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配豪
2017年眾籌的春天迎來一股冷風,整體環境和行業自身兩個層面的原因導致了眾籌行業的發展進入了歷史低潮期。
新年剛過去不久,眾籌行業開局不利。最近,2016年度數據相繼發布,相較于前兩年迅猛發展的行業勢頭,2016年的數據顯得相對清冷,2017年眾籌的春天迎來一股冷風。
火熱的眾籌開始降溫
中關村眾籌聯盟最新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年底,平臺下線或眾籌業務下架的平臺數量共計89家,占正常運營眾籌平臺數量的五分之一。
零壹財經發布的《2016年中國互聯網眾籌年度報告》,2016年,眾籌行業籌資規模達到220億元,國內已上線608家眾籌平臺,其中問題平臺和已轉型平臺至少達到271家,占比達44.6%。正常運營平臺僅剩下337家,這些平臺中有119家汽車眾籌平臺,涉及股權眾籌和產品眾籌(含混合型)的平臺分別有156家和75家。房產眾籌由于政策限制等原因僅剩5家,公益眾籌平臺則有9家。
根據盈燦咨詢數據,2016年正常運營的眾籌平臺總計427家,共有16家眾籌平臺轉型,轉型方向主要為眾創空間、孵化器和互聯網服務商等。“之所以出現這么多平臺轉型,主要是因為平臺規模小,資源上無法與巨頭平臺競爭,且又未及時調整細分方向,導致經營難以為繼。”盈燦咨詢報告認為。
不僅如此,眾籌行業規模也并沒有出現大規模增長。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年底,2016年中國互聯網非公開股權融資平臺新增項目數量共計3268個,同比減少4264個,降幅達56.6%;2016年新增項目成功融資額共計52.98億元,同比增加1.08億元,漲幅僅為2.1%。
眾籌家人創咨詢每月分別抓取活躍的10家股權型眾籌平臺和10家權益型眾籌平臺成功項目的投資者人次數據,發現2016年5月至2017年1月統計時間段內,眾籌行業的投資者數量完全沒有爆發的跡象,甚至出現了一段時間內一定程度的下滑。其中,權益型眾籌投資者人次下滑顯著。股權眾籌投資者人數每月變化波動較大,但是基數小,比權益性眾籌的投資者數量少三個數量級,仍然談不上爆發。整體綜合來看,眾籌投資者數量半年內驟減七成!
種種數據表明,前兩年火熱的眾籌現象從去年開始有“降溫”跡象。
從環境和自身找原因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眾籌行業的發展出現了這樣歷史性的拐點?
在91金融CEO許澤瑋看來,獨立眾籌平臺生存都會比較困難,這是一個非常大的現狀。“因為需要去眾籌的項目,很多都是剛剛開始的項目。從邏輯來講,你只能收這個服務費,因為參與眾籌的人把錢給了那個項目。在這過程中,你沒法向眾籌者收錢,你只能向那個項目方收錢,而那些項目很多是不一定能成。”
眾籌家創始人楊勇認為政策的約束是眾籌遇冷的一個重要因素。2015年下半年開始,證監會開始了互聯網開展股權融資活動的機構專項檢查:未經國務院證券管理機構的批準,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開展股權眾籌融資活動。隨后全國范圍內的互聯網金融專項整治拉開序幕,直到《股權眾籌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文件公開,專項整治仍在進行,時間表尚未公布。但經過一年的政策過山車,在創新與監管之間,行業消亡不少進取的銳氣,創新也初露枯竭的疲態。
易觀高級分析師李子川則表示,眾籌遇冷雖然有政策約束的原因,但更多還是同質化、過度包裝、投后服務缺失等問題所致。“眾籌的核心不是資金、流量、人員等因素,而是產品或服務的創新,真正的創新體現在產品差異性、服務不可替代性等方面,這是獲取用戶乃至形成粉絲群體的基礎。對于部分平臺而言缺少成長性與競爭力,依賴資本推動僅是短期的繁榮。”
另外,進入2016年,受資本寒冬的沖擊,對于前景不明的眾籌行業資本普遍持觀望態度。眾籌家人創咨詢負責人袁毅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眾籌行業目前還根本沒有探索出成熟的盈利模式,堅持不下去只能關停或者轉型。59家平臺獲得融資,也還意味著更多平臺只能靠自身盈利來維持運營。在這種融資環境下,行業萎縮可想而知。”
在行業肅殺背后,一股暗流正在涌動。眾籌資金與資源越來越向京東、淘寶、蘇寧等綜合平臺匯聚,形成寡頭格局。實際上,從眾籌行業在國內發展的歷程來看,自從電商巨頭入局后,行業出現了以電商巨頭為代表的寡頭壟斷現象。這些電商巨頭們自帶流量和背書,對中小平臺打擊不小。
像京東、阿里這種大的互聯網企業有平臺優勢,流量優勢,資金人力和產業鏈優勢,所以他們看準了這一點,提取最優秀以及認可度較高的一些優秀項目和團隊,放到平臺上通過眾籌的模式來運營,在放大平臺優勢的同時,更加提升了眾籌雙方的安全性,沒有這些優勢的眾籌平臺則將被淘汰出局,這樣就會出現寡頭競爭的局面。
李子川認為,隨著眾籌市場的不斷發展,平臺自身的能力將是影響眾籌市場的關鍵因素,平臺能力競爭將成為眾籌市場“新常態”,部分垂直類中小眾籌網站或倒閉、被并購,或轉型向分包、眾包、營銷等細分領域摸索,還有些正在扮演為京東眾籌、淘寶眾籌輸入項目的角色。從市場參與者角度分析,當前寡頭競爭將進一步促進眾籌市場優勝劣汰、走向規范化。
隨著風險和潛在問題不斷凸顯,國家監管日趨嚴格,巨頭的紛紛涌入以及同質化越來越嚴重,導致眾籌模式逐漸冷卻。除此之外,急功近利希望盡快獲得關注的心態,讓眾籌刷單變成了行業“公開的秘密”。
目前,有不少公司專門從事為眾籌項目提供服務。淘寶上輸入“眾籌、流量”關鍵詞,發現相關店鋪不在少數。業務內容包含UV、關注點贊、支持人數、支持金額、話題評論等。“京東眾籌65元就可以獲得1000關注+點贊+送20話題評論,淘寶眾籌130元,獲得1000喜歡,240元2000喜歡,580元5000喜歡,量大從優。”業內人士表示,中國和美國眾籌平臺最大的區別在于國內眾籌平臺有很多水分,80%甚至90%都是刷出來的。
整體環境和行業自身兩個層面的原因導致了行業在此時進入歷史低潮期。
未來的競爭是生態的競爭
經過大浪淘沙的階段,真正有運營才能的企業將存活下來,有利于行業的洗牌,留下真正優質的企業。盡管眾多互聯網巨頭已經加入,但是在消費升級的背景下,眾籌成為與這一新趨勢高度契合的新金融解決方案,吸引著更多的企業將目光瞄向了這一行業。
眾籌作為服務小微的普惠金融類型,其社會價值是不言自明的,要獲得資本的青睞,重點在于生態能力和商業價值。被眾籌業內普遍認可的是,眼下只是一個過渡階段,產品眾籌不會停留在前期的營銷層面,而是要扮演一個線上孵化器的角色,并為創業團隊提供從渠道、產業鏈、資本,到云計算、用戶數據分析等配套設施。這考驗的是電商平臺背后的生態能力。
當然,越來越多平臺意識到了這類問題,京東眾籌、蘇寧眾籌等大平臺力圖將權益性眾籌納入眾創生態環節之中,京東眾籌就已經推進到3.0階段,將眾籌變成了一個線上孵化平臺,擴大到商業模式的落地。
其實,眾籌遇“冷”也可以是一件好事情。一個行業,如果發展過快,很容易會忘記它對市場的真正意義。目前眾籌“冷而不僵”,也許一些符合市場需求的創新平臺正在積蓄能量。相信,眾籌行業依舊是春潮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