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朝暉
神奇美麗的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以下簡稱“西雙版納州”)擁有全球同緯度僅存的熱帶雨林,那里風光旖旎,物種豐富,自然神秘,是我國最早建立自然保護區的地區之一。隨著人口增長和經濟不斷發展,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各子保護區熱帶雨林“孤島化”現象日益嚴重,野生動植物的遷徙、擴散對種群交流十分不利,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面臨嚴峻挑戰。
近幾年來,云南省以實施亞行大湄公河次區域核心環境項目云南示范項目二期(2013年~2016年)為契機,加大西雙版納生物多樣性保護廊道示范項目建設力度,在恢復自然保護區生態完整性上取得明顯成效。
據悉,云南省環保廳、西雙版納州環保局、涉及廊道建設各級政府和群眾正在共同努力,以實際行動讓動物擁有回鄉的路。
建設廊道為何
生物多樣性保護廊道是用人為方法建構的、便于生物物種交流穿越的通道,目的是促進破碎化生境之間的物種基因交流。西雙版納州熱帶雨林“孤島化”現象日益嚴重,保護區周邊的道路、農田、橡膠林和其他人為屏障正成為亞洲象、印度野牛等動植物之間基因交流的嚴重阻礙,探索建設生物多樣性保護廊道的模式,改善自然保護區的生態聯通性,是西雙版納州加強生態保護的重要舉措。西雙版納生物多樣性保護廊道示范項目,主要圍繞納板河—曼稿廊道,開展廊道管理機制的建設和社區層面的廊道建設示范,以及中國和老撾的跨境聯合保護等活動。
作為一種全新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模式,生物多樣性保護廊道的建設有別于自然保護區的建設。為探索廊道社區建設和發展模式,項目選擇了納板河自然保護區和曼稿自然保護區之間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廊道,位于廊道上的勐海縣勐海鎮勐翁村委會曼興村民小組入選示范村,項目引入國內生態村建設的先進理念和成熟技術,開展利用自然資源發展經濟、以經濟發展促進生態建設的農業生產經營模式的示范。
根據曼興村小組社會經濟和生態調查結果,云南省環保廳選派的項目團隊與村民采用參與式的方法,共同編制了曼興村生態建設規劃,整合亞行項目資金及國內多個渠道的資金和資源,在曼興村開展生態修復、生態環境建設、生態產業發展、生態文化建設四項工程的綜合示范。
通過與村民交流發現,經過廊道建設項目組和各級政府部門的宣傳鼓動,當地村民參與廊道建設的主動性正日益增強。
曼興村在抓好周邊3萬畝國有林管護的同時,由項目組指導,還因地制宜開展生態修復,選擇優質苗木進行耕地植被恢復造林,打造生態茶園等。
多樣化經營提升能力
為盡量減少生產生活對自然生態環境的影響,曼興村積極開展環境綜合整治,通過治污、生態能源推廣、村莊綠化、水土流失防治設施建設,逐步改善了過去村莊環境“臟亂差”的狀況。
在農村生活污水處置上,曼興村鋪設村內污水采集管道400米,建成了一套占地750m2、處理能力為30m3/天的無動力濕地污水處理系統,使全村生活污水處理率達90%。
在農村生活垃圾處置上,建成服務曼興村和周邊4個村寨、處理能力為1t/d(噸/天)的自燃式生活垃圾焚燒爐一座,配備垃圾清運車一輛,垃圾收集斗14個,生活垃圾定點存放清運和處置率達100%。
村小組長巖拉丙稱,得益于廊道建設項目實施,村里安裝了20盞太陽能路燈,全村試驗推廣節能灶29口,每年減少50%以上的薪柴消耗。
為了推進曼興村生態產業發展,廊道建設項目組多次組織農業技能培訓、考察和專家現場講解示范,提高村民對外部市場的了解,提升村民開展多樣化特色農林經營的能力。開展滾動資金示范,以項目資金為種子基金、自然村為管理單元、農戶為借貸單位,鼓勵和支持曼興村民開拓有市場前景的、有利于自然資源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的創收途徑,探索適用于支持生態友好型發展項目的農村小額信貸模式和自然資源可持續利用模式。
目前,項目組舉辦了茶園和林地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利用、當地經濟林木品種栽培管理等培訓;組織村民代表到外地參觀學習規模化養殖、野豬馴養繁殖、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珍貴樹種種植、生態旅游等方面的技術和技能,了解自然資源保護與可持續開發利用的信息。
在開展滾動資金扶持可替代生計示范上,為曼興村提供種子資金10萬元,由村民民主選舉成立的管理小組按照章程進行管理和使用。自2015年6月啟動以來,貸出滾動資金8萬元,資助28戶家庭。曼興村民自主管理滾動資金支持可持續生計發展的成功經驗,在納板河—曼稿廊道東段的蚌龍老寨得到驗證、復制和推廣。
加強廊道規劃管理
西雙版納州在項目支持下進行了廊道管理機制建設,當前已編制完成了納板河—曼稿廊道土地利用規劃,起草了《西雙版納生物多樣性保護廊道管理辦法》,在促進中國和老撾的跨境聯合保護合作方面取得了實質進展。
為科學引導廊道內的土地利用模式,恢復和維持廊道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完整性,確保廊道功能的充分發揮,廊道建設項目組在完成廊道西段勐翁村委會18個村寨社會、經濟和土地利用現狀調查的基礎上,先后召開了多次土地利用規劃咨詢會,聽取了各級有關部門領導和專家的意見和建議,對規劃進行了多次修改完善。
將規劃對廊道生態功能進行分區,分為“禁止開發”“優化開發”及“重點開發”三類生態控制區,并根據廊道區土地資源狀況、利用現狀及存在問題,按照不同生態功能保護分級分區提出控制規則、規劃目標和土地利用總體比例結構調整指標。
值得一提的是跨境聯合保護合作,目前已成功建立以亞洲象保護為核心的中國與老撾的合作橋梁。西雙版納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科研所團隊對老撾北部3省和尚勇保護區開展了亞洲象種群數量調查,基本摸清了亞洲象的分布和活動情況。在大量野外調查工作基礎上,項目組編制了《中老跨境聯合保護區域亞洲象保護規劃》,從優化保護空間格局、提升雙邊保護管理水平、建立長遠合作三個層面進行了全面的分析,并提出規劃構想。
以西雙版納生物多樣性保護廊道建設為重點的核心環境項目云南二期示范項目的順利實施,在廊道規劃和制度化建設、社區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生態建設、跨境保護合作等方面所取得的經驗,對西雙版納、云南乃至大湄公河次區域其他國家的生物多樣保護廊道建設和生態保護,都有著深遠而積極的示范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