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治霖
厘清涉及垃圾分類的管理體制和部門職責,亟待夯實法治基礎。目前,部門職責劃分不明確、權力邊界不清晰,已經成為制約我國垃圾分類制度完善和推廣的重要掣肘。通過立法明確部門職權和法律責任,是有效推行垃圾分類制度的首要問題。
建立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全流程的垃圾處理系統,亟待夯實法治基礎。由于我國垃圾收集、運輸、處理、再生利用等涉及多個部門,僅從單個部門發力難以發揮有效作用。只有通過法律制度的系統設計,對垃圾分類全流程、全環節加以規范,才是實現垃圾有效分類和合理利用的根本途徑。形成政府推動、全民參與、城鄉統籌、因地制宜的工作格局,亟待夯實法治基礎。政府部門、地方、企業、公眾、公益組織等不同主體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構建多元共治的工作格局,是推進垃圾分類的必由之路。而法律則是有效規范上述不同主體之間利益關系的“工具尺”和“調節器”,為依法開展垃圾分類、回收、再利用活動提供制度保障。總結試點經驗,提高垃圾分類覆蓋范圍,亟待夯實法治基礎。從2000年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被確定為全國8個垃圾分類收集試點城市至今,試點工作已經有16年的時間。總結工作經驗和教訓,形成有針對性的制度措施,并上升到法律層面加以固化推廣,是全面開展垃圾分類工作的有效抓手。破解垃圾焚燒建設項目引起的鄰避困境,亟待夯實法治基礎。近年來一些地方出現因建設垃圾焚燒發電項目而導致的群體性事件,鄰避困境凸顯。這看似是項目建設不規范引發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分類環節不完善導致的垃圾組分駁雜、回收處理難度大、污染嚴重等問題造成的。從這一角度說,也需完善法律法規,推行垃圾分類,實現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