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滿娣+蔡文杰+張國斌+胡海建
摘 要:該文通過實地走訪綜合分析了武漢市恢復紫云英種植的意義和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各級政府高度重視,典型引路、示范帶動,加強宣傳、做好技術服務,強化農機農藝相結合及抓好種源等4點建議,以供參考。
關鍵詞:紫云英;綠肥;土壤改良;武漢
中圖分類號 S1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02-03-0048-02
紫云英屬豆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研究表明,種植紫云英不僅改良土壤、增加肥力和提高種植效益,而且具有觀賞、食用、釀蜜和富硒產品開發等價值。近年來隨著化肥過量及不合理施用,土壤出現嚴重酸化現象,紫云英改良與培肥土壤等作用逐漸得到人們重視[1]。為了對武漢市紫云英種植情況進行全面了解,進而有效地指導農戶恢復種植紫云英,筆者于2015年6月分別選擇蔡甸、黃陂、江夏、新洲4個區進行走訪,以期了解恢復種植紫云英存在的實際問題,現將走訪結果總結如下。
1 推廣種植紫云英意義
1.1 培肥土壤 紫云英不僅可使土壤中的養分得以活化,快速分解有機質,更好地為作物的生長提供所需要的營養,還能改善土壤理化性狀,增強酶的活性,明顯提高作物的產量。農業部門在綠肥和水稻連作種植情況下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種植紫云英不僅可降低化肥的施用量,還可以明顯增加作物的產量。此外,紫云英還可使土壤中交換態Cd的含量降低,提高糧食生產的安全性。
1.2 菜用和觀賞 紫云英植株內含有大量的蛋白質、硒元素,且微生物、礦物質的種類也較多,汁液多、口感佳,含多種礦物質和維生素,除了鮮嫩多汁、口感好外,還具有明顯的藥用價值,如解毒止痛、健脾益氣等[2]。因此,我國一直有采用紫云英的嫩梢做菜的傳統,其口味與金花菜相似;紫云英一般開花期在3—5月,稍晚于油菜花,花的顏色開始為粉紅色,后來逐漸變為紫紅色,若能大面積在武漢市主要道路兩側的稻田內種植,可為市民帶來別具一格的景觀效果,進一步豐富武漢市賞花經濟的內涵。
1.3 高級蜜源和富硒產品開發 紫云英蜜為潔白色,結晶極為細膩,口感清甜,具有解毒、清熱、健脾等功效,易于被人體吸收,營養價值豐富,在蜂蜜中處于上等級別,常作我國蜂蜜出口主要品種,備受外商青睞。在正常情況下,一箱蜂蜜產量在30kg左右,產值約為2 000元。武漢蜂蜜產業比較發達,大面積推廣種植紫云英將對全市蜂蜜產業有一個較大幅度提升;紫云英是含有豐富硒元素的植物,可利用這一特性開發紫云英有機硒產品,如富硒茶、富硒干菜等[3]。實際生產中,用紫云英做花茶,一般1hm2產量在70~80kg,平均收入在1.5萬元左右;做花莖茶,一般1hm2產量在130~160kg,均值在0.9萬元;做干菜,一般1hm2產量在150kg,均值在0.3萬元左右。
2 武漢市紫云英種植現狀及恢復種植存在問題
2.1 武漢市紫云英種植歷史及現狀 一是紫云英的種植面積一直變化浮動較大。1990年種植面積最大,為3.73萬hm2,從那以后逐年以較大的幅度降低,目前種植面積僅保持在3 700hm2左右,其中黃陂區1 300hm2,蔡甸區1 700hm2,江夏區500hm2,新洲區200hm2。主要種植區域:黃陂區為前川、祁家灣、羅漢、六指、三里、王家河、李集;蔡甸區蔡甸街、玉賢、奓山、永安、侏儒、張灣、索河、消泗;江夏區為金水河、107國道、紙賀路、五里界、山坡;新洲區為汪集、倉埠、李集、鳳凰、三店等街鎮。東西湖區主要為水稻和小麥連作,因此幾乎沒有紫云英種植;漢南區水田面積最高時為4 600hm2,后逐年降低,現在已經降至133.3hm2左右,紫云英的種植受到限制,若在旱地上種植紫云英,則影響當地春玉米的播種,因此紫云英不能廣泛種植;二是紫云英種植主要依賴項目和政策扶持。1998年為了消滅冬閑田,當地爭取了100萬元的財政支持,用于購買紫云英種子免費發放到農民手中,結果在紫云英長出來后,農民管理跟不上,不愿意起溝,導致大面積紫云英因漬害而造成死苗,政府花了錢,卻沒有明顯效果。2012年黃陂、蔡甸區2個區成功申報國家土壤有機質提升補貼項目,均獲得項目補貼資金38萬元,2014年市財政安排專項資金100萬元,由于僅提供了種子補貼,而在肥料和用工方面的資金不足,農戶田間管理不上心,效果也不太理想。
2.2 恢復種植紫云英存在問題
2.2.1 政府重視不夠,沒有進行良性引導 由于在武漢市種植業中,紫云英長期以來均處于缺失狀態,造成政府不能充分地認識其重要作用,加上資金缺口較大、沒有專門人員負責管理等原因,最終致使當地紫云英的種植推廣與農戶實際生產脫節。當前我國的農產品市場不能實行優質優價,通過種植紫云英所獲得的優質農產品并沒有在市場得到價格補償,生產優質農產品動力不足。
2.2.2 農村土地分散制約,經濟效益不明顯 自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后,全市土地分散于千家萬戶,農戶只圖簡便速效,只種不養,加上土地產出在家庭收入中占比很小,目前雖然有不少土地通過土地流轉進行了集約管理,但大量土地仍然呈分散狀態,難以統一組織生產。雖然種植紫云英取得的生態效益明顯,但是直接收益看不見,因此農戶寧愿拿出購買紫云英種子的錢購買化肥,獲取眼前的經濟利益,加上用工投入大,如種植1hm2紫云英,不含種子費、化肥、勞力等費用,總投入在1 500元左右,影響了農戶種植紫云英的積極性。目前農村大量青壯年外出務工,農村勞動力來源不足和投入少、均制約了紫云英發展。
2.2.3 種植習慣與茬口有沖突 紫云英要求4月上中旬翻壓,還需要7~10d的漚制,對后茬作物的安排有一定的要求,江夏的早稻產區、新洲的一季晚稻以及漢南玉米種植區均無法安排。若在收獲水稻前播種紫云英,水稻收割時秸稈覆蓋和機械鏈軌的碾壓,會導致紫云英死苗,另外鏈軌的碾壓可形成一些性狀不規則、易積水的小溝,造成紫云英難以生長。
2.2.4 缺乏項目經費,賞花項目發展具有局限性 恢復種植紫云英需要一定資金支持,但目前其種植推廣工作并沒有項目經費,造成農技干部深入基層開展宣傳和技術指導時必要的工作經費難以保障,也嚴重影響工作積極性。雖然紫云英是近年來武漢市打造新花城、培植賞花經濟新項目之一,但是紫云英作為賞花項目也存在局限性:一是在合理布局方面如果不與休閑游相結合不能產生效益;二是如果田間沒有規劃,沒有道路供游人走近,觀花效果也不好;三是紫云英長勢不好或者花型、花色不好也起不到觀賞作用,還有如過早翻壓也影響觀花效果等等。
3 對策和建議
3.1 各級政府高度重視 各級政府要把“土壤安全”上升到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高度予以重視;把紫云英種植作為實現農業部提出的“到2020年主要農作物化肥使用量實現零增長”的一項具體舉措。而省市區各級財政項目紫云英種植補貼資金不足。因此建議:一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市財政至少每年投入300萬元用于紫云英種植補貼,連續5a,同時區、鄉、鎮都要拿出相應的資金予以配套;二要將紫云英種植納入鄉鎮目標管理,強化各級干部責任,采取區領導包鄉鎮、鄉鎮領導成員包村包片的方式,狠抓紫云英種植。三要早動手、早準備。紫云英適宜的播種期很短,過去人工收稻時在割稻前10d撒種效果較好,現在是割完后再撒種,播種時間以9月中旬為宜,8月15日前能夠落實項目比較好。
3.2 典型引路,示范帶動 種植紫云英沒有直接明顯的經濟效益,還要投工投資,在當前土地流轉集中不充分的地區,土地產出并不受到重視,農戶只圖簡便應付,以省出時間外出打工,想要農民自發種植紫云英非常難[4]。因此,武漢市恢復種植紫云英,不可急于求成,要精心規劃,可選擇與企業、種植大戶等合作,利用其在農村的示范帶動作用,鼓勵其發展紫云英——稻模式,開發出生態大米。鼓勵休閑游企業,連片種植紫云英,實行賞花、紫云英蔬菜、紫云英蜜等開發,延長產業鏈條。
3.3 加強宣傳,做好技術服務 很多農民不能充分地認識到紫云英的價值,缺乏有關其綜合利用等方面的知識,針對這一現狀,全市相關技術部門應加大示范推廣力度,通過各種方式向農戶廣泛宣傳種植紫云英的意義及相關技術,并及時進行指導,為推廣種植紫云英創造良好的條件,提高其產量和品質,只有這樣才能增加經濟效益,讓農戶真正嘗到甜頭,才會愿意種植紫云英,再加上種植紫云英可使土壤肥力提高、降低成本,農戶慢慢地會轉變態度,就會積極主動地種植紫云英。
3.4 強化農機農藝相結合,抓好種源 目前人工的費用越來越高,要在配套農機方面加大開發力度,使農機和農藝相互結合。此外,紫云英的種植首先需要解決好種源問題,一是選擇適宜在當地種植的品種;二是確保種子的供應渠道可靠且穩定。全市降水多集中在春季,常出現種實不孕等問題,因此繁種的可能性不大,可選擇徽紫一號等綜合性狀較好的品種進行比較試驗,并且與一些繁種基地(如安徽宣城等)長期建立起供種關系,以確保種源、質量及穩定價格。
參考文獻
[1]林新堅,曹衛東,吳一群,等.紫云英研究進展[J].草業科學,2011(1):135-140.
[2]劉英,王允青,張祥明,等.種植紫云英對土壤肥力和水稻產量的影響[J].安徽農學通報,2007,13(1):98-99.
[3]何春梅,蘭忠明,林新堅,等.菜用紫云英品種篩選及高效施肥模式研究[J].福建農業學報,2014,29(4):334-338.
[4]邱孝煊,張偉光,張輝,等.菜用紫云英品種嫩梢產量、營養品質及衛生質量分析[J].福建農業學報,2012,27(6):626-629.
(責編:吳祚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