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業慶
首先,最根本的是忽視了金融的本質——經營風險。就整個金融行業來講,其傳統風險沒有消失。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法律合規風險、操作風險等傳統金融風險依然存在。就信用風險來講,由于征信體系不健全,部分互聯網金融網貸平臺對投融資雙方的資質審查不嚴格,準入門檻要求低,而且信息披露制度普遍不夠完善,無抵押、無擔保狀態下的借款現象比較多,信用風險隨時都有可能發生。
其次,就互聯網本身而言,其技術上的風險也不可小視。具體來看,進行互聯網金融交易的電腦、移動設備等存在漏洞而帶來的風險,是終端安全風險;互聯網金融平臺存在的安全威脅是平臺安全風險;互聯網金融交易依托的數據傳輸網絡帶來的隱患則可稱之為網絡安全風險。還有互聯網技術成熟與否帶來的風險——信息安全風險。
再次,作為互聯網技術與金融結合的產物,互聯網金融的市場風險有其獨特的一面。由于便捷性和優惠性,互聯網金融可以吸收更多的存款,發放更多的貸款,與更多的客戶進行交易,這意味著面臨更大的利率風險。互聯網金融機構往往發揮資金周轉的作用,沉淀資金可能在第三方中介處滯留兩天至數周不等,由于缺乏有效的擔保和監管,容易造成資金挪用,如果缺乏流動性管理,一旦資金鏈條斷裂,將引發支付危機;網絡交易由于交易信息的傳遞、支付結算等業務活動在虛擬世界進行,交易雙方互不見面,只通過互聯網聯系,交易者之間在身份確認、信用評價方面就會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問題,信用風險極大。
更為嚴重的是,與傳統金融風險相比,互聯網金融因為拓展了交易可能性邊界,服務了大量不被傳統金融覆蓋的人群,具有“長尾效應”。恰恰這部分人群的金融知識、風險識別和承擔能力相對欠缺,容易遭受誤導、欺詐和不公正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