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紅
【摘要】 目的 探討對接受高頻電凝電切術的患者術后實施延續性護理的臨床效果。方法 50例接受高頻電凝電切術治療的結腸息肉患者, 采用隨機分組的方法將50例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每組25例。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 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術后延續性護理。比較兩組患者的術后出血率和1年期息肉再發率。結果 兩組患者在術后均未來出現穿孔的情況, 觀察組患者術后出血1例, 出血率為4.00%;對照組患者術后出血6例, 出血率為24.00%。觀察組患者術后出血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153, 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1年期息肉再發率為4.00%(1/25), 對照組患者術后1年期息肉再發率為28.00%(7/25)。觀察組患者1年期息肉再發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5.357, P<0.05)。結論 高頻電凝電切術治療結腸息肉具有較好的臨床效果, 輔以延續性護理則能有效控制患者的術后出血和再發情況, 方法值得借鑒。
【關鍵詞】 結腸息肉;高頻電凝電切術;延續性護理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06.086
從臨床現狀來看, 結腸息肉屬于臨床上的高發疾病, 并且該疾病具有較為顯著的癌變傾向, 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1, 2];從臨床治療的角度來看, 隨著內經技術的發展和應用, 現階段高頻電凝電切術被認為是最有效的治療措施之一, 但由于患者出現術后出血、穿孔和息肉再發的情況, 因而對于臨床護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5]。為保證患者的治療效果, 本次研究將本院收治的50例患者進行分組研究, 探討延續性護理的臨床應用效果, 現將研究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3年8月~2014年11月期間收治的50例接受高頻電凝電切術治療的結腸息肉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在征得患者本人及家屬許可后, 采用電腦隨機分組的方法將50例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25例。觀察組中男12例、女13例, 平均年齡(47.8±7.1)歲, 平均息肉數(3.2±0.8)個;對照組中男11例、女14例, 平均年齡(48.3±7.7)歲, 平均息肉數(3.4±0.4)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息肉數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兩組患者均接受常規護理, 內容為:①健康知識宣教:為提升患者對于疾病的認識, 護理人員應將結腸息肉的發生原因、治療期間的注意事項和高頻電凝電切治療的意義和優勢告知患者, 提升患者的認知度, 消除其由于未知而引起的心理恐懼;②飲食干預:患者在手術后12 h嚴格執行禁食, 12 h后可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適當的給予其流質飲食, 隨著身體的康復可逐漸過度至半流質飲食和正常飲食, 但需要注意的是為保證患者大便通暢, 應避免食用辛辣刺激類的食物和生硬難消化的食物[1, 5-7];③活動干預:術后要求患者嚴格臥床12 h, 避免身體運動增加腹壓, 引起術后出血;④心理干預:由于擔心治療效果多數患者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負面心理, 進而護理人員要多與患者進行溝通和交流, 了解其訴求并通過成功治療案例幫助其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加入術后延續性護理, 方法為:①在患者出院后, 護理人員保證每周一次, 通過電話、短信、微信等方式了解患者的術后恢復情況, 并根據患者的不同情況, 有針對性的制訂恢復措施;②進一步加深患者對于疾病的認識, 通過隨訪的方式, 對患者進行術后健康教育, 讓患者認識到科學的生活方式與疾病發生和治療之間的聯系, 提高患者和家屬對于日常生活的重視程度;③藥物指導, 從臨床實踐來看, 相當一部分患者在手術后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胃腸功能紊亂、便秘等表現[8-10], 因此, 護理人員要遵照醫囑指導患者使用一些調節胃腸功能的藥物[3, 11-13], 以保證患者的大便通暢, 降低息肉再發的可能性;④運動干預, 電話隨訪告知患者在手術后的1個月內避免進行強度較高的運動, 避免術后出血和穿孔的情況發生, 隨著患者身體機能的康復, 根據其情況指導其進行適量的有氧運動, 以提升腸蠕動, 降低息肉再發的可能性。
1. 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的術后出血率和1年期息肉再發率。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兩組患者在術后均未來出現穿孔的情況, 觀察組患者術后出血1例, 出血率為4.00%;對照組患者術后出血6例, 出血率為24.00%。觀察組患者術后出血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153, 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1年期息肉再發率為4.00%(1/25), 對照組患者術后1年期息肉再發率為28.00%(7/25)。觀察組患者1年期息肉再發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5.357, P<0.05)。
3 討論
結腸息肉是臨床上的常見疾病之一, 隨著臨床經驗的積累發現該疾病與結腸癌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系[14-16], 因而臨床上也給予了高度的重視?,F階段, 高頻電凝電切術在結腸息肉的治療中被廣泛運用, 起到了顯著的臨床效果[17];
但另一方面, 由于出血、穿孔和再發的可能性比較高, 因而科學有效的護理同樣有著不可替代的臨床意義[18, 19]。由于患者缺乏專業的醫學知識, 因而在出院后很容易出現由于不科學的生活方式導致疾病再發, 因而本研究中對患者實施了術后延續性護理, 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對其術后生活、心理和用藥等各個環節予以科學性的指導, 進而保證了治療效果和患者的安全性。本次研究結果的數據比較來看, 觀察組患者術后出血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153, P<0.05)。觀察組患者1年期息肉再發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5.357, P<0.05)。提示了術后延續性護理的臨床價值。
綜上所述, 高頻電凝電切術治療結腸息肉具有較好的臨床效果, 輔以延續性護理則能有效控制患者的術后出血和再發情況, 方法值得借鑒。
參考文獻
[1] 王希溫, 李嵐.內鏡下高頻電凝電切術治療結腸息肉的臨床效果觀察.中國傷殘醫學, 2012(7):15-17.
[2] 周學梅.結腸息肉電切術患者的護理體會.中外健康文摘, 2012, 9(21):290-291.
[3] 劉秋梅, 丁艷波, 張高坤.經內鏡下高頻電凝電切結腸息肉患者的護理體會.中國醫藥導刊, 2010(5):896.
[4] 汪海濤.結腸息肉電切術病人的臨床護理.中外健康文摘, 2012, 9(43):280-281.
[5] 郭蘇玲.內鏡下結腸息肉高頻電切術的護理.全科護理, 2011, 9(24):2184.
[6] 黃雪梅, 李積錦, 肖政, 等. 結腸息肉電切術后患者的延續性護理體會. 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6, 26(7):153-154.
[7] 王英. 內鏡下高頻電凝電切術治療腸息肉226例圍術期護理. 齊魯護理雜志, 2011, 17(35):59-60.
[8] 周艷, 邵月春. 結腸息肉患者行腸鏡下高頻電凝電切除術的護理.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 2014, 30(23):40-41.
[9] 曹海霞, 吳濱, 陳潔婷, 等. 臨床護理路徑在普通腸鏡下高頻電凝電切腸息肉術的應用研究. 南通大學學報:醫學版, 2015(3): 241-242.
[10] 管琪琪. 內鏡下高頻電凝電切結腸息肉的護理與配合. 解放軍護理雜志, 2007, 24(1):51-52.
[11] 岑愛麗. 電子內鏡下高頻電凝電切術治療腸息肉圍術期的護理. 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 2010, 32(4):657-658.
[12] 孫慧, 曹燕. 內鏡下高頻電凝電切治療結腸息肉的護理. 中國醫學創新, 2012(25):57-58.
[13] 曾靈, 江晉渝, 李興潔. 電子結腸鏡下大腸息肉電凝電切術的護理體會. 航空航天醫學雜志, 2013, 24(7):878-879.
[14] 鄧莉, 李萍. 靜脈麻醉下結腸息肉行高頻電凝電切術的護理體會. 中國醫學創新, 2013(6):69-70.
[15] 靳英. 對行結腸鏡下高頻電凝切除術的結腸息肉患者實施系統化護理的效果觀察. 當代醫藥論叢, 2016, 14(1):80-81.
[16] 莫宗林, 譚光秀. 無痛腸鏡下高頻電凝電切治療結腸息肉的護理. 醫學信息, 2015(26):147.
[17] 唐忠容. 內鏡下高頻電凝電切結腸息肉術護理. 中外健康文摘, 2011, 8(2):225-226.
[18] 岳梅. 內鏡下高頻電凝電切結腸息肉患者的圍手術期護理. 實用醫藥雜志, 2004, 21(8):736.
[19] 周劍金. 高頻電凝電切除結腸息肉的配合和護理體會. 臨床醫藥實踐, 2016, 25(8):628-629.
[收稿日期:2016-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