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型城鎮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鎮化,而人的城鎮化核心是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轉換,職業轉換的重點是人力資本與社會資本的提高,職業教育可以作為提高兩方面資本的關鍵結點。此文意欲從“嵌入”理論的視角,探索新生代農民工實現優質職業轉換的可能路徑, 職業教育服務新生代農民工職業轉換的發展路徑。
【關鍵詞】嵌入;社會網絡;人力資本;社會資本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794(2016)11000104
【收稿日期】20160517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項目“新型城鎮化進程中新生代農民工職業轉換與職業教育研究”,編號為15YJC880116,主持人:俞林;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新型城鎮化進程中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教育消費研究”,編號為Bb/2015/03/017,主持人:俞林
【作者簡介】王鑫芳(1984—),女,碩士,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為農民工教育;俞林(1979—),男,東華大學企業管理專業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營銷管理。 隨著新型城鎮化進程的推進,作為城鎮化的主體——新生代農民工的研究成為熱點。新型城鎮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鎮化,而人的城鎮化核心是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轉換,職業轉換的重點是職業技能的提高。新生代農民工背景因素、職業教育的特點決定,職業教育是新生代農民工可選擇的最匹配教育類型。目前的職教狀態并不能滿足國家發展的戰略需求,職業教育面臨機遇與挑戰并存。本文意欲從嵌入理論的視角,論述職業教育如何服務新生代農民工職業轉換。
一、新生代農民工職業轉換內涵解析
新生代農民工有別于父輩老一代農民工,并無從事農業勞動的經驗,學歷不高,出校門后,大多從事并無太多技術含量的工作,職業轉換也不順利,要實現高質量職業轉換,進而順利市民化,目前來看,必須要找到切入點和突破口。
既有研究發現,提高新生代農民工職業轉換能力,必須從提高該群體人力資本、社會資本著手。研究表明,人力資本提升與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流動顯著相關(柳延恒,2014);信息獲取暢通有助于新生代農民工職業的向上流動(姚緣等,2013)。社會網絡理論認為信息獲取量及暢通與否與社會人際網絡、社會資本的狀況有關。而調查研究發現,目前新生代農民工的社會網絡對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轉換作用并不大,主要原因是新生代農民工在城市中的人際關系網絡并不發達,處于原子狀態。格蘭諾維特認為個人社會關系可粗略分為強關系、弱關系,這兩種關系對個人的求職有助力作用,只不過在不同的社會,這兩種關系發揮作用的強弱程度不一樣。邊燕杰認為在中國社會強關系作用更大。新生代農民工離土離家,能夠構建強關系的血緣關系、親緣關系,要么由于地域分隔,難以發揮作用;要么職業地位相同,無法對新生代農民工個體向上職業轉換形成強大助力。而老鄉、同事等弱關系,同樣存在地位相似,助力不強的問題。
從社會資本理論的角度來看,對于缺少經濟資本的新生代農民工來說,促使該群體向上職業轉換,要從提高該群體的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兩方面著手。為了更好地研究職業教育如何提高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轉換能力,也即提高新生代農民工的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特引入“嵌入理論”,分析新生代農民工職業轉換和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路徑、方法。
二、嵌入理論植入新生代農民工職業轉換的價值分析 嵌入理論是新經濟社會學研究的核心問題,新生代農民工職業轉換也可看成是一種經濟社會行為。嵌入理論始于波蘭尼,后由格蘭諾維特發展,他認為人不是脫離社會結構、社會關系像原子式地進行決策和行動,而是“嵌入”于具體的、當下的社會結構、社會關系中做出符合自己主觀目的的行為選擇。嵌入理論把行為人的選擇置入既定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結構之中。格蘭諾維特的《求職》揭示出勞動力市場中信息傳遞的另一個重要源泉,不僅僅來自工作搜索,大多數收入較高、工作滿意程度也高的工作,并非來自搜尋過程產生的信息,而是來自人們的社會網絡。在現實的經濟生活中,社會網絡充當了工作信息的傳遞橋梁。 “嵌入理論”對分析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轉換和職業教育的發展路徑具有很大的借鑒價值。
1嵌入理論對分析新生代農民工職業轉換的價值
第一,新生代農民工應該成為社會人,而不是陌生城市中孤獨的原子化的人,而現實是新生代農民工留在城市,工作、婚姻、人際關系、組織關系等方面都不順利,呈現出一種孤獨的狀態。在強關系作用不明顯的情況下,建立廣泛的弱關系,發揮弱關系在新生代農民工職業轉換中的作用。
第二,人力資本與社會資本是可以相互轉換、相互促進的。人力資本的提升,可以增加社會資本,同樣社會資本的積累也可有助于提升人力資本,兩者相互促進、相互配合,從而提升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轉換能力。
第三,如何提高新生代農民工的人力資本及社會資本,可以擴大新生代農民工嵌入其他社會情境、社會網絡,使其受社會外在其他因素影響,可有效改變新生代農民工求職行為的結果。
第四,提高新生代農民工的人力資本,需不斷提高該群體的知識和技能。增加職業教育“嵌入”社會情境的程度將有效促進新生代農民工間接“嵌入”社會的程度,潛在幫助該群體實現向上職業轉換。
2嵌入理論對職業教育服務新生代農民工職業轉換的借鑒價值
新生代農民工嵌入社會情境的方式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間接的,在時間、空間維度上不一定是連續的,新生代農民工可以通過職業教育、培訓機構這一組織與其他個體、組織、制度、文化產生間接聯系,然后通過職業教育的中介作用對其產生作用。職業教育的發展路徑便可從這個角度展開,在滿足自身發展需求的基礎上,想新生代農民工之所需,協同發展,提高職業教育嵌入社會情境的層次及內涵,最終實現共贏發展。
三、“嵌入”視角下新生代農民工職業轉換路徑探索 理論、實踐層面都已認可人力資本、社會資本協同作用有效促進職業成功(林竹,2011)。提高人力資本的方式有三種:一是正規的職業教育,二是職業培訓,三是自身職業經驗、技能積累。這三種方式不是個體自身可獨立完成,而受周圍環境、組織等的影響。目前從培訓的施與方(培訓主體)的角度探討個體資本積累的問題,不多見;而新生代農民工群體的特殊性、企業目前社會服務意識不高、新生代農民工職業轉換的社會性,這些因素決定從盈利性企業的角度尋求新生代農民工大群體性的職業轉換并不現實。從職業教育的角度展開,從社會公益的思維拓展,是解決新生代農民工職業轉換問題的新思路。
1多維度“嵌入”,拓寬新生代農民工社會關系網
新生代農民工離土離鄉,血緣、親緣、就業前地緣關系等這些強關系對城市高質量就業作用不大,因此構建該群體的業緣、與政府、新定居地居民間地緣關系、乃至教育培訓組織之間的弱關系,尤為重要。在拓寬社會網絡,積累足夠社會資本后,可以引導新生代農民工自覺不自覺地接觸職業教育與培訓,從而提高人力資本,實現人力資本及社會資本協同提高。新生代農民工的孤立狀態,不利于該群體積累社會資本,提高職業轉換能力,因此需擴大該群體的社會關系網絡。有必要從嵌入視角深入,增加該群體的嵌入層次及內涵。破除新生代農民工身處城市中的孤立狀態,拓寬異質性交往對象及空間,大致可從如下幾個方面展開。
第一,增加社區的服務功能,豐富新生代農民工的業余生活,提供各種平臺,可以是培訓平臺、人際交往平臺、社會資訊傳播平臺等。借助社區,擴大新生代農民工的社會關系網絡,提高社會資本,積累“強、弱關系”,增加向上職業轉換的機會。目前來看,社區的服務功能還不完善,特別是對外來人口,缺位嚴重,還有數目不小的廠區宿舍,更是屬于社會福利、社會服務未到之地。事實證明:社區服務滲入小區居民,對農民工群體來說,將是構建弱關系的最好途徑。
第二,緊密業緣關系,主要是與就職企業間構建高頻溝通關系。新型城鎮化,產業更新換代的時代背景,企業和社會需要的不是普通簡單勞動力,而是擁有一定技術技能的技術工,甚至是高級工。在這種背景下,就職于大型技術密集型企業的職工,將更有可能享受職業技術技能培訓的機會,獲得人力資本的提高。
第三,引導社會服務組織,非盈利性組織將新生代農民工納入服務對象,通過此平臺,通過直接、間接的方式提供資源、服務,使新生代農民工更好地融入社會。
第四,繼續擴大政府人力資源服務部門滲透新生代農民工群體的深度,甚至國家行政性質的機構可以作為牽頭方,更好地組織、融合各方服務機構,做到信息暢通、資源合理分配,將各種社會主體聯系在一起,合理助推新生代農民工城市優質就業,最終完成市民化。
2社會網絡助推社會資本與人力資本間有效轉化
通過與以上各主體的直接聯系,將有效拓寬新生代農民工的社會關系網絡,增加新生代農民工獲得正規職業教育、職業培訓、職業經驗積累的機會,從而人力資本、社會資本協同作用,助推新生代農民工向上職業流動。
新生代農民工“嵌入”社會網絡,增加新生代農民工的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進而助力該群體向上職業轉換,主要有兩個途徑:一是增加信息獲取的量及拓寬信息傳遞的途徑,獲得職業信息,促進職業轉換;二是通過社會網絡,增加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的機會,購買職業教育、職業培訓的可能,增加人力資本、增加向上流動的可能性,或者獲得職業的穩定性。
四、職業教育服務新生代農民工職業轉換的“嵌入式”路徑構建 職業教育的嵌入是指與職教機構、職教文化與各種網絡建立的關系及其對各種網絡的依賴。根據這種思想,職業教育的嵌入式發展路徑便是拓展與社會情境、社會結構的聯系,加大嵌入其他領域的廣度與深度。
1多維層次嵌入,提高職業教育及新生代農民工社會嵌入深度
Jessop(2001)識別了三個層面的社會嵌入,第一層面是人際嵌入。即經濟行為主體嵌入的多種網絡以及這些網絡的差異化和動態化對行為主體的身份、利益、能力和實踐的影響上。第二層面是組織間關系的制度嵌入。組織嵌入有效性也依賴于有效的人際關系網絡,這種人際關系網絡能利用人際關系和信任在時間和空間上對社會關系進行延伸。第三層面的嵌入是在一個復雜的離心社會中不同功能的制度秩序的社會嵌入。這三個層次的社會嵌入為職業教育嵌入方式提供了參考。
職業教育關系嵌入、組織嵌入的原則是與其他主體構建和諧的關系,獲得信任、聲譽,取得資源共享,互相補助、互相影響。嵌入的對象是多樣的,可以是普通個體(掌握社會資源的個體、具有購買意向及能力的普通大眾)、同質的組織(同類職教院校、職業培訓機構間)、其他類型機構(企業、非盈利性組織、政府行政機構、帶有行政色彩的組織等)。關系嵌入的對象是多樣的,嵌入的表現形式也是多樣的,例如同類院校間的關系嵌入,構建關系形式可以是資源共享,也可以是幫扶性質。因此職業教育的關系嵌入對象多樣、形式多樣,但是互惠性的目的不變。目前已普遍接受職業教育的關系嵌入,并已提出相關措施,例如教育部印發的《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提供的舉措,便體現了多維度關系嵌入的思想,推動職業教育集團化發展、探索混合所有制辦學、鼓勵行業參與職業教育、發揮企業辦學主體作用、支持民辦教育發展、服務社區教育和終身學習、深化校企合作、開展現代學徒制、擴大職業教育國際影響這些計劃直接體現了多維度關系嵌入的理念。可見,吸引調動各種社會資源共同參與職教建設已是共識,并處于探索階段,期望改變職教發展原子化的狀態。
職業教育關系嵌入、組織嵌入,可能引起嵌入的對象的各個層面的改變,從國家制度、企業制度、社會規則等各方面產生變化。從正面來看,可能改變職業教育在文化、國家制度方面弱勢地位,從聲譽、資源等方面,增加職業教育資源儲量,最終影響職教內涵、國家職教規劃、職業教育的優質辦學及職教社會功能。如何開展職教制度嵌入,恐怕也離不開前面關系嵌入、組織嵌入的輔助作用,職業教育的制度嵌入可以看成是關系嵌入、組織嵌入的延伸。職業教育處于當下運行中,同時也能影響當前其他網絡的決策和行為的未來目標和期望。
2嵌入客體多樣性,提高職業教育及新生代農民工社會嵌入廣度
職業教育嵌入客體多樣性,指職業教育嵌入的對象是多樣的,不是單一的,也就是職業教育的運行不是職業院校及職業教育從業者單方面的事情。另外,職業教育與社會情況發生關系的對象也不是單一的,可以是多元的。從理論角度來看,職業教育嵌入的客體可以是文化、結構、關系、政治、制度、資本、技術、市場、空間等。分類的角度不同,嵌入客體也不一樣,存在交叉。例如空間的嵌入,空間的概念是用來區別國際、國家、地區、當地等地緣概念,不同地緣,嵌入的對象也可以是文化、制度、技術、市場等對象,存在交叉。
探討職業教育的客體多樣性,可以擴展職業教育的社會網絡,提升職教嵌入的廣度,職教從多角度嵌入文化、結構、政治、制度、資本、技術、市場等領域,進而積累資本,擴大自身的聲譽及影響力。從目前來看,嵌入客體多樣,有些客體是實物,有些并非可以形容,因此,嵌入的方式必須與有形組織相關,例如通過掌握這些資源的個體,組織構建良好合作關系,進而更好地嵌入客體。合作的對象可以是社會的各個主體,例如掌握文化資本的專家學者、掌握政治資本的政府機關及人員,掌握技術、人力、財務的企業,掌握社會力量的社區、非盈利性機構。職業教育的發展路徑必須超越地域界限,跨越領域隔閡,決不可故步自封。
3多元主體嵌入,豐富職業教育社會嵌入新生代農民工職業轉換的方式
職業教育嵌入客體是多樣的,但是職業教育嵌入社會情境的主體是什么樣的,有必要探討下嵌入的方法,職業教育可以通過哪些內容實現嵌入。
第一,通過教育資源合作的方式,也就是通過專業建設、學校建設、課程建設、師資、教學設施、科研合作、技術轉讓等方式實現嵌入。通過以上優質教學資源的建設、優質技術技能的產能化為契機,有效實現職業教育的嵌入,整合各種資源服務實現優質化、有用化、可持續化。
第二,通過市場推廣的方式。職業教育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產品,職業教育同樣面臨著競爭,因此應用于經濟行為主體的嵌入理論,同樣適用于職業教育,也可作為職業教育競爭、營銷的理念指導。從教育類型上來看,職業教育面臨著與學術教育的競爭;國內職教同樣面臨著市場經濟時代,教育輸入、輸出,國內外優質教育資源間的競爭;同一市場上,不同職教資源間的競爭。因此對于職業教育或單個職教機構來說,職教服務營銷也是不可避免,我們暫且把他稱為職教的市場推廣,也是職教嵌入的主體之一。
第三,通過管理合作的方式。本文認為管辦評都可以作為職業教育、職教機構管理的主體。管理的主體可以是多元的,從國家層面,職教管理必須納入教育機構、非教育部門共同參與,才能協調社會資源,實現共贏。從院校層面,辦學主體也是多元化的,因此混合所有制便是增加職教社會嵌入的辦學方法之一;管理方還可以包括非出資方,將社區、企業、行業、各社會主體納入管理,形成智庫或者資源庫,也是可行的。職業教育的嵌入方法通俗來講就是引進來、走出去,不管切入的內容和方式為何,增加職教吸引力才是根本,才能有益職業教育嵌入。
總之,新生代農民工職業轉換的路徑是增加該群體的社會嵌入水平,進而增加人力資本、社會資本,新生代農民工職業轉換的核心是技術技能的提高。教育有公益性,所以服務新生代農民工職業轉換是時代賦予職業教育的重要任務。根據嵌入理論,職業教育服務的手段是增加新生代農民工直接、間接嵌入的廣度深度,進而通過職業教育這個中介,提供技術技能教育、培訓,提高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轉換能力。職業教育需從嵌入層次、嵌入主體、嵌入客體等方面,多維度、網絡化系統化增加職教及新生代農民工嵌入水平,最終實現職業教育與新生代農民工良性發展。增加新生代農民工和職業教育社會嵌入的意識已在,但是如何推進這兩個主體的嵌入,取得嵌入層次、維度等方面的延伸,仍是一個難題。正如上文所說,提高職教的吸引力,助力職教主動、被動地嵌入社會情境,任重道遠。
【參考文獻】
[1]黃中偉,王宇露.關于經濟行為的社會嵌入理論研究述評[J].外國經濟與管理,2007,(12):1—8.
[2]臧得順.格蘭諾維特的“嵌入理論”與新經濟社會學的最新進展[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院學報,2010,(1):108—113.
[3]嚴毛新.嵌入視角下推進大學生創業教育[J].中國高教研究,2014,(7):75—80.
[4]施建軍,鄧宏.職業成功的“人力資本—社會資本”理論研究[J].現代管理科學,2015,(4):3—5.
[5]林竹.農民工就業:人力資本、社會資本與心理資本的協同[J].農村經濟,2011,(12):125—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