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倩文

摘 要:該文從創新、人才、市場、投資、資源五個要素角度,分析了皖江城市帶縣域經濟發展的基礎動力,構建出皖江城市帶縣域經濟發展的動力系統,闡述了縣域經濟發展的動力系統運作,以期為皖江城市帶縣域經濟的發展奠定基礎。
關鍵詞:皖江城市帶;縣域經濟;動力系統
中圖分類號 F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02-03-0007-02
皖江城市帶,包含安徽“八百里皖江”地帶的合肥、蕪湖、馬鞍山、安慶、滁州、池州、銅陵、宣城8個地級市全境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區和舒城縣。2010年1月12日,國務院正式批復《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規劃》,安徽沿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建設納入國家發展戰略。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增速明顯放緩,實體經濟增長乏力,我國經濟運行處在中長期潛在經濟增長率下降和短周期弱復蘇的交織階段,結構性矛盾突出,運行風險增加,經濟進入新常態。皖江城市帶縣域經濟發展也矛盾重重,經濟快速增長的不確定因素還依然存在。進入新常態之后,皖江城市帶該如何尋找新動力,構建縣域經濟發展新動力的機制,促進經濟結構的持續發展,是皖江城市帶縣域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課題。
1 皖江城市帶縣域發展動力機制構建
1.1 內在驅動力
1.1.1 資源驅動 (1)礦產資源。感謝皖江城市帶礦產資源十分豐富,擁有有色金屬等礦產資源,銅陵是中國銅都,豐富的礦產資源,能夠為皖江城市帶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奠定良好的支撐;(2)生態資源。皖江城市帶生態資源良好,安慶、池州等地是國家級森林城市,境內擁有九華山、天柱山、花亭湖等一大批名山秀水,良好的生態資源,可以為皖江城市帶現代農業的發展和旅游業的發展奠定支撐;(3)旅游資源。皖江城市帶旅游資源十分豐富,擁有一大批風景秀麗的自然資源,包括天柱山、九華山等風光旖旎的5A名勝風景區。與此同時,皖江城市帶還有一大批文化遺產,如黃梅戲等。優美的自然環境和豐富的遺產資源,能夠使皖江城市帶發展旅游產業,壯大縣域經濟發展。
1.1.2 要素驅動 皖江城市帶內在發展具有一定的要素驅動潛力,合蕪蚌自主改革試驗區的蕪湖、合肥創新實力不斷增強,尤其是合肥成為國家綜合科技中心,技術創新能力強。境內擁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安徽大學、合肥工業大學一大批國內知名高等學府,人才聚集。另外土地資源也十分豐富,奠定了要素基礎。
1.1.3 改革驅動 經濟進入新常態皖江城市帶各地級市政府不斷下放行政審批權力,為各地區政府擁有更多的審批權力,能夠為企業提供良好的服務,與此同時,推動工商登記制度改革,簡化登記程序,并且優化外貿發展環境,促進民營企業發展。在金融創新體制改革方面,創新林業金融產品的風險防控,支持企業上市融資,有效地解決了企業的資金難題。
1.2 投資動力 皖江城市帶不斷加大投資,經濟發展取得了明顯效益。機器人、智能語音、新能源汽車等產業集聚基地的發展投資,京東方10.5代線、康寧玻璃、晶合30.5cm(12英寸)晶圓等投資聚集等,使得皖江城市帶經濟迅速發展。2015年,皖江示范區生產總值達14 639.3億元,增長9.6%;引進億元以上省外投資項目到位資金5 891.5億元,增長14.3%;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95.3億美元,增長12.3%,大大超過2010年皖江城市帶獲批時確立的目標。
1.3 市場動力 消費是促進經濟發展的動力之一,在實體經濟發展不振的情況之下,消費萎靡實體經濟發展困難,所以必須要充分的挖掘市場潛力,通過市場動力和市場開拓,為皖江城市帶縣域經濟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皖江城市帶人口2 000余萬,經濟總量接近1.5萬億,市場潛力巨大。從目前來說,皖江城市帶市場動力的挖掘一方面要大力發展商貿流通業,改造傳統的流通業態,對目前的物流設施和物流中心進行整體改造,建設區域性中心的物流城市,將皖江城市帶的主要產品通過物流中心,儲存發放。與此同時,加強對重點項目的推薦,尤其是皖江城市帶旅游產品和技術產品的推薦,可以通過主持召開相關的會議推介皖江城市帶的主要產品,與此同時,打造皖江城市帶旅游集散服務中心,強化對旅游產品的營銷,打通旅游產品的市場。另外,皖江城市帶還可以通過網絡途徑加強對皖江城市帶產品的營銷,可以通過培育各類電商主體、網絡渠道,打通皖江城市帶企業主要產品的營銷渠道。
1.4 人才動力 人才是縣域經濟發展的第一要素,只有擁有高素質的人才,皖江城市帶縣域經濟的發展才有良好的智力支撐,才能為皖江城市帶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性發展建言獻策,促進企業技術改造推進制度創新,為皖江城市帶的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智力支撐。到2015年,皖江示范區的人力資源總量由2010年的2 127萬人增長到2 500萬人,人才資源總量增長到335萬人,主要勞動年齡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將超過11a,人才素質大幅提升。
1.5 創新動力 近年來皖江城市帶已經形成了裝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黑色冶金及有色金屬業、汽車及運輸設備制造業、電子信息制造業、生物醫藥等一批有規模和特色的產業。合蕪蚌自主創新試驗區、合肥綜合國家科技中心、中國科技大學等一大批創新實驗在皖江城市帶具備良好創新潛力。
2 皖江城市帶縣域經濟新動力機制的運作模式
在立足內在驅動力的基礎之上,通過投資刺激,市場牽引,創新驅動,人才牽動,資源拉動五個動力系統,全面推進皖江城市帶縣域經濟的發展(圖1)。
在投資刺激上,立足于目前皖江城市帶重點工程項目,加大對重點工程項目的投資,同時在市政工程,交通投資等方面下功夫為皖江城市帶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奠定良好的環境,與此同時,通過發展投資刺激相關產業,帶動經濟的發展。
在市場牽引上,充分地發揮市場對于經濟刺激的作用,通過加大對皖江城市帶旅游產品和市場產品的宣傳和推薦,促進產品的營銷。與此同時,通過網絡渠道,鼓勵企業發展電子商務,通過網絡渠道,拓寬企業產品的營銷。另外,皖江城市帶還需要建立物流中心,通過區域性物流中心,將皖江城市帶企業的產品運送到全國各地,促進產品營銷,開拓產品市場。
在創新驅動上,鼓勵企業全方位的進行技術改造,加強企業的創新力量。鼓勵企業建立研發中心和院士工作站,深入推進產學研合作,為企業的創新添磚加瓦。另外對于新興的創新創業項目,皖江城市帶政府應該要給予全力支持,通過企業創新孵化,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
在人才牽動上,要引進高層次人才,同時優化人才發展環境,通過財政資金支持,鼓勵技術創新,與此同時,強化人才服務和人才的吸引,并在職稱和生活條件等方面給予支持。
在資源拉動上,就是充分的發揮目前皖江城市帶的土地資源和生態資源,在立足于現有產業結構的基礎之上,合理征地拆遷,為工業的發展,騰出更多的工業用地。并且立足于現在的生態資源加快發展現代旅游業,為皖江城市帶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提供良好的支撐。
3 結語
皖江城市帶縣域經濟的發展,是皖江城市帶發展的重中之重,也是安徽省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中之重。在經濟步入新常態之下,皖江城市帶縣域經濟發展迫切需要尋找新的動力,以促進皖江城市帶縣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葉苗苗,韓玉剛,畢學成.皖江城市帶縣域經濟競爭力空間分異特征及影響因素論析[J].宿州學院學報,2015(02):27-31.
[2]胡慶十,畢學成,畢學進.皖江城市帶文化創意產業戰略定位研究[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8):83-85.
[3]畢學成,畢學進,唐澤天.皖江城市帶城市居民幸福感評價研究[J].西安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3):35-41.
[4]畢學成,胡慶十,畢學進.皖江城市帶現代物流網絡體系的構建研究[J].皖西學院學報,2012(06):74-79.
[5]沈驚宏,孟德友,陸玉麒.皖江城市帶承接長三角產業轉移的空間差異分析[J].經濟地理,2012(03):43-49.
[6]韓會然,焦華富,李俊峰,等.皖江城市帶空間經濟聯系變化特征的網絡分析及機理研究[J].經濟地理,2011(03):384-389.
(責編:張長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