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對“中國制造2025”,職業教育如何發展是職業教育界面臨的最大問題。在分析“中國制造2025”背景下專業人才應該具備的特質基礎上,從教學內容革新、課程重組、專業重建、信息化教學手段等方面分析了職業教育面臨的挑戰,進而提出了要提升職業教育的深度、寬度和質量;強化“中國制造2025”背景下職業教育的供給側研究;構建三位一體質量保障機制。
【關鍵詞】中國制造2025;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供給側
【中圖分類號】G71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8794(2016)11004804
近幾年,發達國家的再工業思潮與作為新經濟代表的中國的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發展模式,幾乎同時發力,預示著人類工業文明的發展又到了一個新的轉折點。[1]2012年11月,美國GE公司發布了《工業互聯網:突破智慧與機器的界限》白皮書。2013年4月,德國政府在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提出了“工業4.0”的國家發展戰略。[3—4]我國2015年5月也頒發了《中國制造2025》,實施制造強國戰略。[5]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幾個經濟體不約而同地提出各自的制造業發展戰略,這也為我們的職業教育發展提出了新的挑戰。在此背景下,重新審視職業人才培養模式,對于正處在轉型升級關鍵期的中國制造業來說刻不容緩。
一、“中國制造2025”背景下的職業教育特征“中國制造2025”是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的第一個十年行動綱領,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幾乎涉及社會方方面面。[6]傳統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已無法滿足社會發展的要求。綜觀“中國制造2025”,需要的專業人才應具備以下特質。
(一)更加厚實的理論基礎
面向“中國制造2025”,我國將由“傳統型工業社會”向“知識型工業社會”轉變,進而最終進入“知識型社會”。傳統的職業教育以技能為主,特別是制造類職業教育,學生的很大一部分時間用于操練“車、鉗、銑、刨、磨、焊”等技能,此外,公共課又占去一大部分時間,學生用于學習技能理論的時間一再被壓縮,使得職業教育呈現一種畸形發展的態勢。
面向“中國制造2025”,傳統的技能將進一步被壓縮、被邊緣。工業社會最大的特征是將人類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傳統的工業社會是將人類從繁重的農業勞動中解脫出來,而未來的知識型工業社會將進一步將人類從工業生產的勞動中解放出來。在未來工業生產中,知識工業將占據主導地位,我國提出的“智能制造”就是對這個趨勢的最好詮釋。
(二)更加多元的知識體系
在過往的一段時間內,多元的知識體系更多是針對一些所謂的“高端人才”,而在未來的知識型工業社會,職業教育培養的學生必須具備多元的知識體系。傳統的工業社會主要是一種工業大生產、批量生產,又稱為“剛性生產”,而未來的知識型工業社會將轉變為“柔性生產”占據主導地位。在傳統工業社會的“剛性生產”過程中,產業工人扮演的是一個“螺絲釘”的角色,只要熟練掌握一種技能就可以生存下去。而在知識型工業社會的“柔性生產”過程中,產業工人的角色將徹底轉變,工業機器人將占據主要角色,而產業工人將逐步被淘汰,只會保留技術工人,且技術工人的知識體系將更加多元。
面向“中國制造2025”,多元的職業教育將挑戰精英教育,使得技術工人的社會地位得到極大的提升。具有多元知識體系的技術工人在就業過程中將占據極大的主動,傳統的“金字塔”型管理模式將被徹底摒棄,工業生產將正式邁入“平面”型管理模式。企業的人力運行成本將大大降低,所謂的中層干部將會被淘汰。
(三)更加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
創新是指在一定的環境下,改造原有的事物,或創造新的事物,并能夠獲得一定成果的行為。在未來的知識型工業社會,社會將更加多元,更加開放,人們的需求將呈現多元的趨勢,這將給技術工人帶來更為寬廣的創新天地。
面向“中國制造2025”,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將會進一步推動整個社會向前發展。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也將把我們的工業生產由“中國制造2025”向“中國制造2035”、“中國制造2045”推進。
因此,厚實的理論基礎、多元的知識體系及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將是未來職業教育的三大特征,也是未來職業人才必備的三大素養。
二、“中國制造2025”背景下職業教育面臨的主要問題面向“中國制造2025”,職業教育的教學內容,課程結構及專業體系都將發生極大的改變。
(一)面向“中國制造2025”,教學內容改革將決定職業教育的成敗
面向“中國制造2025”,社會大生產的模式都將發生改變,因此,教學內容也勢必發生改革,一些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必須及時進入到課堂之中,一些傳統的教學內容將會逐步被淘汰。以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為例,在教學過程中,三維設計軟件的教學一內容一直在革新,由功能單一的三維軟件向功能強大的三維軟件進行教學革新,再由功能強大的綜合型軟件向功能更加強大的單一型三維軟件革新。在職業教育中,三維軟件的教學內容一直就是按照這樣的模式進行教學改革,其他課程的教學內容也都在遵循課程的自我規律進行革新。
(二)課程重組是“中國制造2025”背景下職業教育改革的必然之舉
“中國制造2025”背景下的職業教育最直觀特征是學生要學習的內容增加了。如上所述,“中國制造2025”對學生的理論水平和知識結構的要求更為嚴格,學生要學習的面更廣,學習的深度更深,但學生學習的時間是一定的,如何讓學生掌握必須掌握的知識呢?課程重組就成為“中國制造2025”背景下職業教育改革的必然之舉。還以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為例,在該專業開設的課程(機械制圖、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工程力學、機械設計基礎、微型計算機原理及應用、機械工程材料、液壓與氣壓傳動、AUTOCAD、三維設計軟件、金屬工藝學、機械制造基礎、金工實習、電工實習、電子實習、生產實習、社會實踐、課程設計、畢業設計)之中,根據課程性質及課程內容,可以把“機械制圖”和“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合為一門課程,開設兩個學期,課時以“機械制圖”原有課時為準,不需要另外增加課時;“工程力學”、“機械工程材料”、“液壓與氣壓傳動”等三門課程可合為機械基礎,開設一個學期,每個學期4個課時即可;原有的制造類課程可合并為機械制造基礎;“UTOCAD”和“三維設計軟件”可以合并為一門課程,但是可以適時減少一些課時。
現代信息技術在職業教育中的運用使得上述課程重組成為可能,信息技術在職業教育中運用的最大特征是教育的效率得到了極大的提升。以模具專業為例,原有的一副復雜的模具圖紙,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也許需要一堂課的時間才可以讓全班同學理解其工作原理,在現代教學過程,通過演示其動畫工作過程,也許只需要幾分鐘,全班同學都可以理解其工作原理,且效果更好。因此,現代信息技術在職業教育中的運用使得課程重組成為可能。
(三)專業體系重建是“中國制造2025”背景下職業教育改革的最大特征
“中國制造2025”將會對未來的工業生產模式產生顛覆性的變革,生產模式的變革又將會對整個社會產生極大的沖擊,其中教育模式的變革也勢在必行。在當前的教育體系中,普通高等教育由于沒有生存壓力,且其發展時間較長,形成了較大群體的既得利益者,其改革一直沒有成效;職業教育一直在夾縫中生存發展, 生存壓力非常大,且其發展時間較短,傳統阻力較小,因此,職業教育群體一直是最有改革意識。面對即將到來的“中國制造2025”,面對即將變革的生產模式,職業教育的專業體系重建也勢在必行。
前三次的工業革命都已經證明:新的發明、技術在社會大生產中的推廣、運用將會改變社會大生產模式,進而改變人的就業崗位,從而又催生了高校相關專業的誕生。本次工業革命和前三次工業革命相比,最大的特點是技術突破實現多點開花,前三次的工業革命主要是以某一個技術點的突破帶動整個工業革命的產生,本次工業革命則在多個領域實現技術突破。因此,在此背景下,職業院校的專業受到了極大的沖擊,原有一些專業中的一些元素、一些技術被弱化、甚至被淘汰,而一些新的技術特點被放大,從而使得原有的一些專業都要重組。在當前的職業教育體系中,制造類專業主要包括:模具設計與制造、數控技術、機械制造、機電一體化、電氣自動化等專業。面向“中國制造2025”,這些專業將會重建。“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的一部分功能將衍生為“3D快速成型與打印技術”專業;“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的設計功能與“數控技術”專業結合將衍生為“三維數字化設計與制造”專業,“機械制造”專業將逐步向“機械設計及其自動化”專業演變,“機電一體化”作為老牌專業將被保留,“工業機器人”等新的專業將被越來越多職業院校開設。
(四)信息化教學手段將會對職業教育產生無可估量的影響
如果把職業教育比喻為社會生產,教學手段就是生產工具。信息化教學對職業教育影響,就相當于技術革命對社會生產方式的影響。自教育發展以來,沒有任何教學手段的改革能像信息化一樣影響教育的發展。
在本世界初期,互聯網席卷整個世界的時候,很多人對互聯網對教育的改革產生了極大的希冀,信息技術對教育的影響也沒有辜負人們的期盼。從低層次的教學動畫、教學PPT的使用,到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等世界名校將課堂搬到網上,以及最近流行的微課、慕課(MOOC)等等,無不對教育產生極大的沖擊和影響,使得教學效率大幅度提升。
因此,教學內容革新、課程重組、專業重建、信息化教學手段沖擊是“中國制造2025”背景下職業教育面臨的主要問題。在具體的變革中,教育的行政部門和教學的管理部門要統籌思考,通盤考慮,四位一體推動職業教育的發展與變革。
三、提升職業教育的深度、寬度和質量是“中國制造2025”背景下職業教育改革的核心面向 “中國制造2025”,掌握核心技術、提高人才質量是關鍵。目前,針對我國的制造業發展,教育部門也作了一定的部署,但其人才培養更多是針對高等普通教育,而對高等職業教育卻重視不夠。基于現實原因,研發型人才可以通過出國留學,促進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而對于職業教育,由于其所需人才數量較多,很難通過這樣的途徑提高,只能依靠自身力量來提高教學質量。
目前,職業教育的教育質量亟待提升,職業教育的教育深度、寬度亟待深化與拓展。職業教育的生源素質和普通教育的生源質量有著極大的差距,然而,就在這樣的差距面前,我們的職業教育取得了極大的成就。近十余年,高等職業教育在國家行政部門沒有重金投入的情況下,和普通高等教育已呈現平分天下的態勢,為我國的產業發展做出了極大的貢獻。要提升我國職業教育的深度、寬度和質量,就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提升文化教育的實效性是提升職業教育深度的有效手段
文化教育是職業教育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然而在職業院校課時被逐漸縮減的情況下,文化教育受到了極大的沖擊,提升文化教育的實效性是應對當前教育改革的有效手段。
職業院校的文化教育范圍很廣,既包括傳統文化、歷史文化、行業文化,又包括職業素養等文化。如何界定文化教育的范圍是文化職業教育首先要面對的問題,傳統文化教育具有普遍性,而職業素養文化要根據不同的專業區別對待。此外,要提升文化教育的實效性,就要改變傳統的說教式的教學方法,采用講故事的形式進行文化教育,類似于西方的案例。講故事比喊口號更具實效性,更能打動人,在講故事的過程中,可以讓道理更加直觀、生動,可以很好地拉近老師與學生的距離,具有極大的實效性。
(二)規范教學管理,排除行政干擾是提高職業教育質量的基礎
我國的職業教育發展迅猛,各種形式的教學改革不斷推進,然而由于我國的職業教育,特別是高等職業教育起源于中等職業教育,教育的主體沒有改變,教學管理落后于職業教育的發展速度。很多高職院校的管理模式還有很嚴重的普通教育的影子,嚴重制約了職業教育進一步發展。因此,如何根據職業教育的特征、規律進行規范式教學管理是提高我國職業教育質量的基礎。
此外,職業教育的迅猛發展離不開教育行政部門的大力推進。然而,近年來,行政部門的一些措施和政策呈現了過猶不及的現象,很多政策背離了職業教育發展的軌道,對職業教育形成了反作用。檢討、反思職業教育的政策已是刻不容緩的事情。
四、強化“中國制造2025”背景下職業教育的供給側研究,構建三位一體質量保障機制近年來,我國職業發展迅猛、成就突出,用短短十余年的時間建立了龐大的高職教育群體,服務于我國各行各業的發展。然而,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仍處于初期階段,各個行政部門及高職院校仍把主要精力放在規模擴張上,職業教育的質量跟不上產業的發展需求。本科院校出現的畢業即失業的現象在高職教育也開始出現,因此,加強“中國制造2025”背景下職業教育的供給側研究勢在必行。
我國職業教育發展歷程證明:強化“中國制造2025”背景下職業教育的供給側研究,必須構建三位一體質量保障機制。因為職業教育就象農夫種田,要想最后結出碩果,需要滿足以下四個條件:(1)大的氣候條件,(2)小的土壤環境,(3)科學的種植方法,(4)合理田間管理。學校內部的教學管理,相當于農夫種田中的田間管理,在這里,不做論述。本文所闡述的三重保障體系為:國家層面的職業教育體系,對職業院校辦學質量的評價體系,對學生學習情況的考核體系,就分別相當于大的氣候條件、小的土壤環境、科學的種植方法對職業教育質量的影響,希望對職業教育者和管理者有一定的啟發。
保障體系一:構建整個國家層面的職業教育體系[7]
構建整個國家層面的職業教育體系,給立志從事職業教育的學生一個清晰的成長道路。構建整個國家層面的職業教育體系,首先要加強職業教育的頂層設計,構建學術高等教育和職業高等并存的高等教育體系。建立:職業中專—職業大專—職業本科—工程碩士—工程博士的職教體系,使之與:學術本科—學術碩士—工程博士的學術高等教育體系并列的教育體系。
保障體系二:對職業院校辦學質量水平的評價體系構建
鼓勵和支持各相關部門探索全新的職業教育評價體制,避免重走高等教育的老路子。兩者是不同的教育體制,且我國的高等教育在國際上并不成功,因此,簡單地照抄高等教育的評價機制將扼殺職業教育的生命力。
傳統的高等教育側重于學生的理論知識學習,而職業教育則要求學生不但要具備一定理論知識,更要熟練掌握相關的技能。因此,高等職業教育必須摒除傳統的高等教育的評價體系,建立自己的評價體系,在構建高等職業教育評價體系的過程中,要構建公平合理的第三方評價機制。
保障體系三:對學生學習情況的考核體系構建
目前的教學改革,都把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當成了研究重點,把考核模式當成了附屬品來看待,但考核體系其實是職教體系成敗的關鍵。因為如何考,就決定了一個老師如何教,學生如何學的問題。因此,職業院校要摒除傳統的考核模式,探索適合現代職業教育的開放性考核機制。
傳統的考核機制都是以選拔為目標的,強調是公平,但職業教育過程中的考核不是以選拔為目的的,而是以學習為目的,因此,傳統的封閉性的考核不適合當下的教育,而是要提倡開放性考核方式,變考核過程為二次學習過程。目前,各個高職院校都進行了相關的探索,但封閉性的考核仍然為主要模式,隨著信息化技術在教育中的運用,這種模式越來越制約學校的教學。因此,啟動教學模式的改革刻不容緩。
五、結束語
“中國制造2025”是我國邁向制造強國的第一步,也是我國向發達國家邁進的關鍵一步,到本世紀中期,我國能否實現民族的復興、國家的強盛,首先就要看我國的制造業能夠成功轉型。“中國制造2025”是“中國制造2035”、“中國制造2045”的第一步,在此背景下探討職業教育的發展模式及人才培養模式具有極大的現實意義。
綜觀“中國制造2025”,對所需人才的特質提出了極高的要求,對職業教育的教學內容、課程重組、專業重建、信息化教學、職業教育的供給側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戰,但同時也為轉變大眾的職業教育觀念提供了良好的契機。因此,職業教育者要抓住“中國制造2025”的歷史機遇,不但服務好“中國制造2025”,還要利用這個歷史機遇,提升職業教育的自身品牌與質量。
【參考文獻】
[1]敬石開.“中國制造2025”與職業教育[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5,(7).
[2]莊西真.“中國制造2025”:職業教育準備好了嗎[J].職教論壇,2015,(4).
[3]邵海鵬.2025:我們該如何轉向制造強國[N].第一財經日報,20150603.
[4]黎修良,沈言錦.高職院校企深度融合的創新模式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5,(30).
[5]李玉靜.中國制造2025與職業教育發展[J].職業技術教育,2015,(6).
[6]夏建國,周太軍.中國制造2025和應用型大學發展[J].中國高等教育,2015,(5).
[7]沈言錦.高職院校實施項目式開放性考核體系的研究與探索[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4,(3).
[8]沈言錦.“中國制造2025”背景下構建職教體系新模式研究[J].職業教育研究,2016,(6).
(編輯/徐楓)