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哲涵
近一段時間,上市公司2016年年報陸續披露。截至3月27日,中國平安、中國人壽、中國人保、中國太平4家保險上市公司年報均已“出爐”,引發市場關注。一大撥圍觀群眾跑過來,連珠炮似的發問:保險公司哪家強?賺錢哪家強?服務哪家強?股票哪家強?
大家這么關注保險,其實是有緣由的。去年一整年,幾家中小保險公司折騰得雞飛狗跳,從保險市場折騰到股市,真的是超級吸引眼球。一些新公司抬高萬能險利率,一邊在理財市場攻城掠地,迅速做大保費規模;一邊在股市翻云覆雨,或快進快出大撈一票,或以高杠桿資金舉牌上市公司,引發股市動蕩。
“保險姓保、監管姓監”。從去年下半年開始,保監會陸續放出大招,對這些激進險企查問題、揭蓋子,繼而停產品、斷投資、撤高管……“野蠻人”收斂手腳,歪風剎車。不過,這一年鬧下來,保險業形象委實受損。在很多人眼里,保險業就是“暴發戶”,為了錢什么都干得出來。麻辣姐報道行業十幾年,聽著看著也很痛心。
這次公布年報的4家險企,都是行業的“大塊頭”。好在它們有定力,穩健經營做強主業,讓保險業發展的大方向不跑偏。麻辣姐帶您看看,什么是保險業的顏值擔當!
4家公司投資收益苦樂不均,
中國平安拔得頭籌
年報顯示:2016年中國人壽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91.27億元,同比下降 44.9%;中國人保歸屬股東凈利潤142.45億元,同比下降27.1%;中國太平歸屬股東凈利潤47.74億港元,同比下降24.7%。中國平安得益于保費、成本控制、投資等均有良好表現,歸屬母公司股東凈利潤同比增長15.1%。
投資方面,4家公司也是有喜有憂,苦樂不均。中國人壽表示,受利率下行及資本市場波動等因素影響,投資收益同比下降22.8%;中國人保投資收益同比下降21%;中國太平凈投資收益較上年增長13.1%,中國平安凈投資收益大漲23.9%。
在低利率及劇烈波動的資本市場環境下,冷風誰家吹不著?中國平安咋這能賺錢,是不是在股市上當“野蠻人”賺快錢? “難道平安也賣了很多套學區房變現?”有人調侃道。
“依平安的資金實力,別說舉牌上市公司,就是把寶能買下來也不成問題,但是我們沒那么做。”中國平安有關負責人這番話,有點財大氣粗的意思。雖然前兩年收購上海家化也曾沸沸揚揚,但去年的“野蠻人”舉牌,確實沒有看到中國平安的影子。
這位負責人表示, 2016年中國平安投資業績保持穩定,與平安近些年的投資布局有關。
2011年到2013年股市比較低迷的階段,優先股分紅收益率較高,特別是商業銀行優先股,平安進行了大力配置,隨后在2013年、2014年利率水平較高的時期又布局了高收益、長期限的優質固定收益資產,如長久期利率債、債權計劃、金融產品。這些資產成了平安投資收益的穩定器。
除此以外,平安在2016年也積極參與了基金分紅,通過固定收益利息收入、股票和基金的分紅收入、租金收入等多途徑、多元化收入來源,有效地穩定了投資收益。
這就是價值投資的韜略,相比快進快出讓人指指點點,或者長投的莽撞行事,收益會更穩定也更長遠。
保費增速“吃虧”了,
但質量結構更優
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保險業實現保費收入3.1萬億元,同比增長27.5%。壽險、財險增速分別為31.7%、9.1%。根據年報,保險四巨頭的保費收入(太平保險僅計入境內保費)累計約1.54萬億元,占國內保費收入半壁江山。其中,中國人壽保費收入4262.30億元,同比增長17.6%,壽險份額穩居“老大”。不過,除中國太平財險跑贏了行業均速,其余幾家增速均低于行業平均水平。
四大險企保費增速為何低于行業平均水平?
業內人士指出,去年不少中小險企借力萬能險保費飆升。比如前海人壽去年前三季度凈利潤高達65.5億元,超2015年全年31億元凈利潤一倍,位居非上市保險公司首位。在行業“暴發戶”面前,大型保險公司在速度上的確吃虧。
“從統計上看,大公司在行業保費中占比較大,一般而言他們難以超越行業增速。”平安證券首席分析師繳文超指出,保險龍頭企業近幾年雖然犧牲了發展速度,但是業務質量一直在改善。
質量改善,體現為業務結構的進一步優化。
年報顯示,平安壽險新業務價值和內含價值分別增長32.2%和10.7%,中國人壽新單保費中首年期交保費和10年期及以上首年期交保費兩項指標均實現兩年翻一番,人保壽險首年期交保費同比增長173.9%,太平壽險個險新單保費同比增長39.1%,銀保期交新單中10年交及以上業務占比接近70%……通俗地講,就是新客戶帶來的保費進賬速度在加快,分期繳費的單子比躉交保費的單子多。這意味著,不僅當年業績好看,后邊還有“長流水”的買賣!
業務結構的另一亮點是,保障型險種“大翻身”:中國人壽一年期新業務增速創2005年以來新高,人保壽險的傳統型保險及意外、健康險累計保費收入是分紅險、萬能險收入的3倍多!
在創新方面,各公司均重視發展互聯網營銷,人保集團、太平保險在產壽險交叉銷售方面的力度前所未有。平安集團互聯網用戶數達3.46億,較年初增長43.4%。 “十幾個部門同時為一個客戶提供服務,流程標準化、線上線下協同,綜合金融模式為平安利潤增長的重要因素。平安產險的綜合成本率保持行業最優,個險業務的利潤占到60%多,都是二十年磨一劍的成果。” 中國平安董事長馬明哲表示。
大公司是領頭羊,
保險“姓保”妥妥的
2016年,全國保險機構共203家,當年就新增了9家。近兩年,保險市場“新人”不斷,不少房地產、醫療制藥等行業的上市公司都準備涉足這一行業,但新公司到底能走多遠,仍有待進一步觀察。
隨著監管重拳整治,靠萬能險瘋狂“超車”的時代已宣告結束。今年前兩個月,65家有數據可比的壽險公司中,37家萬能險保費負增長,24家公司同比下滑超過70%,有14家險企下滑超九成,未來一段時間內這些企業的現金流風險值得關注。業務結構是否順利轉型,重回“保”字懷抱,是他們生死存亡的關鍵。
政策指揮棒的意圖已經很明顯,就是要捧著“姓保”的企業來主導市場,把不“姓保”的險企打回原形。未來大公司仍是市場領頭羊,這幾家企業沒有荒了自己的地,保險“姓保”妥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