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曦 江利(指導老師) 成都理工大學
數據可視化在互聯網媒體報道科技新聞的新運用
王曦 江利(指導老師) 成都理工大學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近年來“大數據”這一概念不斷被提及。而具體到新聞業,則表現為數據新聞,而且這一新興的報道模式,已經被新聞業界和學界廣泛應用和研究。在新聞報道的眾多類型中,科技新聞無疑是與數據最緊密相關的,而可視化作為數據新聞最主要的呈現方式,對科技新聞的報道方式則有著極大的應用前景。本文通過梳理國內媒體運用數據可視化技術在科技新聞領域報道的實例和經驗,總結在科技新聞報道中,數據可視化對科技新聞具體內容的呈現方式、不足以及提高的建議。
數據新聞 科技新聞 數據可視化
大數據帶來的革命風暴,對我們的學習,生活和工作等諸多方面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而數據可視化作為一個涉獵范圍極廣的概念,涉及多學科多領域,而且運用范圍在被不斷拓展,而在這些行業中,科技行業無疑與數據的關系最為密切。
在科技新聞中加入一項項經過嚴謹統計的數據,對受眾來說,不僅能夠使報道更具有可信度,同時也更精確。而且,在科技新聞報道中早就開始運用數據,只是目前媒體對科技新聞的報道并沒有大規模把科技新聞報道中涉及的數據,以及有效數據間的內在邏輯關系通過計算機圖形或者圖像處理呈現出來,讓受眾“可以看見”,也就是可視化。
由于傳統的科技新聞報道給受眾的印象大都是形式嚴肅無趣,內容生澀難懂。所以,新興的數據新聞以其豐富的視覺體驗和簡單明了的內在邏輯關系展示,很快就獲得受眾的青睞。數據可視化,簡而言之,最直觀的就是被各媒體標榜的“一張圖教你讀懂……”。從2012年國外媒體開始數據新聞的探索,數據可視化就作為數據新聞最主要的呈現方式來被運用。
可視化技術(Visualization technology)是指能夠把一切抽象、晦澀或著難以理解的內容一一包括在外在上看似毫無關系的數據、信息等等一一以一種讓受眾通過視覺來接受理解而展示出來的技術。
一份完整的數據新聞作品,需要通過三方面的協同合作才能完成。一是編輯記者對于社會發展以及熱點趨勢的把握從而進行選題;二是數據分析師將與選題有關的大數據進行搜集整理從而分析出其內在邏輯關系;三是可視化設計師將數據通過計算機輔助設計,通過圖形、圖像等形式將新聞熱點背后的數據間的邏輯關系呈現出來。
目前,我國在進行數據新聞實踐的互聯網媒體,主要集中于新華網數據新聞部,人民網要聞部“圖解新聞”,網易“數讀”,財新網“數字說”頻道以及搜狐“數字之道”等。
2.1 以信息圖作為主要表現方式
信息圖是數據可視化常用的表現方式。在這些做數據新聞的互聯網媒體當中,幾乎都采用的靜態信息圖的形式(如圖1)。例如新華網“漲知識”版塊對NASA在2015年7月23日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發現“新地球”,開普勒-425b的報道,用文字,圖形,圖像等元素有機組合在一起而成,清晰明確地告知公眾新發現的星球開普勒-425b的各種信息,包括體積、年齡、公轉周期、環繞的恒星,并將這些數據和地球的數據對比,進行相似程度的評價。
而接下來,信息圖又分別呈現了開普勒-425b在銀河系的位置,是如何被發現,開普勒-425b是否宜居等信息,圖文并茂,生動形象地向受眾展示了原本對于普通大眾來說難以理解的科學數據,也體現出了信息圖一目了然、通俗易懂、趣味性強的特點。

圖1 NASA新發現解謎“地球2.0”
2.2 主題內容與社會熱點事件相結合
縱觀幾家媒體的數據新聞科普頻道,在開初進行數據新聞實踐時,選題涉及的范圍雖然十分廣泛,但大都和一些科學“冷知識”相關。但反觀近年來,主題大都開始注重時效性,與時下的熱點事件相結合,分析其背后的科學知識。

圖2 科普:什么是船體切割救援
例如,新華網“漲知識”頻道在去年6月13日,“東方之星”沉船事件救援進入船體切割救援階段后,就出了一份名叫《科普:什么是船體切割救援》的數據新聞作品(如圖2),從切割位置確定,切割前的準備,操作方法,考慮因素等方面對“什么是船體切割救援”作了一個多方位的闡釋,通過圖文并茂的信息圖讓受眾對于這種在水下操作的救援方法有了一個基本的了解,注重時效性,同時也起到了很好的科普作用。
同樣注重這一點的還有搜狐的“數字之道”,以“中國孩子的疫苗命運”為題(如圖3),結合社會的熱點事件山東疫苗案件,以信息圖的形式解讀了小孩從出生到7歲之間,按國家規定需要接種的疫苗購買、運輸、保存、注射流程,我國的一、二類疫苗的相關注射規定,同時梳理了“打”與“不打”這兩種選擇之間會產生的后果。選擇“不打”,從“孩子被病毒傷害”“生活在害怕之中”“難以入學入托”“難以自由邁出國門”等方面列舉了“不打”的壞處;而選擇“打”,則好壞相間,好處是在“接種后免受病毒傷害”,但存在的壞處則通過“注射疫苗后出現不良反應”,或者“如果被注射不合格疫苗會產生的后果”,以及“我們可能注射到的不合格疫苗是怎么來的”這三方面來說明。
值得一提的是,這份作品最巧妙的地方在于它的構思策劃,在列舉了打與不打可能會導致的結果之后,最后又回到了“打”與“不打”,把選擇權再次交回給了受眾,列舉科學事實,然后讓受眾自己判斷,自己選擇,筆者認為這是這份科技數據新聞最大的亮點。雖然沒有直接涉及新聞事件本身,但以熱點新聞事件為背景,所呈現給受眾的信息淺顯易懂,科普與疫苗相關的知識,有助于受眾客觀理性看待山東疫苗案件。

圖3 中國孩子的疫苗命運
首先,交互式圖表運用較少。同樣都作為數據新聞可視化的呈現方式,相對于靜態的信息圖,基于在網頁條件下才能實現的交互式圖表與受眾的“交流”更強,顯得更加互動和靈活。它改變了傳統信息圖的線性瀏覽模式,讓讀者最大程度地進行自主閱讀,并可以通過移動、點擊、拖拽等指令來選擇自己想看的內容。
而目前,雖然國內的互聯網媒體在政治、財經領域的新聞報道時運用交互式圖表這種形式較多,但對科技新聞進行報道并通過可視化呈現時,幾乎都采用信息圖的形式,受眾只能被動地接受相關的科學知識和信息,在呈現效果和受眾體驗上都不如交互式圖表,也不利于突出科技新聞中趣味性的科學知識的傳播。
其次,科技新聞領域的可視化有待進一步拓展。相比于其它領域的新聞報道,不可否認的是,媒體對科技新聞的報道規模以及重視程度都還亟待擴大和提高。而在前文列舉到的這些正在做數據新聞的互聯網媒體中,除了新華網和人民網這兩家具有官媒背景的媒體開辟了單獨的科普頻道,另外幾家媒體都沒有將科技新聞單獨區分,如網易“數讀”和財新網“數字說”,都只是在“環境”板塊中對科技新聞有所涉獵。并且,在數據新聞作品更新頻率上也不定期,很多媒體最新的一期作品還停留在2015年。
首先,豐富科技新聞的可視化呈現方式。雖然一份數據新聞作品是編輯記者、數據分析師和可視化設計師共同努力下的結果,但作為傳播者,應該緊緊把握科技新聞自身科學性,知識性的特點,在呈現方式上更加豐富多樣,不僅僅只局限于信息圖,要緊密結合互聯網網頁的技術特點,結合數據地圖、時間軸、動態氣泡圖等多種手段,讓可視化的科技新聞更加人文化。
其次,加快對科技新聞領域的數據可視化實踐。實際上,可視化需要大量的原始數據樣本作為支撐,而這一點恰恰和科技領域高度契合,特別是對科技成果的新聞報道上,更加需要嚴謹的,真實有效的科學研究數據作為核心信息,這也為科技新聞的可視化報道提供了很好的契機。因此,要認識到當前我國在數據可視化報道方面還處于起步階段,要把增加我國互聯網媒體對科技新聞報道的實踐作為關鍵抓手,全面建立獨立的數據新聞科普頻道,定期更新作品,同時借鑒國外媒體的相關報道經驗,才能進一步形成新的科技新聞報道體系。
數據可視化為科技新聞報道提供了新的思路,但目前而言,國內的互聯網媒體還處于初步探索階段,仍然有很多不足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改進。要樹立數據可視化只是作為一種報道方式的觀念,關鍵要在內容上多下功夫,提高傳播者的科學素養,不斷總結經驗,規避不足,才能制作出高水平的數據可視化報道,從而真正實現科技新聞報道的創新。
[1]盛毅韜.數據可視化在科技傳播中的應用——以BBC與 紐約時報埃博拉病毒報道為例[J].科技傳播,2014
[2]畢良宇.大數據背景下數據新聞的研究——理念、生產方式與應用[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4
成都理工大學傳播科學與藝術學院2015—2016年度“種子計劃”立項重點項目成果。
王曦,1993—,男,四川達州人,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本科在讀,成都理工大學學生;江利,成都理工大學傳播科學與藝術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