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雷
【摘要】 目的 分析比較負壓封閉引流術和傳統換藥技術治療壓瘡感染創面的臨床療效。方法 100例壓瘡感染創面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將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 每組50例。對照組患者使用傳統換藥技術進行治療, 實驗組患者進行負壓封閉引流技術治療。觀察比較兩組患者換藥次數、創面縮小面積、疼痛指數評分、住院時間。結果 實驗組換藥次數為(2.0±0.8)次、創面縮小面積為(4.1±2.1)cm2、疼痛指數評分為(2.6±1.3)分、住院時間為(18.9±4.2)d, 對照組換藥次數為(7.0±2.5)次、創面縮小面積為(1.8±1.5)cm2、疼痛指數評分為(6.1±1.4)分、住院時間為(31.6±6.8)d, 實驗組患者換藥次數、創面縮小面積、疼痛指數評分、住院時間均明顯優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負壓封閉引流術能夠對患者的創面感染有所控制, 另外利用充分的引流和刺激, 能夠提高肉芽組織的生長速度, 進而縮短患者創面的愈合時間。與此同時, 進行負壓封閉引流術能夠免除換藥的復雜情況, 通過對創面的良好覆蓋, 能夠實現對壓瘡的更好處理。
【關鍵詞】 壓瘡;感染創面;負壓封閉引流;創面愈合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06.040
所謂壓瘡就是由于長時間的受到壓迫, 導致組織血液流動受到影響, 而且由于局部持續缺少血液, 導致組織出現持續缺血缺氧的情況, 再加上患者的營養不良, 導致患者的軟組織出現潰爛和壞死[1-6]。壓瘡從根本上來說是可以避免的, 一般多發于長期臥床的患者。一般的多發部位為骨質凸出的部位, 到目前為止, 壓瘡仍舊是醫療領域十分難以治療的疾病。作者通過對2014~2015年來本院進行治療的壓瘡感染創面患者進行負壓封閉引流技術和傳統換藥技術的對比使用, 獲得相應研究結果。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4~2015年本院收治的100例壓瘡感染創面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將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 每組50例。所有患者中男72例, 女28例;年齡14~83歲,
平均年齡49.3歲;截癱引起43例, 股骨頸骨折引起31例, 骨盆骨折引起17例, 其他原因導致9例;Ⅲ期壓瘡76例, Ⅳ期壓瘡24例。
1. 2 壓瘡臨床分期標準[7, 8] 對于患者的壓瘡, 在臨床上有相應的分期, 其中Ⅰ期患者的表皮沒有破損, 而且患者的皮膚呈現紅色, 在進行患者壓瘡部位解除壓迫后, 30 min以上患者的患處紅色沒有改善, 對于Ⅰ期患者而言, 一般定性為急性炎癥反應。Ⅱ期患者的皮膚表面會出現糜爛, 而且一般會伴隨有小型水泡, 患者會出現組織缺損, 但是沒有損傷到真皮, 一般情況下患者的創面比較濕潤, 而且患處為粉紅色, 患者有疼痛的感覺, 但是沒有組織的壞死。Ⅲ期的患者創面一般呈現為火山口狀, 患處深度能夠達到真皮以下, 患處具有滲出和感染, 但是基本上沒有疼痛感, 不過組織會出現壞死的狀況。Ⅳ期患者患處深度較大, 一般可以達到肌腱和骨質, 患者的患處具有滲出的液體, 而且患處會出現嚴重的感染, 患者的組織出現壞死, 會出現疼痛的感覺。
1. 3 治療方法 對于對照組使用傳統換藥技術進行治療。對于實驗組進行負壓封閉引流技術治療, 對于創面進行清理, 并放置負壓封閉引流敷料進行覆蓋, 然后利用半透生物膜進行封閉, 將硅膠管接入到中心的負壓裝置中, 進行持續的引流。在進行護理的時候, 需要每天向管中注射生理鹽水, 對創面進行相應的浸泡, 在8~9 d去掉負壓封閉引流敷料, 并對創面進行檢查, 如果創面沒有進行有效的控制或者肉芽組織不新鮮, 就要進行二次創面負壓封閉引流敷料放置, 最終達到創面新鮮后進行后續手術。
1. 4 觀察指標 觀察實驗組患者治療情況, 比較兩組患者換藥次數、創面縮小面積、疼痛指數評分、住院時間。
1. 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實驗組患者軟組織創面在放置2次負壓封閉引流敷料后基本都可以生長出清潔顆粒狀肉芽組織, 骨外露及肌腱外露創面2~4次負壓封閉引流敷料覆蓋后, 自骨孔道中長出新鮮的肉芽組織, 經游離植皮縮小創面, 最后皮瓣移植創面成功愈合。實驗組換藥次數為(2.0±0.8)次、創面縮小面積為(4.1±2.1)cm2、疼痛指數評分為(2.6±1.3)分、住院時間為(18.9±4.2)d, 對照組換藥次數為(7.0±2.5)次、創面縮小面積為(1.8±1.5)cm2、疼痛指數評分為(6.1±1.4)分、住院時間為(31.6±6.8)d, 實驗組患者換藥次數、創面縮小面積、疼痛指數評分、住院時間均明顯優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負壓封閉引流術能夠對患者的創面感染有所控制, 另外利用充分的引流和刺激, 能夠提高肉芽組織的生長速度, 進而縮短患者創面的愈合時間。利用負壓封閉引流術, 還可以減輕患者的疼痛感, 讓患者獲得良好休息的可能。與此同時, 進行負壓封閉引流術能夠免除換藥的復雜情況, 通過對創面的良好覆蓋, 能夠實現對壓瘡的更好處理。對壓瘡患者進行負壓封閉引流術能夠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 提高患者的康復速度, 為患者節省開支的同時, 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對于軟組織損壞以及骨和肌腱外露的患者來說, 負壓封閉引流術能夠實現對患者全民的治療, 讓患者盡快的康復, 比傳統的換藥治療法具有更好的療效[9-12]。
本研究結果顯示, 實驗組換藥次數為(2.0±0.8)次、創面縮小面積為(4.1±2.1)cm2、疼痛指數評分為(2.6±1.3)分、住院時間為(18.9±4.2)d, 對照組換藥次數為(7.0±2.5)次、創面縮小面積為(1.8±1.5)cm2、疼痛指數評分為(6.1±1.4)分、住院時間為(31.6±6.8)d, 實驗組患者換藥次數、創面縮小面積、疼痛指數評分、住院時間均明顯優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亦對上述內容有所證實。
總之, 負壓封閉引流技術治療壓瘡感染創面效果較好。
參考文獻
[1] 王麗. 負壓封閉引流和傳統換藥治療壓瘡感染創面的可行性及行Ⅱ期手術時間的選擇. 當代醫學, 2016, 22(10):81-82.
[2] 舒巍, 周忠志, 熊武, 等. 負壓封閉引流在下肢慢性難愈性皮膚潰瘍修復中的應用. 中國美容醫學雜志, 2014(24):2038-2042.
[3] 張紅蓮, 熊武. 負壓封閉引流用于手足創傷軟組織缺損的臨床效果. 當代護士(學術版旬刊), 2014(3):33-34.
[4] 譚海燕, 唐杰兵. 負壓封閉引流技術在治療骶尾部壓瘡中的應用. 中國醫學工程, 2014(12):125.
[5] 李少慶, 劉永利, 陳東平. 負壓封閉引流技術治療骨科嚴重軟組織損傷、感染創面體會. 中國社區醫師, 2016, 18(17):87.
[6] 宋燕華. 生肌橡皮膏對感染創面愈合的影響. 中外醫療, 2014, 33(1):123.
[7] 周志剛, 嚴朝華, 李強, 等. 負壓封閉引流技術治療軟組織缺損并感染創面. 中國實用醫藥, 2010, 5(20):35-37.
[8] 盛青強. 負壓封閉引流技術與傳統換藥技術治療壓瘡感染創面療效觀察. 中國社區醫師, 2012, 14(22):192.
[9] 徐凱. 負壓封閉引流技術(VSD)與傳統換藥治療壓瘡創面的對比研究. 鄭州大學, 2014.
[10] 李善友, 郝岱峰, 李濤, 等. 負壓封閉引流技術治療對壓瘡創面組織細菌量的影響. 中華損傷與修復雜志(電子版), 2014, 9(1):57-58.
[11] 代明盛, 沈華強. 簡化的負壓封閉引流技術在骶部Ⅲ、Ⅳ度褥瘡創面中的應用. 中國醫師雜志, 2011, 13(8):1073-1075.
[12] 周光婷. 應用負壓封閉引流技術治療重度壓瘡的護理觀察. 護理實踐與研究, 2014(11):125-126.
[收稿日期:2017-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