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妍 任艷 李曼 孫英偉

【摘要】 目的 研究超聲彈性成像(UE)應變率比值(SR)與CT徑線比診斷乳腺癌腋窩淋巴結轉移的價值。方法 118例初治乳腺癌患者(共包括腋窩淋巴結153個)作為研究對象, 術前行UE和CT檢測, 觀察淋巴結轉移情況, 比較轉移性淋巴結和非轉移性淋巴結的SR和CT徑線比值。結果 所有受試者均順利完成檢測, 經病理診斷證實, 本研究中轉移性淋巴結70個(45.75%, 70/153), 非轉移性淋巴結83個(54.25%, 83/153)。轉移性淋巴結SR(4.64±1.05)大于非轉移性淋巴結(2.01±0.77),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轉移性淋巴結橫斷面前后徑和橫徑比值(A/T)、矢狀面前后徑和上下徑比值(A/L)及冠狀面上下徑和橫徑比值(L/T)均小于非轉移性淋巴結,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SR和CT徑線比均對鑒別診斷轉移性腋窩淋巴結有較高的價值。
【關鍵詞】 超聲彈性成像應變率比值;CT徑線比;乳腺癌;腋窩淋巴結;轉移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06.035
UE和CT技術的不斷進展, 為乳腺腫瘤良惡性的診斷及腋窩淋巴結狀態的評估提供了新的可能, 其應用價值也越來越被重視, 但兩者診斷效能的比較一直存在爭議[1-6]。因此, 本研究對UE和CT診斷乳腺癌腋窩淋巴結轉移進行比較, 探討兩者在術前診斷乳腺癌腋窩淋巴結轉移的準確性, 旨在為臨床提供幫助。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4月~2015年4月于本院確診的初治乳腺癌患者118例, 均為女性, 年齡41~60歲, 平均年齡(50.26±4.72)歲, 病程1.5~5.0年, 平均病程(3.21±0.87)年, 共包括腋窩淋巴結153個。所有入選者在檢測前未接受化療、放療及穿刺活檢手術。術前全部入選者均進行UE和CT檢測, 所有病例均經手術或超聲引導下穿刺病理證實。本研究經過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 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
1. 2 方法
1. 2. 1 UE檢測 采用日本ALOKA@10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 及配套實時UE軟件和高頻探頭, 探頭頻率6~13 MHz。
1. 2. 2 CT檢測 采用Hispeed NX/I雙排探測器螺旋CT機(GE Medical Systems, Milwaukee, Wis)行CT平掃及動脈期、靜脈期、延遲期增強掃描。掃描參數為管電壓120 kV, 管電流100 mA, 矩陣512×512, 螺距1.375∶1, 層厚3.75 mm, 層距3.75 mm。
1. 3 觀察指標 觀察淋巴結轉移情況, 比較轉移性淋巴結和非轉移性淋巴結的SR和CT徑線比值。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所有受試者均順利完成檢測。經病理診斷證實, 在納入的153個腋窩淋巴結中, 轉移性淋巴結70個(45.75%, 70/153), 非轉移性淋巴結83個(54.25%, 83/153)。轉移性淋巴結SR(4.64±1.05)大于非轉移性淋巴結(2.01±0.77),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17.83, P<0.05)。整體納入淋巴結CT測量直徑為2~15 mm。轉移性淋巴結A/T、A/L及L/T均小于非轉移性淋巴結,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是否存在乳腺癌腋窩淋巴結轉移的早期診斷對及早制定治療方案、提高患者生存率, 改善患者預后, 提高生存質量尤為重要[7]。目前, 用于鑒別乳腺癌腋窩淋巴結轉移的手段主要包括臨床查體、鉬靶X線、磁共振、UE、多層螺旋CT等[8]:①臨床查體是最基本的檢測手法, 但即使發現了淋巴結腫大也無法判定是由于癌細胞轉移還是炎癥反應引起的, 無從判定其良惡性。②鉬靶X線對診斷淋巴結轉移可提供的信息較少, 而且受患者體位和體型的限制, 無法將腋窩下所有淋巴結包裹在內, 且僅能顯示較大的淋巴結, 對于位置較深或較小的淋巴結診斷敏感性較低。③磁共振對腋窩淋巴結轉移的診斷具有較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9], 但對微小鈣化不敏感, 且診斷費用較高, 未在臨床常規使用。④生物組織的彈性與病灶的生物學特性緊密相關, 因此, 正常組織和病灶組織間存在一定的彈性差異, UE即借助此特點, 根據彈性學和生物學等物理規律, 觀察組織變化。UE是乳腺、甲狀腺等器官疾病診斷較為成熟的手法, 近年來應用于乳腺癌腋窩淋巴結轉移的診斷, 取得了較好的臨床價值, 多以UE評分進行判斷[10]。但是UE評分受主觀影響較大, 即使相同條件不同醫師對同一病灶進行檢測, 也會出現不同的評分, 且彈性成像為3分時良惡性的重疊性較大, 容易出現假陽性的情況。⑤多層螺旋CT可顯示區域淋巴結的大小、形態、浸潤程度, 進一步完善患者的病歷資料, 對腋窩淋巴結轉移具有較高的鑒別診斷效能[11], 但對微小鈣化不明顯, 有造影劑過敏的案例, 同時存在放射線污染, 且費用較高。因此, 本研究選用了SR和CT徑線比作為診斷乳腺癌腋窩淋巴結轉移的方式, 觀察其診斷效能, 結果顯示, 所有受試者均順利完成檢測, 經病理診斷證實, 本研究中轉移性淋巴結70個(45.75%, 70/153), 非轉移性淋巴結83個(54.25%, 83/153)。轉移性淋巴結SR(4.64±1.05)大于非轉移性淋巴結(2.01±0.77),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轉移性淋巴結A/T、A/L及L/T均小于非轉移性淋巴結,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基于Shiina等提出的CAM技術實時檢測組織的彈性應變率, SR通過分析UE圖中彩色的不同分布比較兩個區域的彈性應變率的比值, 其結果與病灶和周圍組織的應變比相關[12-15]。本研究發現, 轉移性淋巴結SR高于非轉移性淋巴結(P<0.05), 提示惡性結節硬度相對較高, 而良性結節硬度相對較低。其可能是因為腫瘤細胞轉移至淋巴結, 致使淋巴結新生的血管走形紊亂、迂曲, 惡性結節內部生長增快, 壞死組織和修復組織同時存在, 致使纖維成分增多, 并與周圍組織粘連, 活動度減低, 結節的彈性減少而硬度增加。
綜上所述, SR和CT徑線比均對鑒別診斷轉移性腋窩淋巴結有較高的價值。
參考文獻
[1] Leong SPL. Is breast cancer the same disease in Asian and Western countries? World Journal of Surgery, 2010, 34(10):2308.
[2] 鄭穎, 吳春曉, 張敏璐. 乳腺癌在中國的流行現狀和疾病特征. 中國癌癥雜志, 2013, 23(8):561-569.
[3] Kapoor NS, Shamonki J, Sim MS, et al. Impact of multifocality and lymph node metastasis on the pro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microinvasive breast cancer. Ann Surg Oncol, 2013, 20(8):2576-2581.
[4] 童清平, 毛萍, 王佳佳, 等. 超聲多參數預測乳腺癌腋窩淋巴結轉移的意義. 中華超聲影像學雜志, 2012, 21(6):484-487.
[5] 李娜. 鉬靶X線、超聲診斷早期乳腺癌的價值. 海南醫學院學報, 2013, 17(5):682-685.
[6] 胡春梅, 崔建華, 類婷婷, 等. 超聲彈性成像應變率比值對乳腺腫塊良惡性的鑒別診斷價值. 當代醫學, 2012, 18(1):7-9.
[7] 吳峰, 冷勇, 唐紹文. 隱匿性乳腺癌1例病例報道及診治體會. 腫瘤藥學, 2012, 2(3):238-240.
[8] 周春華, 李艷寧, 徐麗芳, 等. 超聲彈性成像和CDFI診斷乳腺癌腋窩淋巴結轉移的比較研究. 廣西醫科大學學報, 2015(1):47-50.
[9] 王永南, 張安秦, 萬艦, 等. MRI在早期乳腺癌腋窩淋巴結轉移中的診斷價值. 國際外科學雜志, 2013, 40(3):153-156.
[10] 廖倩雯. 超聲彈性成像診斷乳腺癌腋窩淋巴結轉移的價值研究. 廣西醫科大學, 2014.
[11] 趙輝, 曹曉楓. 螺旋CT在評價乳腺癌區域淋巴結轉移中的應用價值. 青島醫藥衛生, 2011, 43(4):307-309.
[12] 劉良華, 林丹丹, 盧伊玲, 等. 實時組織彈性成像技術應變率比值診斷乳腺癌的價值. 中國臨床新醫學, 2016, 9(4):335-337.
[13] 易芳, 康彧. 超聲彈性應變率比值在鑒別乳腺良惡性病變中的應用價值. 健康必讀(月刊), 2011(11):6.
[14] 王佳佳, 童清平, 毛萍, 等. 實時彈性成像應變率比值在不同大小乳腺腫塊診斷中的應用價值. 中華超聲影像學雜志, 2013, 22(5):456-457.
[15] 秦石成, 王俊玲, 崔可飛, 等. 超聲實時彈性成像整體應變率與局部應變率診斷乳腺病灶的比較. 中國醫學影像技術, 2011, 27(5):963-966.
[收稿日期:2017-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