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妍
摘 要 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顛覆傳統的新聞傳播模式。伴隨著社交媒體的進步,社交成為各類宣傳、營銷、吸聚流量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以及新聞傳播研究中的重要方面之一,新聞的社交化傳播已逐漸成為新聞傳播的常態。
關鍵詞 移動社交,新聞社交化;傳播內涵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7)181-0003-02
新聞傳播的載體從紙質媒介到互聯網媒介,再到移動智能終端,媒介的更替帶動了新聞業務形態的變革。社交媒體的出現,將互聯網環境中散亂的網民鏈接在一起,以社交平臺為據點進行溝通交流,新聞傳播也逐漸朝著社交化的方向發展。社交媒體賦予新聞傳播新的發展空間,社交化的傳播方式賦予新聞新的內涵。
1 內容與社交的雙向融合
在媒介融合的主流趨勢下,各種媒介逐漸呈現出功能一體化的趨勢,受眾對社交化新聞閱讀的需求日益增長,迫使傳統媒體順應時勢做出改變,社交化傳播是將新聞內容與社交活動結合的最佳產品。
在業務形態的融合方面,社交化將多種新聞表現形式融合在一起,文字、聲音、圖片、視頻、鏈接,最重要的是融入了受眾的反饋機制和自我創造、生產機制和分享機制。在市場融合方面,不同的內容產品相互嵌入,多元組合排列在一起,社交媒體與傳統媒體在新媒體平臺上構建了新的市場環境,遵循以社交化為準則的市場運作規律,催生出各具特色的新聞內容。在終端融合方面,新聞的社交化傳播是將內容終端與社交終端的有機結合,拋開單一的新聞客戶端,社交化的新聞傳播更符合受眾的需求。在機構融合方面,傳統媒體早已注意到了新聞的社交化傳播趨勢,憑借其強大的專業優勢、權威優勢,成為社交新聞傳播的內容供應商,并開發出適用于網絡新媒體的運營模式和機構等。
新聞內容本身具有客觀性、真實性、嚴肅性等特點,但是社交媒體平臺中的環境卻是主觀的、虛擬的、泛娛樂性的,這就要求新聞內容在生產過程中要適當遵循社交媒體的“轉發邏輯”,在保證新聞原則的情況下,恰到好處地將內容和社交融合到一起,如新聞內容的口語化、簡潔化、數據化、直觀化、圖像化、視頻化、輕悅化、通俗化等等。例如,新浪微博140字的字數限制,為了使新聞內容更完整地呈現在受眾面前,加入圖片、視頻、超鏈接等就成了必要的手段。用140字以內的字數概括視頻或超鏈接中的內容,既要做到準確傳達新聞內容,又要做到吸引受眾的目光,從社交化傳播的角度出發,進行新聞內容的編輯和制作。
2 媒體邊界的消融與重建
自新媒體出現之后,有關“邊界消融”的聲音就從未停止過,隨著技術的發展,媒體的領地被入侵,越來越多傳統意義上的“非媒體”進入到媒體領地,擁有了自己的“媒體”[ 1 ]。例如,Facebook、Google、騰訊、新浪等科技公司,基于其強大的產品生態影響力和社交網絡系統,開始在新聞內容生產和傳播上進軍媒體行業,傳統媒體不得不面對這一全新的“競爭式合作”的發展局面。
新聞的社交化傳播,就是傳統媒體為了適應社交化的發展局勢所做出的改變,社交入媒、社交入新聞,就是為了讓新聞在跨媒介、跨媒體傳播中更加輕松順暢,在傳播過程中逐漸消融不同媒介之間的邊界的不二選擇。新聞的社交化傳播,傳者與受者的邊界被消融,兩者意見相互作用、相互滲透、相互轉化。在社交媒體中,人人都是一個生產新聞的自媒體,粉絲則是自己聲音的傳聲筒和放大器。真實世界與虛擬世界的邊界也在消融,數字化技術構建著一個個諸如Facebook、阿里巴巴、騰訊、百度這樣的網絡帝國,也構建了個人在社交網絡中的虛擬空間。新聞在社交媒體上引發受眾傳播和討論,在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中同時達成了一種共識,使得社交網絡中的虛擬平臺與真實社會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
與其說社交媒體等新媒體的包容性一點點侵蝕著傳統媒體,不如說是受眾崛起的力量在吸引著傳統媒體對新媒體的介入,媒體邊界的消融與重建都是為了更好的貼合受眾。邊界消融后,傳統媒體由單純的新聞內容生產轉向對外擴張,隨著可穿戴設備等其它智能硬件技術的發展,將通過跨屏內容生產構建完整的生態體系,由此產生的新的交互方式,也會促使媒體更加注重社交化與新聞的結合,再通過算法技術進行更精準的個性化新聞推送。
3 傳播個體的“節點化”
傳統媒體的傳播結構是點對面的,媒體是居于控制地位的點,受眾是被動的面,而新媒體的傳播結構是網狀的,新媒體底層結構是終端構成的網絡,信息也在這樣的網絡上流動,從一臺終端流向另一臺終端,但是,信息流動的核心作用力量是終端對應的用戶,建立在終端上的用戶構成了真正的傳播網絡,每一個用戶也就是這個網絡中的一個“節點”[ 2 ]。對個體用戶節點化的定義,即是對傳播個體的復雜性、多變性、社會性、動態性的根本認識,受眾不再是簡單意義上“不定量的多數”,而是具有高存在感的、清晰的、可辨別的、可測量的一個個節點。
移動互聯網給了節點化用戶發揮的平臺,社交媒體則是將每個節點的力量進一步放大,節點化用戶通過社交媒體建立起來的錯綜復雜的關系網絡,使其自身具有了超越傳統媒體和機構的傳播力量。新聞業正是注意到了這種強大的力量,轉而在移動互聯網領域建立自己的賬戶,從個體節點的位置開始,通過巨大的社交網絡形成節點互動效應,以覆蓋更多的節點化用戶,從而發揮有效的社會傳播作用。同時,社交媒體的關系屬性又賦予了節點之間相互影響的能力,社交媒體中的節點化用戶構成了網狀傳播結構,每個用戶都是新聞生產、傳播的“動態節點”,接收并釋放出不同的信息訊號,社交化傳播使各個節點有了窺視其它節點的渠道,從而對自身產生影響,如此往復的發生變革與更新。當個體被當作“節點化”看待時,他就成了社會鏈接的基礎單元之一,每個節點也是很多社會圈子的焦點,在不同的社交圈子中散發著個體節點的能量。
4 以分享為核心的中介傳播
中介傳播來自于對媒介化社會的研究,認為“任何事物都處于被中介的關系之中”中介性是媒介的一種內在屬性,媒介能在各種關系中發揮中介作用,并可能對這些關系產生進一步的影響[ 3 ]。從媒介的中介性來看,新聞的生產與受眾的閱讀處于被社交媒體的中介過程中,社交媒體作為一種中介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它影響著新聞的采集、制作過程,影響著受眾獲取新聞的方式,更影響著新聞以何種形式被擴散和傳播。
當個人在社交媒體上閱讀新聞時,在內部與自己建立一種溝通關系,基于對新聞內容的解讀建立一種認知,并引發大腦產生分享行為。用戶在社交媒體上分享的新聞信息,或是為了傳遞新聞本身內容,或是通過新聞內容建立自己在社交網絡中的自我形象,又或是與朋友之間簡單的交流與分享等。簡單的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大眾傳播已經不能概括現在復雜的傳播過程。個人在社交媒體中發布的新聞內容,可能只針對于個別受眾,也可能針對于現存的社交網絡,其目的與動機是不可測的,但是表現出來的行為都是分享。在分享信息的基礎上完成社交的最終目的,在中介傳播的過程中實現新聞的社會價值。
在移動互聯時代,社交媒體的影響絕不只在重塑社會形態上,而是從根本上改變了信息的獲取、生產、傳播和互動的模式,新聞傳播也被披上了社交屬性的外衣。隨著社交媒體在生活中的影響力越來越大,逐漸成為新聞傳播的必要考慮因素之一,新聞的社交化傳播也將成為越來越多學者所關注的話題。
參考文獻
[1]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新媒體研究中心.2015年新媒體發展趨勢報告[R].騰訊網?企鵝智庫,2015,11,12.
[2]彭蘭.移動時代的節點化用戶及其數據化測量[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1):76-82.
[3]童兵,馬凌,蔣蕾.媒介化社會與當代中國[M].1版,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