一次到托翁家的情形:一位和藹可親的老人穿著西伯利亞式的氈靴,精神抖擻、容光煥發地走進來。“我真興奮,非常興奮,”他說,“你來了,我需要你的幫助……”片刻之后,托翁關切地問:“你的嘴唇怎么這么干哪?你不舒適嗎?”布爾加科夫回答說,可能是累了,因為晚上在車廂里沒有睡好。“那你就躺著吧,”托翁指著沙發對布爾加科夫說,“休息一下,好好休息休息!”
看看真正的大山吧——這位代表著一個時代精神的最高成就的老人,是怎樣待人接物的:一見面,托翁就把年輕人當作家里人。那句問候,真是讓人如沐春風,一切繁文縟節都顯得多余了。
那些汗牛充棟的頌歌,在這樣一些細節面前輕如鴻毛。流著眼淚的托爾斯泰,是不需要任何頌歌的。
(趙燕薦自《誰解風情》百花文藝出版社 圖:項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